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要「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可以說,今年國家推動環境治理的力度將會再次加大。
對於環境治理,很多人都在建議、對策、措施等上面「大做文章」,當然,為打造「美麗中國」尋找最務實的「敲門磚」固然重要,但是在推動環境治理這個系統工程中,我們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將轉移汙染。
戰國時魏國宰相白圭在治理洪水時採取修築堤壩,阻攔洪水流入本國,還對孟子聲稱自己勝過大禹。然而,孟子卻說:「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澤水。」意思就是大禹治水是以海為壑,而你是以鄰為壑,把洪災推給了鄰國。是的,在面對汙染時,一些地方採取「以鄰為壑」的小伎倆,看似排除了「煩惱」,其實增添了「麻煩」。
據報導,自中央環保督察組第一輪大規模督察以來,問責和移交司法處理多達1722人,可見強度之猛、力度之大。在督查中,有的公然把垃圾傾倒入長江,有的肆意將廢氣排向空中,有的偷偷在地下安裝「黑暗通道」,等等。可以說,在中央對環境治理的三申五令下,依然存在「曲解政策」「跑偏航道」「肆意妄為」等現象。試想,如果對「以鄰為壑」式的環境治理不及時加以制止與問責,那麼,又怎能拔除「汙染之根」呢?
之所以這些人敢於將汙染拋給他人,根子還是「低俗」思想在作怪。地球只有一個,在普遍聯繫的世界格局下,簡單地將汙染排到其他地方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浪費治理資源,擴大了汙染的覆蓋面。因此,「環境保護,人人有責」,還需進一步在強化生態環保意識上深做文章,尤其是「從娃娃抓起」,將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此外,還要加大「掃盲」力度,在全社會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用輿論力量糾正一些低俗庸俗環境治理觀念。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必須這樣,推動環境綜合治理也是如此。在強化科學理念與務實舉措的同時,也要用好問責這個「殺手鐧」。對「以鄰為壑」式的亂作為治理現象,必須重拳出擊。去年,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對水和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不力的區縣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並啟動了問責程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在環境治理中,問責利劍必須始終高懸,板子既要舉得高,更要拍得準,從而真正起到警示作用,讓問責的壓力真正轉化為環境治理的動力。
環境「災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麻木和無知。只要拔除了人心的「自私」與「傲慢」,行動上「不作為」與「亂作為」也就「煙消雲散」。相信隨著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馬拉松」中,定能匯聚成強大的推動力,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必然越來越美好!
(附:人民論壇思想會QQ群:369344570,歡迎您加入交流、踴躍投稿,加群請備註真實姓名和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