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楠楠 張曉通:「地緣政治歐洲」——歐盟力量的地緣政治轉向
與傳統地緣政治不同,現代地緣政治理論認為:(1)地緣政治主體具有多元性,國家仍是地緣政治的主要施動者,但非國家行為體也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2)戰爭不再是國家間最基本的狀態,行為體間地緣博弈複雜化;(3)軍事力量依然重要,但經濟力量是當前最主要的地緣工具,同時要注重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規範力量)間的相互轉化;(4)現代地緣政治博弈不再是簡單的海陸二元對立,而是強調海陸融合,相對的地緣優勢。
-
化危為機,堅定維護自由貿易與全球價值鏈的穩定運轉
三是嚴格執行《外商投資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教授: 全球價值鏈促進了各經濟體之間的關聯與互通,提高了世界範圍內的資源配置與效率優化,但同時也加大了通過大量中間品貿易(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資本品和服務外包等)而引發的全球系統性風險。當前全球價值鏈體系正在經歷新冠肺炎衝擊的嚴峻考驗。
-
各國在數字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或將使歐美乃至全球貿易前景更趨複雜
分析人士認為,各國在數字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或將使歐美乃至全球貿易前景更趨複雜。反壟斷頻頻發力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外媒關於歐盟加緊對科技巨頭監管方面的消息十分頻密。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11日報導,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稱,歐盟委員會正在研究推動進一步強化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工作。
-
與時俱進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的放矢)
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創新完善,讓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好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有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順應國際大勢。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政府將更加聚焦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著力於解決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就業創收、民生兜底等更高社會要求,著力於解決不利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協調運行的制度體系和行政限制,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南海、東海、地中海、波羅的海及北極等全球各地形成了數以百計的區域性海洋治理微體系。其中,歐洲地區的海洋治理合作最為成熟。尤其是在海洋環境治理領域,目前地中海、北海(東北大西洋)和波羅的海都形成了各自的區域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網絡。
-
鞠建東: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結構變化是健康發展狀態|教授觀點
11月15日,涵蓋15個成員國、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誕生。RCEP籤署對中國經濟有怎樣的影響?美國新政府上任是否會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世界格局將呈現何種趨勢?
-
史志欽 郭昕欣:「一帶一路」與百年大變局下的全球治理
內容提要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出現劇烈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大行其道,傳統的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改革勢在必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嚴峻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四大赤字」,根據自身經驗提出了屬於發展中國家的獨特思路,即「一帶一路」倡議。
-
集刊| 張玉來:推進中日經濟合作,積極應對全球價值鏈重塑大潮(2020...
在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發展過程中,各國政府之間的政治協調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東亞地區,各國政府之間的政治協調特別是地區大國之間的政治協調顯得非常滯後,除東協國家的政府協調在一直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在整個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政府之間的有力協調一直缺位。然而,生產分工彌補了這項不足。由於產業發展水平不同,且在全球價值鏈中具有互補性特徵,東亞形成了典型的生產網絡體系。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內容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嚴重擾亂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危害逾千萬人口的生命安全,已成當今世界面臨的頭號挑戰。中國有力統籌自身抗疫與抗疫外交,以元首外交推動國際合作,積極引領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
-
李煒:工業網際網路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高水平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應用生態,是以支撐工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為主線,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結,以激活新動能、改造舊動能為重要特徵的新型基礎設施。工業網際網路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融合程度深、聯繫範圍廣,一方面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成果,另一方面也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
誰才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破壞者
    但是「克拉奇們」選擇性地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方面體現出的責任與擔當,國際社會有目共睹。    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中國提前和超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對人類文明的進程而言,需要構建新的全球治理倫理和價值體系,以應對各種挑戰和危機,這一新的全球倫理和價值體系要改變近現代以來形成的以國家利益交換為主的商業文明觀,而要形成包括人本、平等、尊重、合作、互信在內的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
-
羅漢堂對話蘭德公司專家:全球衛生安全合作有區域化傾向
除此之外,很多發展中國家財政體系和財政狀況堪憂,一方面國內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過高,另一方面還欠下外幣債務,因此政府很難向家庭和企業提供幫助,導致新冠肺炎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陳龍指出,「第三波疫情和前面兩波最大的不同,是受到影響的國家很多既沒有完善的醫療體系,也沒有較強的經濟救助能力,受到衝擊的深度和長度也就可能更嚴重。
-
於洪君:做好應對外部環境複雜化的長期準備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目前是、今後也仍將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基石,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處理對外關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行動指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後,習近平主席與許多國家元首和國際組織領導人通電話,強調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合作,更需要維護多邊主義,更需要堅持國際公正和道義。中國將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開展國際抗疫合作。
-
全球智庫動態 | 美國智庫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預測
1月6日,歐亞集團發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該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第一次把美國國內政治風險列為全球十大風險之首,其他風險包括中美關係、跨國公司面臨的政治壓力、印度、歐洲、氣候變化等。近10年來,人們一直生活在地緣風險不斷上升的環境中,但沒有出現真正的國際危機。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全球發展趨勢良好,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
龐中英:全球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
但是,如何在現存國際體系和平地實現這一目標?如何有效避免和遏阻未來的衝突和戰爭?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