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玉人:從佛道之韻到世俗美感的發展與變遷

2020-12-08 收藏家雜誌

早期社會玉石獲取不易,並較一般石材更為美觀,因此玉石本身被神秘化、神聖化,被認為可以溝通天地,承載人們的信仰。故此,從史前到秦,人形玉器造型詭譎,充滿神秘感,人的形象被局部誇張或融入動物元素,塑造出人們心目中神的形象。隨著古代社會的向前發展,中國古代「玉人」經歷了由人至神再到由神至人的過程。尤其漢代以後,隨著新疆玉石的大量開採,物質材料的充沛促使玉人被賦予的神性逐步消失,並開始向世俗化的方向發展。

圖1 西漢 人形玉佩 鹹陽博物館藏

漢代是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大高峰,體現在人形玉雕方面,表現為玉人的題材更為豐富,玉雕工藝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玉人更具形式美感。其包括翁仲、立人、坐人、俑人等多種形制,男性、女性都有,表現對象愈加多元化,人物形象也趨於世俗化,即使是表現虛擬的神人、羽人,其造型也十分接近世俗人物。如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新莊村出土的人形玉佩,其為圓雕玉人頭像,以細陰線刻畫人物眉毛、眼睛及鬍鬚,細長眼,薄嘴唇,鼻梁較低,有西北人的面貌特點,刻畫寫實,工藝精湛(圖1)。江蘇省揚州市廣陵王劉荊墓出土的翁仲形玉佩,為圓雕翁仲人物形象,全器以較深的陰刻線條啄出玉人的五官,其頭戴冠,右衽衣領,長袍曳地,腰間一橫穿孔,可供佩戴。此玉人系仿銅翁仲、石翁仲而來,漢代人認為佩戴此物有驅邪闢疫的功效。

圖2 西漢 玉舞人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其中漢代最常見、藝術成就最高的人形玉雕題材是「玉舞人」。漢代玉舞人存世數量十分可觀,其工藝水平差異較大,雕刻方式多樣,不一而足。但玉舞人樣式卻多有相似,其舞姿多呈翹袖折腰式,一臂甩袖上揚過頭頂,一臂下垂或上舉。這種樣式的佩飾最早出現於戰國,在西漢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河南省洛陽市金村東周王室墓出土的戰國早期組玉佩,佩飾中包含一件雙舞人佩,透雕而成,兩舞女對稱相連,皆做翹袖折腰之姿。漢代的玉舞人仍多作佩飾使用,因佩戴者身份的不同而工藝、品質有優劣之分。如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玉舞人,為西漢玉舞人中的傑出之作(圖2)。舞人頭部右側綰螺髻,身穿右衽長袖連衫裙,袖口和裙擺處刻有雲紋花邊。舞女扭腰並彎膝成跪姿,一臂上揚,一臂下甩,姿態優美,口微張,似在邊歌邊舞,且此為圓雕舞女形象,較為少見。江蘇省揚州市「妾莫書」墓出土的玉舞人則是常見的透雕,這件舞人姿態優美,陰線淺刻人面和衣紋細部,雕刻格外精緻。上下均有穿孔,應為佩飾。

漢代玉舞人大量出現和使用,主要原因在於漢代長袖舞的高度流行。舞蹈是從祭祀等宗教儀式中誕生的,基於此,祭祀舞蹈在漢代也頗為重要。「翹袖折腰」的玉舞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漢代道家、黃老神仙思想以及追求飛升長生的影響。這時期的玉舞人形象姿態優美,似翩翩欲飛。它不再像原始玉人那樣具有神秘、獰厲的美感,似要請神靈來威嚇、支配人間,漢代玉舞人更多的是要到天上去參與和分享神的快樂。

陝西省鹹陽市新莊漢元帝渭陵出土西漢玉羽人奔馬,這件圓雕玉人也體現著漢代對於神仙世界的嚮往,其由和田羊脂玉雕琢而成,作羽人騎奔馬狀,馬背上的羽人高鼻長臉,雙耳過項,肩臂部生翼,左手握韁繩,右手持靈芝草;玉馬腹部兩側雕有雙翼,馬尾高揚,右前蹄懸空,四蹄錯落,作奔馳狀。仿佛仙人騎馬遨遊於仙界之中。羽人是中國古代中的仙人,所謂「羽化而登仙」,也源自於道教的修煉升仙的思想。而且,在漢代的神仙觀念裡,仙人以玉為食,漢代銅鏡常有類似「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的銘文。同時民間也流傳有服食玉屑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這反映了漢代人民在新的宗教文化因素影響下,對於神仙世界和長生不老的嚮往。信仰此時已不再產生於對自然的恐懼,對生存的掙扎,其更多的來源於人更進一步的欲望,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源自人們對現世物質享受和幸福快樂的追求,而長生不老的祈願則幾乎是人類好生惡死的共同情感。

圖3 唐 青玉飛天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隋唐之後,佛教對人形玉雕的影響更勝於道家。隋代時便已出現玉雕佛像,如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的一尊由藍田玉雕成的隋代彌勒佛像。唐代之後,佛教在內地的發展達到一個高潮,玉雕佛造像的題材和數量都豐富起來,造像包括佛、菩薩、羅漢、飛天等各種形制,玉飛天在唐代相對更為常見,藝術成就也更為突出。如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青玉飛天,扁平狀,鏤雕陰刻啄制出飛天形象,造型寫實,體態婀娜,豐腴圓潤,身著長裙,肩披飄帶,下託祥雲,整體造型輕盈流暢,有較強的飄動感(圖3)。這一時期,玉雕工藝的發展更進一步,佛像開臉,肉髻螺發,瓔珞臂釧等細節部分都可以進行較為細緻雕刻。佛教在唐代的興盛於玉雕上也可見一斑。唐代表現道教題材的玉人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青玉執翎扇人鉈尾,這件玉雕為長方形片狀,正面浮雕並細線刻一站立的長衫道人,右手持翎扇,腳旁立鹿。但這類刻畫道士的玉人在唐代十分少見。

