從買磁帶聽歌到隨處可見的音樂App時代,華語樂壇發生的改變一目了然,上世紀90年代,男性歌手如四大天王相繼減少甚至於不再發行新的歌曲,到謝霆鋒趕上新世紀最後一位現象級偶像歌手,眾多達天后級別的女性歌手也在隱退,產量日漸減少成為普遍的現象,似乎華語樂壇正在往低谷漫走。
好在20年前,出了一個周杰倫,改寫了華語樂壇多年的格局。同時代的林俊傑、王力宏、陶喆、曹格、胡彥斌等均可以稱之為音樂人,歌手和音樂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歌曲創作能力,以上所提及的幾位在這個領域均屬於創作、表演俱佳的代表,但這似乎並不能改變華語樂壇顯而易見的頹勢。
如果說從羅大佑、李宗盛、四大天王時期的華語樂壇屬於百花爭放的時代,那麼以周杰倫為首的這一代歌者算是華語樂壇近10年來最後的榮光。特別是自2010年以來,新生代歌手裡邊幾乎沒有出現過能獨當一面的人物,當然在粉絲的助推下,確實有許多歌手的人氣達到一個個新的高度。
為何曾經富有勃勃生機的華語樂壇,僅僅維持短短數十年?
不難看出,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聲音傳播途徑,歌曲更容易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獲取音樂不僅僅局限於唱片、磁帶等方式,更多通過app的形式知道一首歌抑或歌曲的某個片段,歌手聲音傳播基數在擴大,造成聲音重疊效果過於明顯。
唱作俱佳的音樂製作越來越少,樂壇的門檻進一步降低,歌手出道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縱觀近十年的華語樂壇,大部分歌手均以綜藝選秀出道為主,唱功、技巧、創作能力相對樂壇老一輩來說,稍顯稚嫩。
樂壇也正一步步往偶像方向靠近,大部分新生代歌手均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他們的擁躉似乎更關注於偶像的日常行為形象,而不是作為歌手身份本身的音樂行為,這就造成了華語樂壇一個普遍的現象:歌手的人氣指數大於歌手本身音樂成就。
那麼,樂壇從此是否盛極必衰之後,將迎來一波否極泰來的高潮?
當然,很多人並不同意,華語樂壇衰落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畢竟市場需求正在改變,於如今的形勢放在幾十年前確實未必合適,但就樂壇的表達形式來看,當今樂壇並不單一傳播媒介也越來越豐富,受眾群體,趨於平均,相對統一又分散的聲音,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華語樂壇正處於更新換代的過程,曲風多變,創作方向也日漸多樣,新生代創作型歌手如鄧紫棋、華晨宇、梁博、霍尊等人均可視為唱作俱佳的代表人物,相信沉澱些許年頭,會給大家帶來嶄新的視聽體驗。由此可見,即便在資本市場的引導下,華語樂壇並沒有如人說的那般衰落。
所謂盛極而衰,不過是樂壇在某一個時間段內的暫時停歇,我們有理由相信,前方會有更好的音樂,正在被創作,被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