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

2020-12-16 天下掌故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

原創牛忠仁

赤峰市老一輩穆斯林播音藝術家、德高望重的石德亮先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摯愛親朋,離開了他鍾愛一生的播音事業。在他逝世頭七的日子裡,我寫如下文字紀念他。

石德亮先生從事播音近四十載,在赤峰市可謂婦孺皆知,他播音天賦極高,他的播音風格莊重大方,清晰流暢,情在氣先!他的聲音具有寬闊而豐厚的音色和音域,即有力度,又有情感,他深沉而洪亮的聲音像鼓槌一樣敲擊著人們的心靈,濡染著眾多聽眾!毫不誇張地說,他的播音造詣堪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一輩著名播音員夏青、齊越、方明!

曾記否?沒有電視機的六、七十年代,清晨一曲悠揚歡快的樂曲,一句:各位聽眾早上好——他是你二十多年時間的鬧鐘,在清晨把你喚醒!早、中、晚騎著自行車走在上下班的路上,他不讓你寂寞,絲毫不耽誤聆聽,整個赤峰城區、各條街道電線桿上安裝著的大喇叭裡,傳出的他播報——國際、國內及本地區的新聞。午夜前他的一句:各位聽眾晚安!最後是一首委婉動聽的「彩雲追月」、「花好月圓」或是一曲「步步高」等廣東音樂,恰似一支搖籃曲,讓你輕鬆地入睡,他是每家每戶安著有線廣播小喇叭的催眠人!

石德亮先生一生愛好廣泛,朗誦、硬筆書法、彈撥月琴、傳統國粹京劇都有涉獵並水平很高,馬派唱腔是他的最愛,經典馬派名段《蘇武牧羊》他唱的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曾記否?在他擔任播音員工作的二十幾年裡,每天節目當中的「間歇曲」,絕對都是他最最酷愛的「京劇曲牌」!

如今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您是出生地承德人的驕傲!您是第二故鄉赤峰人的驕傲!您更是穆斯林民族的驕傲!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德亮伯兒:您的音容笑貌將永留人間!

求真主提升石德亮伯伯在天堂的品位,阿米乃!

石德亮,回族,中共黨員,一九三六年四月出生,主任播音員職稱,原藉河北承德,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原熱河省電影放映班參加工作。

一九五五年八月—一九五八年八月原赤峰縣電影隊放映員;

一九五八年九月—一九六0年二月赤峰市人民廣播站機線員;

一九六0年三月—一九九六年五月赤峰市紅山區廣播站播音員,副站長、播出部主任。

一九八七年十月由內蒙古廣播電視播音專業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授予主任級播音員職稱。一九九六年退休。二0二0年十一月八日凌晨三時二十分病逝,享年八十五周歲。

註:因為石先生與我父親是一個單位幾十年的老同事、老鄉親、老朋友,按穆斯習俗我稱他為「伯兒」。

阿拉伯語「阿米乃」——求真主承領我的祈禱!

除石先生唱京劇一張照片為本人所拍外,其餘照片及「阿文」均由張海鵬先生提供,在此致謝!

牛忠仁

二0二0年十一月十四日

作者簡介:

