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2020-12-14 鴻鵠高飛翔九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爭至少造成了9000餘萬軍民傷亡和5萬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那麼這場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究竟是何時爆發的呢?目前國際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事實上法西家的侵略擴張卻經歷了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

1931年9月18日晚10點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河本末守中尉指揮數名部下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炸毀。事後日本關東軍造謠稱此事系中國軍隊所為,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隨即以此為由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從而就此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歷史序幕。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法西斯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1936年3月7日納粹德國的軍隊堂而皇之開進了《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德國駐防的萊茵非軍事區。納粹德國這次軍事行動表面上是在德國領土上展開的,然而卻使德國在未來的戰爭中處於戰略上相對有利的地位。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隨後趁勢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提出領土訴求。當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大肆擴張之際美、英、法等國卻在推行綏靖政策。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政府曾向國際聯盟求助,然而由美、英、法等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卻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採取默認放縱的態度。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時美、英、法等國再次選擇袖手旁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籤署的《慕尼黑協定》背著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區割讓給了德國。這一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選擇袖手旁觀。

納粹德國在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行動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由於美、英、法等國的縱容才得以實現的。在二戰全面爆發前蘇聯曾一度試圖聯合西方國家打擊法西斯勢力。1935年蘇聯與法國、捷克等國締結了友好條約。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使蘇聯意識到西方國家正在有意識地將法西斯這股禍水引入蘇聯。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矛盾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可乘之機。

德國先是擺出向東擴張的勢頭以迷惑美、英、法等國,卻又在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形式發起波蘭戰役。波蘭戰役爆發後英、法儘管對德宣戰,然而西線的英法聯軍並沒與德軍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軍事衝突,以致於後世將當時西線的戰鬥稱為「靜坐戰」、「假戰爭」(phoney war)。這時英、法等國仍在指望著德軍拿下波蘭後向東進攻蘇聯。

1940年4月9日騰出手來的德國突然攻擊了丹麥和挪威:丹麥僅僅象徵性抵抗4小時後就全國淪陷了,挪威也在抵抗63天後全境淪陷。到了這年5月份德軍以迅雷之勢席捲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二戰前號稱擁有歐洲大陸最強陸軍的法國只抵抗了39天就投降了。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至此除英國和蘇聯之外的整個歐洲幾乎都處於德國的掌控之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當晚英國首相邱吉爾向全國民眾發表了關於援助蘇聯的演講。這番演講可謂慷慨激昂,不過事後邱吉爾卻是這樣向人闡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戰爭結果:「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臺上痛哭地呻吟」。

從英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無疑是最為有利的。事實上遠在大洋彼岸的尚未介入戰爭的美國其實也有著一樣的小心思,不過法西斯勢力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已使美國越發警惕起來。由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陣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為實現共同的侵略野心而成立的軍政聯盟,而這種侵略野心恰恰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美國作為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是要維護既定的國際秩序的,而軸心國卻試圖通過侵略擴張的方式打破既有的國際格局,這就造成了美國與軸心國的利益衝突。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就要儘可能削弱其他強國,而在二戰初期軸心國集團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都頻頻得手:德國正在全力與蘇聯爭奪烏克蘭地區的油田,與此同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正配合義大利同英國爭奪北非。

亞洲戰場的日本也相繼在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中接連取勝,中國東部人口和經濟分布密集的半壁江山已淪陷於日寇之手,1940年9月日本趁法國在歐洲戰爭中敗於德國之機奪取了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至此日軍已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以及美國在太平洋的貿易航線。如果此時日軍大舉西進,德軍奪取高加索地區,那麼德軍和日軍將實現在中東的戰略會師。

一旦德軍和日軍實現在中東的戰略會師就能將中、蘇兩個擁有遼闊戰略縱深和龐大人口規模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徹底封鎖包圍起來。這不由得令美國擔心:一旦德、日兩國戰勝中、蘇意味著整個亞歐大陸將徹底淪陷於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之手,然後德、日兩國就會利用亞歐大陸的資源和人力對北美實施戰略封鎖,到那時連美國本土的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這時美國國內存在一股極力反對介入戰爭的孤立主義思潮,然而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已意識到美國不可能在這場全球戰爭中置身事外。在美國軍火企業是私營企業,所以私營企業主自然不願把自己生產的軍火無償提供給別國。羅斯福為此想出了絕妙的一招:租借。聯邦政府出錢從軍火企業購買武器裝備,然後聯邦政府再把自己買來的武器提供給盟國使用。

