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桑德林
傑 夕
君特·旺德、喬治·索爾蒂、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費迪南德·萊特納、埃裡希·萊因斯多夫,這些上世紀最偉大的德國指揮家已紛紛離世。9月18日,同他們齊名的德國著名指揮家庫爾特·桑德林逝世,而第二天他本將迎來自己的99歲生日。這位世紀老人離世的消息登上德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他輾轉起伏的一生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中,桑德林經歷了5個「德國」:從德意志帝國到魏瑪共和國,從納粹統治時期的德國到民主德國,最終到聯邦德國,此外,他還曾被迫離鄉背井,在前蘇聯歷經史達林、赫魯雪夫兩代領導人的統治時期,這位以指揮明快、氣勢宏大而著稱的指揮家可以說是德國和二戰時期的活歷史。
1912年,桑德林在當時的東普魯士一個猶太人家庭出生,他之所以能夠在音樂方面一展才華,同家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桑德林的父親經營著一家木材廠,母親是一名現代、開化的女性,為了幫助對音樂頗感興趣的桑德林圓夢,父母不僅從小為他請鋼琴教師,甚至在1928年舉家搬到柏林,因為桑德林在16歲這年已展現出音樂方面的傲人天賦,家鄉已經沒有老師敢收這個徒弟了。在柏林,他漸漸愛上了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並在音樂理論上有了自己的一些認識,對以勳伯格為創始人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音樂這種所謂新的音樂語言提出批判:「如果你能找到用十二音音樂寫成的、能夠完美表現愛的曲目,那就請您拿給我看看!」
上世紀30年代初,沒有絲毫專業背景的桑德林在柏林市歌劇院得到了一個助理指揮的職位,在那段時期裡,他曾同奧託·克倫佩勒、布魯諾·瓦爾特等著名指揮家合作。後來,很多評論人認為桑德林可以與這些指揮家齊名,但這一評價卻讓桑德林備感不適,對於地位、聲譽之類的問題,他甚至會略帶惱怒地做出回應,因為在他看來自己並沒有這般重要。
1935年,與政治並無瓜葛的桑德林因為其猶太人的出身和指揮家的身份引起納粹分子的關注,趁著他在阿爾卑斯山度假之機,當權者取消了他的國籍。而彼時,歐洲能夠容身避難的地方已經不多,在一位親戚的幫助下,桑德林於1936年移民前蘇聯,並在那裡度過了24年的時光。
當前蘇聯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為尋找指揮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桑德林挑起了這個重任。雖然要忍受思鄉之痛,但無法放棄音樂的心促使他再次走上舞臺、拿起指揮棒,本已在德國小有成就的桑德林在新的環境中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曲風、不同的作品,對德國古典樂信手拈來的他對蘇聯的音樂和音樂家並不熟悉。這位年輕的指揮家沒有知難而退,經過多年曆練,他成為前蘇聯知名指揮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戰亂中,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不得不撤離所在城市,桑德林因此得以在新西伯利亞結識了前去看望樂團的蕭士塔高維奇,與其成為至交。直到現在,桑德林仍然被許多人認為是將蕭士塔高維奇作品呈現得最完美的指揮家。
1960年,桑德林被允許歸國,重返柏林。此時的德國同20多年前他離鄉之時早已不是同一片天空。對於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的桑德林而言,自由的藝術創作空間顯得無比重要:他先後推掉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和萊比錫音樂廳這類一流藝術院團的穩定工作,選擇了那時還相對年輕的二流院團——東柏林交響樂團。事實證明,桑德林並不僅僅是一位極具天賦的指揮家,同時也是一位精明的管理者和嚴厲的導師,在他1977年因為年齡緣故離開柏林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位子時,這一交響樂團已經是歐洲的頂級交響樂團之一了。那一年,桑德林65歲。
一生都在挑戰極限、不斷學習的桑德林並沒有因為退休就停下腳步。離開柏林交響樂團後,他開啟了嶄新的事業——巡遊世界、同世界頂級樂團合作演出。從日本到英國,從美國到北歐諸國,這位老者在與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樂隊的合作中,仍在不斷進取。
1990年,東西德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桑德林被選出,為慶祝兩德合併的音樂會擔綱指揮,這不但是桑德林至高的榮譽,也是祖國在多年之後給予他的肯定。2002年5月19日,桑德林生日的前4個月,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音樂會舉辦。當這位老者站在交響樂團正中的指揮臺上,揮舞著指揮棒讓樂隊奏響樂曲時,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對樂譜仍是那樣敏感、飽含深情。
戰亂的坎坷未能讓桑德林放棄夢想,命運的嘲弄不曾讓桑德林放下鍾愛的指揮棒,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他最終被世人譽為「德國最後的大指揮家」。今天,他的生命雖然終止,但他的經歷仍在提醒著後輩,告訴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如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