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引擎。社會越來越富裕,但是年輕人卻越來越不想生孩子了。為什麼?嫌麻煩。生活這麼美好,很多年輕人要抓緊享受當下,有哪心思生兒育女。沒結婚的紙醉金迷,夜夜當新郎,結了婚的滿世界撒歡過二人世界。於是大量不生娃的丁克家庭出現了。在日本繁榮時代,日本生育率從1975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5。新生兒從1975年的200萬下降到1990年的120萬。
在經濟崩潰後,賺錢越來越難,生育率更加走低。日本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不足。嚴重的影響了社會進步。為後期日本經濟的衰落也埋下了隱患。
瘋狂的金融與求職:
日本企業在在海外的收購,也越來越大手筆:三菱地產8.5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權,這可是美國的地標;索尼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60億美元買下美國環球影業;日本Shuwa買下花旗廣場,還有那副著名的梵谷的《向日葵》。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是一架日本飛機,向美國丟下一輛輛汽車和家電,標題是「虎、虎、虎」。這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約定的戰術指揮用語。老美的意思,就是日本又來襲擊我們了,不過這次是不冒煙的經濟貿易戰。
這個階段的企業,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全面金融化。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金融,而與此相關的大量的金融崗位開始出現。不管是上班一族,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家庭主婦,大家談論的話題,核心永遠是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等。股票漲了多少?房價漲了多少?最近又換了那個地段的大房子?
在廣場協議之後,金融管制放鬆,日元升值,政府一年之內4次下調利率,刺激了投資。無數企業和年輕人開始炒外匯和股票,買進日元,拋掉美元,大量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即「平成泡沫」。兩年之內,日本外匯市場翻了三倍。東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市達到頂峰,市值高達18900億元,東京證券交易所,佔了全球證券市場市值的28%,成交量比老牌的紐交所高出快2倍。
以製造業為主的實業經濟,由於美國的制裁而被迫日元升值,利潤大減,同時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經營也越來越難,於是賺錢快、不辛苦的金融業,受到年輕人的狂熱追捧。在日本當時的大學裡,金融相關的專業成了最難考上,學費最貴的專業。於是紛紛轉向金融業。一家金融公司,在1990年,甚至一次性的給一位員工發出了300萬的年終獎。這可是在1990年啊。
當時法律規定日本銀行和信用社,不能隨意發放房地產的貸款。於是名叫Jusen的民間金融公司開始興起。它向市民提供各種神奇的貸款:包括零按揭、百年貸(借款周期為100年)等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很多大學生都能很容易的貸到錢,但他們並沒有償還能力。這無疑是一個金融定時炸彈。
想要花錢,你就得會賺錢。和中國自由擇業和僱傭制不一樣的是,日本奉行企業終身僱傭,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族幾代人,在一個公司一直幹到退休。當時年輕人主要的選擇是當公務員,和大企業員工,極少有人會去單獨去創業。由於是經濟的繁榮期,企業人才的缺口很大,大學畢業生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的情況。1988年,僅在地產一個行業,就有350萬的崗位需求,而當年所有的大中專生才不到200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會收到多個offer,於是大學畢業生就成了香饃饃。
各大企業為了吸引應屆大學生,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幫助大學生償還學費貸款的。邀請未畢業的大學生高薪去企業實習,畢業後竭力留在公司。企業包車或者買飛機票,請應屆大學生去滑雪或者各地旅遊,向他們彰顯企業的福利或人文關懷。甚至更有誇張的,把男學生帶去各種紅燈區體驗生活。小頭一充血,大頭就迷糊了。啥事情都答應了。
大學畢業生去面試時,還可以收到幾百到幾千塊不等的紅包。有少數有小心思的人,天天周轉於各家公司的面試場,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高達好幾萬。也可以過一個不錯的生活。誰能想到,20年之後的日本,每年都會有數百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殺。世道循環,令人唏噓。
格林斯潘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美好,直到1990年8月底,水晶球落地,股票開始暴跌, 1991年,房價開始下跌。日本進入漫長的30年經濟寒冬。
謝謝旅居廣州的野村太郎的支持和訪談。
參考資料:
1、日本失去的20年:消費結構如何變化? 作者:東方紅資產管理
http://www.sohu.com/a/138041999_778028
2、彩色泡沫之後,是至暗時刻。作者:摩登中產
https://xueqiu.com/7480321929/112130408
3、上個世紀日本泡沫時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副光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2590
南七道:創界網創始人,我們是關注創業與投資的新媒體,公號創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