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正式籤署《租借法案》。在蘇德開戰之前美國已向英、法等國提供過援助。1941年5月6日羅斯福宣布將中國納入《租借法案》。同年6月24日羅斯福宣布《租借法案》的援助範圍將擴大到蘇聯。在德軍圍困莫斯科期間哈裡·霍布金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代表緊急造訪莫斯科,在這裡他同史達林進行了兩次會談。在第一次會談時霍布金就開門見山地向史達林詢問蘇聯需要美國援助什麼物資。

第二次會談時史達林交給了霍布金一張紙條,上面清晰地寫著:輕高射炮、鋁、50毫米機槍、30毫米步槍,史達林還說:「如果無法完全滿足的話,只要給我們高射炮和鋁,我們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認定蘇聯方面具有頑強的抵抗意志,否則不會將鋁作為優先要求。美國援助蘇聯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蘇聯能成功抵抗德軍,如果蘇聯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麼美國就有必要重新考慮對蘇援助的事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偷襲,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美國由此開始直接介入戰爭。美國的參戰使史達林看到了戰勝納粹德國的希望,於是他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方案,試圖以此緩解蘇聯在東線戰場所面臨的壓力。然而美、英方面一邊向史達林保證一定會盡力援助蘇聯,另一方面卻遲遲不兌現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

美、英援助蘇聯就是為了讓蘇聯去抵擋納粹德國的勢力,既然有蘇聯人在前面扛著,自己何必往前衝呢?最好是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之時再出來收拾殘局,這樣豈不是以最小的代價就能攫取戰爭的勝利果實了嗎?漸漸地史達林也感覺出了美、英的意圖,蘇聯不得不在東線戰場獨自面對德軍。當蘇聯人咬牙堅持到1943年2月時迎來了戰爭的轉折——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德軍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的1/4。

戰爭的主動權就此開始向蘇聯方面傾斜。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德軍與蘇聯紅軍出動280萬名士兵、近8000輛坦克、超過5000架飛機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已完全喪失戰略主動權,被迫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在此之後則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在相繼發動了10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役後蘇聯紅軍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

蘇聯紅軍隨即攻入波蘭等東歐國家境內,此時德國的石油供給已被徹底切斷、國內經濟也已瀕臨崩潰的地步。相比之下蘇聯儘管損失慘重,但在人力資源和工業潛力上的巨大優勢正日益表現出來,事實上這時蘇聯的勝利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1944年6月6日在蘇德戰場形勢已明朗化的情況下此前對開闢第二戰場一直推託的美、英在法國諾曼第登陸,由此在德軍西部開闢了第二戰場。

可以說美、英選擇在這時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是深思熟慮過的:在此之前美、英之所以對開闢第二戰場態度消極無非不過就是希望讓蘇德雙方多消耗一陣,然而到1944年蘇德戰場的形勢已然明朗化,德國的戰敗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這時美、英再遲疑不決,那麼一旦蘇聯紅軍拿下整個德國後勢必將繼續向西推進,屆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將成為社會主義陣營,而這顯然是美、英所不願看到的。