牛忠仁,滿族,赤峰生人,祖籍河北承德,赤峰市政協退休。

七律四首「新韻」

天下掌故——趕趟子

七九中文同學——「活佛」田鴻飛

七九中文——文青海霞老同學,新城一聚成永訣

七九中文——煙花爆竹廠傷了同學朱久山

相關焦點

  • 追憶王獻溥先生:斯人已去,風範長存|史海鉤沉「肆」
    原因是,關於王獻溥先生的逝世日期,沒有機構和媒體報導,因此缺乏權威的引文資料。我們深感綠會失職,我們希望為中國綠髮會做出貢獻的王先生安息,也希望大家都能夠銘記並學習王先生為中國多樣性保護事業做出的貢獻。作為中國綠髮會現在的工作者,我們滿懷歉疚和之心,在此重發此文,感謝蔣先生和王先生的貢獻!也感謝所有為中國綠髮會做出貢獻的研究者們!
  • 斯人已去懿範長存
    寫完《遙念盧元先生》以後,年屆九旬的我已深感駑鈍和心力不濟,該封筆了。但沒過幾天,一個熟悉的身影時時縈繞於腦海,我覺得在自己人生的邊緣,必須把她寫下來。她就是上海市特級教師,原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徐振維。
  • 克魯伊夫逝世四周年,劉建宏悼念:斯人已去,英名長存
    無論是個人的球員生涯,還是退役後拿起教鞭,克魯伊夫的足球風格對於世界足壇好幾代足球人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於克魯伊夫逝世四周年,劉建宏在微博寫道:「四年前的今天,他走了。對我這樣年紀的球迷,他的足球運動員生涯更多是一個傳說。直到後來到了足球之夜,才從資料當中看到過他的一點點高光時刻。
  • 斯人已去,艱苦歲月裡的笛聲依舊
    潘鶴《艱苦歲月》,1956年作潘鶴(1925-2020)上一個周日,雕塑家潘鶴先生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5歲。斯人已去,艱苦歲月裡的笛聲依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展出有潘鶴先生1956年的作品《艱苦歲月》。老紅軍吹笛,小紅軍扛槍託腮依偎在身旁,滿臉憧憬。你是否也曾在展覽中的這件展品前久久駐足?
  • 斯人雖逝 風範長存——深切緬懷向坤成排長
    2020年11月25日,在我們鐵道兵第20團20連的戰友群裡突然傳出噩耗,我們的老戰友向坤成排長,因長期身患疾病,經醫治無效,不幸在武漢逝世。向坤成戰友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天,可他還不到70歲呀!這一天,戰友群裡有發唁電的,有送花圈的,整個微信群的顏色都是灰褐色的。
  • 斯人已去,青山依舊
    斯人已去,青山依舊《青山依舊~鄭群著》———和平縣林寨老區村民用手機懷念鄭群同志————鄭群同志遺像2021年1月5日,我們從新聞媒體驚悉:「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第五、六屆副主席,省委統戰部原部長,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的離休幹部鄭群同志因病醫治無效
  • 國臺辦:對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國臺辦:對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2020年03月30日 19:2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資料圖)  中國臺灣網3月30日訊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今日應詢時,對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對他們的親屬表示誠摯慰問。  朱鳳蓮表示,我們對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對他們的親屬表示誠摯慰問。
  • 唐德剛先生逝世十年祭
    唐先生不在了,但十年來不時恭讀唐先生的著作,似乎從來沒有感覺到他久已遠去。 「吾皖老母子」 幽默博學,妙人妙言 當今中文讀書界,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吾皖」唐德剛先生和餘英時先生。
  • 斯人雖逝、亞細亞精神不落 向王遂舟先生致敬!
    一切在有序進行,一幅新的養老產業的藍圖正在展開,一輪新的「亞細亞」的太陽正在升起……和王遂舟先生最後一次互動是9月11日,遂舟先生給我發簡訊,告知9月12日他將去金馬集團做講座,邀我一同參加,我因時間已有安排,特回復,「不能同往,祝成功!」
  • 追憶吳廣崖老師:斯人已逝,幽思長存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我們收集、整理部分文字刊於金羊網,以表達對吳老師的敬意。吳廣崖老師千古!在此,我們謹向貴部、貴報吳廣崖同志的逝世致以深切哀悼,請向吳廣崖同志的親屬轉達我們的痛惜之情與慰問之意。吳廣崖同志一路走好!《羊城晚報》周方平:廣崖兄走得太突然,以至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仍然無法相信這個事實。周一開部門業務會時,不知誰喊了句「開會了!」抬頭望,您的位置空蕩蕩,頓時一陣失落。
  • 風雨無阻:日本藤沢市昨天舉行聶耳逝世85周年祭念
    風雨無阻:日本藤沢市昨天舉行聶耳逝世85周年祭念 東亜信息網東京報導昨天7月17日,是人民音樂家聶耳逝世85周年紀念日,曾經拜祭過雲南昆明聶耳墓的本網記者,當天發表了《歷史上的今天:1935年7月17日,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
  • 斯人已去,「開荒牛」仍奔騰不息
    為雕塑史留下時代記憶從藝70年,潘鶴先生始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導向,以深入生活、關懷現實和表達人文情懷的藝術理念,創作了大批緊跟時代步伐的經典作品。告別儀式上,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謝昌晶在致辭中,與大家共同追憶潘鶴留給後人豐碩的藝術成果。
  • 金庸先生逝世兩年了,我很想念他
    金庸先生文 | 天丁一金庸先生逝世兩年多了,我很想念他金庸先生的小說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有趣,吸引人。後來受到電視劇的影響,到高中的時候開始系統地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我記得是我當時每天中午花十幾分鐘走到離我們學校不算很遠的書店去讀的,每天中午都去,中午大概能讀個四五十分鐘。
  • 懷念陸谷孫先生
    有些人,你常常見面,卻只停留於「泛泛之交」;而另一些人,你碰面機會不很多,卻成了深交。甚至在他們離世多年後,你還常常夢見他們,陸谷孫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在已經作古的人中,不計親人,他是我夢見最多的。究其原因,除了我們彼此所見略同之外,還因為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讚賞、敬佩和學習的地方。概括地說,有一種他人所不具的人格魅力。
  • 斯人遠去:2020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者們。張長壽(1929-2020)2020年1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張長壽逝世。張長壽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1952年9月分配到清華大學附屬工農連成中學任教。
  • 別2018:斯人已去,好風長吟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題:別2018:斯人已去,好風長吟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日曆的最後幾頁,總會因為蘸滿回憶而尤顯厚重。2018年的這本尤其如此。每一次身處送別的長隊,面對一張張悲戚的面孔,聆聽一句句充滿敬意的懷念,都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著名的詩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們並未遠去,用匠心煉成的經典依然活著。
  • 永遠的懷念——田波院士逝世周年祭
    田波院士在實驗室田先生意志堅強、踏實勤奮、學風嚴謹、追求完美。田先生為人光明磊落、心胸開闊、待人友善、溫和謙虛,具有惜才愛才的大學者風範和提攜後學、甘當人梯的大師精神!田先生對年輕學生更是關懷備至,有求必應,有問必答,並親自指導每一位研究生的課題,直到躺在病床上還在過問研究生的課題進展、關心年輕學者的發展。
  • 斯人已逝,絕唱繞梁——葉永烈先生最後的電視訪談
    葉永烈先生逝世之後,武漢電視臺原臺長、科普作家、光明日報科普專家委員會首批顧問委員趙致真聯繫光明網記者,獨家提供了一段30多分鐘的採訪素材,這是武漢電視臺《科技之光》2018年7月12日在葉永烈先生家中採訪的原始素材,很可能是葉先生最後一次接受電視訪談。
  • 這位溫州人曾主持孫中山先生逝世祭弔儀式
    兩堵長滿青苔的斑駁土牆和石頭路盡頭有一所院子(位於花園巷教堂附近),劉廷芳在這裡居住過——1925年,他主持了孫中山先生逝世祭弔儀式。  ◎劉廷芳肖像  劉廷芳(1891~1947),字亶生,溫州城區人,牧師、神學家、心理學家、翻譯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