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德國為何打不贏史達林格勒會戰?蘇聯最後的精神所在!

2020-12-24 世界史圖鑑

蘇德戰爭初期,納粹德國確實打了很多勝仗,使得蘇聯疲於應付,甚至如果幾大主要城市全部淪陷以後,蘇聯就只能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蘇聯當時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基本都落入納粹德國之手,但是史達林格勒的會戰納粹德國元氣大傷,並且在蘇德戰場維持了戰略牽制,並最終等到了戰略反攻,為什麼?為什麼蘇聯在前期如此慘敗的情況之下,依然能夠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局?難道在理論上和現實上納粹德國就真的這麼不堪一擊,或者是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那樣強大嗎?

其實並不是,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其實德國沒有足夠的實力。但是因為希特勒在外交上以及在具體的軍事方面實施的是閃電戰術,所以初步達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以戰養戰的目的其實有兩個,除了奪取敵方國家的主要領土人口以及機器工業的生產力補貼自己之外,還在於盡最大的可能消滅對方的生產和抵抗能力,這才是以戰養戰。

當時雖然政治和經濟以及製造等方面的很多地區蘇聯都逐一失去,而納粹德國相繼佔領。但是蘇聯最關鍵的一條戰略補給線依然牢牢把控,而史達林格勒就是其中的關鍵,史達林格勒對於蘇聯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它是以領袖的名字命名的,如果這一個城市失去了,精神就不服存在了,而且這也幾乎是蘇聯的最後的精神象徵。

另一方面,史達林格勒是蘇聯與外界幾乎是最後的戰略補給線,要是這個地方失去了,蘇聯可就真的沒有抵抗能力了。另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夠在初期快速推進,是因為蘇聯的大意和麻痺,以及閃電戰術的效用的另一方面。希特勒也知道,閃電戰並不可能持續多長時間,除了要切斷蘇聯的所有戰略布局之外,更關鍵的要在於德國必須獲得這一條戰略補給線上的高加索油田,這是最主要的戰略物資。

所以兩者數百萬軍隊總和一千多萬軍隊在整個蘇德戰場,關鍵在於史達林格勒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在曠野上作戰,在雪地上作戰,在街巷裡作戰。一槍一炮,爭奪著每一寸土地。有時在一個街巷當中向前推進了一戶住宅距離都有耗費大量時間和數百人的性命。

在這樣一個殘酷作戰之下,蘇聯熬到了冬季。而當時的天氣又格外寒冷,德國自認為最有能力的最後一擊被蘇聯扼殺,不僅蘇聯取得了自己的戰略補給,自己的國家暫時安全,而德國也因為這場耗費損失大量精銳部隊,雖然之後德國迅速補充了軍隊人數,但是軍事作戰力量是根本無法與前期的優質軍人素養相提並論的。