美、英在這時已然將蘇聯視為在戰後必須予以遏制的戰略對手,又怎能放任蘇聯佔領整個德國乃至繼續向西推進呢?諾曼第登陸後美英軍隊和蘇聯紅軍一方面作為盟友共同打擊納粹德國,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構成了一種競爭關係——誰都希望自己能儘可能往前推進以攫取更大的好處。如果1944年美、英在開闢第二戰場一事上但凡再遲疑一下而使蘇聯佔領了整個德國,那麼戰後的國際格局將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美國為何不在蘇德兩敗俱傷後,將蘇聯一起收拾?
    因為在二戰之初,默默發展種田的蘇聯雖然已經成為歐洲有數的強國之一,但其地位充其量也只是與老牌列強英國、德國、法國等並列罷了。 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蘇聯自己,都不認為蘇聯的實力已經凌駕在英法德之上。然而,當艱苦卓絕的第2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之後,蘇聯不但越成為超越英國、法國、德國,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 納粹德國都被蘇聯打殘了,英美才發起諾曼第登陸,有什麼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1944年春天時,其實這時歐洲戰場的形勢,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納粹德國氣數已盡,那麼這時西方列強發起諾曼第登陸到底有何意義,畢竟沒有他們納粹德國也會被蘇聯「解放」。我們看看當時歐洲戰場的形勢。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沒有首先進攻德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德國和蘇聯在二戰前干係非常友愛,由於兩邊都面臨著相像的國外布景,相互息息相通,配合交換借鑑產業常識,兩國在產業程度上都獲得非常大的進步。 二戰首先後,勢如破竹的德國戰績逐日劇增,野心日益伸展的他將眼力放到關數目壯大的蘇聯,如許才氣真正統治歐洲。
  • 二戰諾曼第登陸行動,隆美爾為何將3個裝甲師分散部署?力不從心
    1941年12月7日,莫斯科戰役打得正激烈的時候,日軍聯合艦隊突然在太平洋上發動了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的事件,這被稱為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引信,也是把美國拉入二戰的起爆器。但是,此時美國面臨的是美軍要不要加入歐戰的問題,本身一戰期間因美國加入歐戰,就被英法找個藉口將他們攆出了家門,怕美國搶了他們歐洲龍頭老大地位,現在歐洲戰場打得火熱,不摻合一下機會難得。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有軍隊,而日本卻只有自衛隊?
    眾所周知,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策源地,它們所推行的徵服戰爭,給歐洲和亞洲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正因如此,1945年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美、蘇、英等國,分別對德、日兩國進行深刻的改造,防止兩國再次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 二戰終章:諾曼第登陸戰役
    諾曼第登陸之前,盟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欺騙行動----為了誤導德國人混淆進攻目標,分散德軍的反抗力量。到1944年8月底,法國北部地區全部解放,第二年春天,盟軍徹底擊敗了德國,結束了歐洲戰局,並開啟了瓜分戰果模式。 諾曼第登陸打開了歐洲戰爭結束的大幕,為迅速結束歐洲戰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二戰諾曼第登陸作戰,美軍為何不在登陸艇前加裝盾牌?行動不方便
    首先,諾曼第登陸是個系統性的工程,減少傷亡是美軍優先考慮的問題。大家知道,史達林向邱吉爾提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是在莫斯科戰役的時候,當時德軍進攻蘇聯勢如破竹,不僅取得了突破西線防禦的重大勝利,還在基輔圍殲了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
  • 二戰中,日本為何不和德國東西夾擊蘇聯?
    然而蘇日之間除了小規模的諾門坎戰役之外,再不見日本對蘇聯有過成規模的進攻嘗試,難道真的是在諾門坎被打怕了嗎?有人會將蘇日之間在二戰期間摩擦不大歸因於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的失敗,如果不是遠東蘇軍對關東軍的痛打,日軍極有可能將矛頭指向廣袤的西伯利亞。屆時納粹德軍自西向東,日本關東軍自東向西,兩方夾擊之下蘇聯定無回天之力。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先進攻蘇聯,反而先進攻英法兩大世界霸主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不過英法兩國雖然對德宣戰,卻是宣而不戰。這兩個國家眼睜睜看著波蘭被德國滅亡。在德國滅亡了波蘭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以為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參與瓜分了波蘭。
