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際言
    近日,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發推特稱,中國在破壞環境方面「獨佔鰲頭」,各個國家、企業和公民必須要求中國停止其破壞性行為。
    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克拉奇在內的一些美國政客,頻頻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抹黑中國,妄圖否認中國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成就,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
    但是「克拉奇們」選擇性地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方面體現出的責任與擔當,國際社會有目共睹。
    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中國提前和超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中國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已經上升到15.3%,可再生能源裝機已佔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佔比44%,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佔到全球一半以上。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中國還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本身就進一步體現了中方願與各國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美好願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首批締約國,並為達成《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作出重要貢獻。
    然而,美國一些政客卻罔顧這些事實,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試圖掩蓋其自身破壞環境、阻礙國際環境治理進程的面目。
    不久前,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各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紛紛表態,對川普政府退約決定表示遺憾和失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美退出這一協定,將自身的減排責任推卸給其他國家,在《巴黎協定》履約問題上帶了壞頭,為其後續實施及全球溫控目標的實現產生不可預估的負面影響。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全球公域」問題,「外溢性」最為明顯,世界各國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相關挑戰亟需國際社會在多邊主義框架下,通過強化規則建構、履約實施合力應對。但美出於一己私利,在多邊環境領域選擇性「缺席」。美雖籤署了《京都議定書》《生物多樣性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多邊環境條約,但迄今均不予以批准。美方這種「籤署但不批約」的行為,凸顯了其不願受國際環境條約約束,逃避自身國際責任的單邊主義心態,充分暴露了美對國際環保努力的漠視和對多邊環境領域的不合作態度。美方的不參與,致使相關條約下的多邊治理覆蓋面產生了難以忽視的巨大空洞,如《京都議定書》管控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減少了三分之一,對全球環境完整性、環境多邊條約的實施效果帶來嚴峻挑戰。
    正人不如先正己。在事實面前,「克拉奇們」應該認真反思一下,誰才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