此外,還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整個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雖然獲勝了,但是傷亡程度遠遠大於德國,德國之失敗在於他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以及戰略構想,整個東方戰場的局勢開始出現變化。自己沒有能力把控整個戰局的走向,進而喪失了整個戰場。但是蘇聯除了戰場時自己國家本土以外,蘇聯居民的損失以及傷亡是極為慘重的,雖然最終在戰略上獲得勝利,但是對於蘇聯社會和民眾而言,沒有勝利可言。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庫爾斯克會戰?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每當回憶蘇德戰爭的歷史時,都會發現其中三場戰役對於局勢的改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也就是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其中史達林格勒戰役最為突出,也是至今都讓世人難以忘懷的一場戰役,蘇聯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開始轉防為攻。但這戰役真的能稱得上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嗎?
  • 庫爾斯克會戰才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提及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小編就先向大家講述一下這場戰役再向大家說明小編對這場戰役的看法。在當時德軍才剛結束對列寧格勒的圍剿行動,就在1942年7月17日這天,集結了150萬士兵進攻史達林格勒,蘇聯軍方為了守衛史達林格勒不被貢獻和粉碎德軍的戰爭計劃只好採取防禦戰役。此次戰役一共進行了200多天,蘇軍在同年的11月開始發起反擊,並在次年的2月2日全殲德軍,此後這場戰役正式結束。
  • 為什麼說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轉折點?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對於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普遍人認為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很準確。德軍圍攻完列寧格勒後,在1942年7月17日這一天,安排近150萬的兵力前往史達林格勒,蘇軍為了抵禦德國納粹的持續進攻也展開防禦作戰。
  • 抗日戰爭史上,中國有過「史達林格勒戰役」嗎?國人應敬畏史實!
    更要命的是,史達林格勒西部和南方地區還是蘇聯最主要的石油、煤炭、糧食和其它重要戰略物資的產區。很顯然,德軍的進攻目的就是要切斷蘇聯的戰略物資來源,如果德國成功,那麼蘇聯便將會陷入絕境,可能就會失去繼續抵抗的能力了。 自然,蘇聯對德國的企圖也是心知肚明的,這就決定了這場戰役必將是血腥與殘酷的,因為雙方都對勝利充滿著極度渴望!
  • 二戰爆發後,德國為何直到1943年才進行戰爭總動員
    不過奇怪的是,雖然德國也進行了戰爭動員,但德國很長時間都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人仍然在悠閒的進行生產和生活,完全不像日本和蘇聯那樣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實際上,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行全面動員,激發出全部的戰爭潛力。不過等到德國醒悟進行動員時,為時已晚,德國已經無法挽回敗局。德國的戰敗很大程度上和德國長期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有關。那麼為何德國直到1943年才進行戰爭總動員?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歷經無數磨難的蘇聯紅軍,終於在1945年4月逼近了柏林,此時距離蘇德戰爭已經是第五年了,只要攻克了柏林,德國這個法西斯國家就會徹底滅亡。然而此時還不到勝利的時候,如果蘇軍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黑色心臟,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德國統治象徵的國會大廈上。
  • 傷亡350萬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堪稱史上最血腥而慘烈之戰?
    1942年6月正處蘇聯炎熱的夏季,戰無不勝的法西斯德軍開始集中100萬兵力攻擊蘇聯南方重鎮史達林格勒,蘇德雙方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極其殘酷血腥的戰爭。德軍裝甲部隊不斷的向史達林格勒地區推進,蘇軍為了保衛史達林格勒城的每一塊土地和每一棟房屋而鬥爭。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而從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離開裝甲打擊基本就打不了仗,這不是短板是什麼?德軍閃擊戰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因為歐洲各國缺乏對其殘酷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認識。如果說閃擊戰侵略西歐各國是合適的戰法,那麼進攻蘇聯就是自找苦吃,憑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德國能不能打得贏?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德國先是擺出向東擴張的勢頭以迷惑美、英、法等國,卻又在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形式發起波蘭戰役。波蘭戰役爆發後英、法儘管對德宣戰,然而西線的英法聯軍並沒與德軍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軍事衝突,以致於後世將當時西線的戰鬥稱為「靜坐戰」、「假戰爭」(phoney war)。
  • 蘇德戰爭後期,為何感覺蘇聯士兵打不完?兵力從哪裡來的?
    二戰時期,德軍久攻不下英國之後,立即啟動巴巴羅薩計劃,以最快的攻勢奔赴蘇聯邊境,希特勒想打一個措手不及。事實證明希特勒做到了,當然也和蘇聯的輕敵有關,認為德國不敢對自己動手,畢竟之前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還是有效的,史達林覺得撕破臉皮還不是時候,結果萬萬沒有想到,德軍來的這麼快。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朱可夫的建議很簡單:基輔戰場是蘇德戰場的次要戰場,德軍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蘇軍必須集中兵力守衛莫斯科。為了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可以撤出西南方向的部隊,進而放棄基輔。 朱可夫列舉的理由很明確。對於德軍而言,基輔所在的烏克蘭是很重要的戰場,這裡有德軍急需的糧食資源和石油資源。但是,對於整個蘇軍和蘇德戰場而言,基輔的重要性明顯不如莫斯科。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最經典「坦克會戰」,從此希特勒一蹶不振
    文|鐵血君 1943年8月23日,蘇聯軍隊收復哈爾科夫,德國軍隊敗退至第聶伯河防線,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為奪回戰場主動權發動的戰役,是蘇德戰爭軍事上的根本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二戰最大規模坦克會戰。
  • 籤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德,為何還是爆發戰爭?蘇聯又為何毫無防備
    不過鑑於當時德國的主要對手是英法,而英法也有心將德國引向和蘇聯的戰爭,所以希特勒轉而去和蘇聯談判,希望能夠和蘇聯締結良好的關係史達林、莫洛託夫和裡賓特洛甫通過兩次會談,並正式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後蘇聯和德國進入了第二段「蜜月期」。 二、小鬍子的野望 不過條約是籤訂了,但柏林的小鬍子希特勒並不是很信任蘇聯,他總覺得史達林隨時可能會打過來。有意思的是,不僅僅是他這麼想,莫斯科的大鬍子史達林也是這麼想的。
  • 史達林PK希特勒,看兩國元首是怎樣在蘇德戰場上分出高下的
    人們都知道,戰爭以蘇聯對德國的完全勝利結束,其實也可以說是以史達林對希特勒的完勝結束,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史達林完勝希特勒,才導致蘇聯完勝德國。(史達林像)蘇聯和德國兩國的制度雖然截然不同,但兩國卻被西方國家通稱為集權國家,西方這麼說顯然有貶低蘇聯的意思,但是兩國確實是高度集權的國家。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二戰的歐洲小國想要生存,只能淪為大國的附屬,歐洲大陸在法國投降後就是蘇德的戰場,要麼選德國,要麼選蘇聯,這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蘇聯剛剛佔領羅馬尼亞的土地,羅馬尼亞軍隊的少壯派敵視蘇聯,於是他們發起政變,軍官安東內斯庫奪權後建立獨裁政府,決定投奔德國。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第二,重視結果不重過程,達到戰役目的是上策。德軍閃擊蘇聯,德軍統帥三番五次強調不準後退,致使萬千德軍成為蘇軍的靶子。比如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第6軍團的滅亡,完全就是德軍統帥片面要求堅守的結果。而曼施坦因認為,只要戰役目的達到,過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他的有限進攻理論的精髓所在。
  • 二戰期間最慘烈的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到底有多殘酷?
    德國在徵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之後,面對英國的固守久攻不下,這時候的德國就有了轉而偷襲蘇聯的心思,畢竟蘇聯在這個時期的軍事實力完全不如德國,只要德國利用其超級大炮打開了蘇聯的要塞防線,就可以直接長驅直入。不過這些自大的德國人低估了蘇聯人保家衛國的決心,蘇德戰場展開了數場極為慘烈的戰鬥,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會戰的時候,雙方都投入了巨量的兵力,使這裡成為了一處「修羅戰場」,新兵平均活不過一天的時間,甚至小兵只要能夠活三天就可以直接當連長,因為整個連都已經全部犧牲了。
  • 二戰最為悲壯的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有多慘烈?簡直無法想像!
    二戰之中,最為激烈的戰爭是蘇聯與德國之間的衛國戰爭,而衛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就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自此之後,猖狂一時的納粹德國便開始走向了末路。而代表正義一方的蘇聯軍民在此戰中卻也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