  • 老照片:飛艇也是軍事武器,二戰時大量使用,諾曼第登陸用到了它
    【圖為二戰時期的美國飛艇,下面還帶有吊艙】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可操縱的飛行器,體積大,飛行平穩,被譽為「空中航母」。【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齊柏林」飛艇】飛艇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立下汗馬功勞,多次執行偵察任務和空襲任務。
  • 二戰後猶太人為何不那麼痛恨德國了?看戰後德國幹的這些事就明白了!
    二戰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個巨大的災難,在這場全世界的戰爭中,幾十個國家參戰,傷亡達到上億人,光是中國和蘇聯傷亡總數就有幾千萬。而其中歐洲的猶太人在二戰期間也受到了德國法西斯的嚴重迫害,這是二戰中最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德國在這場清洗運動中屠殺了將近600萬猶太人。但是,雖然戰後猶太人也曾經找德國法西斯清算,以色列也曾不遠萬裡追討南美洲的納粹分子。但是到了現在,猶太人對於德國並沒有所謂的仇恨了,這個跟其他民族的宿怨可謂是完全不一樣。那麼,猶太人為何不痛恨德國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代表德國納粹籤署投降書的德國將軍)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美、蘇、英三巨頭,確定了對德、日領土的劃分和深刻改造思路。 可是德國卻不一樣,在當時,不僅蘇聯佔領的東德,擁有東德人民軍,美英法三國控制的西德,也組建了西德國防軍,就算到了今天,德國仍然保留著17萬的德國軍隊。 同為戰敗國,同樣接受締約諸多限制,為何日本只能擁有守衛本土的自衛隊,而德國卻能組建國防軍,還能加入北約的對外軍事行動呢?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大蕭條,各國在提振本國經濟解決自身困難的同時,德國卻能異軍突起,原因就在於英法強加給德國戰爭賠款的同時,英美法包括蘇聯都給予了德國在貸款和各方面的支持,他們本想把德國變成一個加工廠,成為一個勞動力市場,沒想到德國卻是採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一面應對英法美的打壓為其生產利潤,一面卻在做著重新崛起的準備。
  • 盟軍佔領義大利後,為何不乘勢進攻德國,反而要諾曼第登陸?
    要知道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為什麼當時的盟軍佔領義大利之後不乘勢進攻德國而反而從法國諾曼第實施登陸呢?事實上原因可謂是非常多樣的。首先第一點:當時的盟軍雖然說經迫使義大利投降,但是在義大利北部德國部隊仍修建了大量的防禦措施,用於阻擋同盟國的進攻。
  • 一張詭異的照片告訴你:二戰德國日本為何不敢對英美蘇使用毒氣?
    圖:列寧格勒的蘇聯青少年先鋒隊照片看上去很詭異殘酷:上百個本該純真的青少年戴著防毒面具,凝視鏡頭。但是,對於蘇聯人來說這張照片卻意味著自豪,其潛臺詞是:蘇聯連青少年都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不懼任何國家的任何威脅。
  • 二戰期間,同盟國的兩次登陸戰,其實就是個笑話!
    這種死亡規模的戰爭,二戰中隨便拿出一場戰爭出來,規模都比它大,比如蘇德雙方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一場戰術行動,都死亡了6萬多人!而號稱參戰雙方超過87萬(同盟國47萬,軸心國40萬)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才不到1萬人,但是西方媒體是如何吹噓的呢?幫助蘇聯打贏了庫爾斯克戰爭,不要臉!
  • 靈長爭霸——二戰篇:諾曼第登陸,被忽悠的德軍
    前幾期我們講述了二戰的來龍去脈,復盤了一下二戰的整體框架,但其實,二戰的許多細節才能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哪令人窒息的殘酷戰爭。交戰雙方的鬥智鬥勇,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戰例。本期內容,我們來感受一下,二戰最大的忽悠局——諾曼第登陸。我們現在知道,二戰到了1944年已經接近尾聲了。然而在當時,德國雖然已經顯露敗像,戰局卻依然十分焦灼。
  • 二戰時,德國與日本為何不東西兩面夾擊蘇聯?
    實際上,在二戰當中,德國和日本曾經有過這樣的計劃,他們把會師的地方定在了中東地區。時任德國陸軍參謀哈爾德回憶到:希特勒曾經給他說過,要把兵力進行分散,然後穿過伊朗進駐到波斯灣,和日本的軍隊在印度洋地區進行會師。
  • 看看二戰時美蘇英的軍火產量,就知道德意日為何打不贏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爆發後,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蘇聯、美國等世界強國紛紛捲入其中,戰火席捲全球。在戰爭中,美蘇英中為首的同盟國用了數年的時間終於擊敗了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