圖4 唐 玉人鹿圖佩 無錫市博物館藏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宗教題材的玉人,唐代表現世俗人物的玉人更為常見,文士、武將、仕女等人物形象十分豐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青玉立人,圓雕,目平視,頭頂方巾,穿交領長袍,腰際懸一帶,袖合於腹前,雙手隱於長袖之後,表現的應為文士形象(圖4)。同時,世俗人物題材的玉人開始愈發具有生活化的氣息,其人物動勢、形象更加貼近現實的社會生活。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青玉人騎象,作品雕刻一跪式象,上有一人,身著窄袖束腰長袍,足蹬長筒馬靴,雙腿盤姿,側坐於象背,左手放在膝上,右手舉置腦後,形象自然生動,極富生活氣息。在民族交流、融合的背景之下,唐代還出現了許多表現胡人形象的玉雕,但其少有圓雕玉人,大部分是以浮雕形式呈現於帶板、帶銙、鉈尾等腰帶裝飾部件上(圖5)。

圖5 唐 白玉胡人帶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隋唐時期,人的主體意識存在感逐漸強化,這一方面緣於隋唐統治階級的身份構成是脫離了漢族體系的胡漢混血,另一方面更得益於兼容並收的開放意識。這反映在同時期的玉人上,就表現為人形玉雕的題材、形象都已開始進入世俗化的階段。首先,體現在玉佛像之上,唐代的佛教造像有「菩薩如宮娃」的說法,這說明唐代的佛造像是以現實人物為摹本創作出來的,玉佛像也不例外,同樣具有世俗化的特點。它不像先秦時期的玉人,以某個身體部位的誇張,或與動物合體來表達人們的某種崇拜和訴求。這時期的玉佛像更追求世俗的美感。其次,世俗人物題材的玉人開始大量出現,且帶板等實用品上也開始裝飾人物紋飾,這意味著玉器開始從禮器向實用器轉化,玉器所承載的獨特宗教意涵被大大削弱。

文章來源:《收藏家》202001期《中國古代「玉人」發展及其背後的信仰變遷——以漢唐至明清時期為例》作者:陳南

相關焦點

  • 漢唐發展新勢能·胡軍先生出任漢唐電動汽車形象大使
    「胡軍先生本人散發著成熟男人的魅力,既陽剛大氣又不乏親和力,邀請胡軍先生做為漢唐品牌形象大使,更彰顯漢唐為家人提供便捷出行的品牌內涵,這對漢唐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漢唐電動汽車董事長唐世超表示,「作為新時代高端電動汽車引領者,我們始終以創新突破的研發實力、安全優質的產品力徵服市場。
  • 從長焦到超短焦 投影機投射比的發展變遷
    從早先的長焦投影到現在的反射式超短焦雷射電視,投射比的改變也反襯除了整個投影機行業的發展變遷。從長焦到超短焦 投影機投射比的發展變遷投射比就是投影距離/畫面寬度的比值,比值越小,說明投射出相同的畫面寬度,需要的投影距離越短。
  •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玉指輕彈曲韻長, 樓臺相伴舞裙妝。
  • 【好消息】陝西出臺《漢唐帝陵周邊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規劃涉及鹹陽7區縣25個村
    ,29座漢唐帝陵將與周邊36個重點鄉村旅遊發展結合起來,推動陵村景觀、文化融合與服務配套一體化發展。確定了漢唐帝陵周邊鄉村「三心兩帶六組團多極點」的總體布局,即以西安市、鹹陽市、渭南市為中心依託城市,形成北山鄉村旅遊和渭河北岸鄉村旅遊兩個景觀帶,打造都市休閒娛樂、盛世漢風漢韻、絲路溯源——儒家文化、唐石刻——梨園、休閒農業——田園鄉村、大唐她(他)時代六個組團,培育漢唐帝陵周邊36個行政村作為增長極。
  • 從巨大陵墓到「無葬社會」,看日本社會發展和變遷
    這些死亡的喪葬制度,必定也是與整個日本社會變遷過程有著緊密的關係。但就算在《源氏物語》這本重要的平安時代文學作品裡,卻也未見到任何與墓地與葬儀相關的描述。而後,從平安時代後期到鎌倉時代,在淨土宗、淨土真宗、禪宗、日蓮宗等新式佛教的世俗化推動下,佛教葬儀觀念傳播散布至整個日本社會,墓地相繼被建造起來。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隨著詩歌的發展,音韻研究者將發音基本類似的字合到一個韻部裡面進行整理。這些書的出現是專門用來告訴大家哪些字是合韻的,哪些字是鄰韻。這就是韻書。也就是說,韻書的出現就是為了寫詩。但是並非是專為格律詩而作,到了唐朝格律詩開始形成的時候,專為格律詩製作的韻書,也就是我們第一講講過的,就是許敬宗的韻書了。而這部韻書,正式開始了平仄劃分。
  • 最終害了他的,是佛道之爭的結果
    西遊記中醉逍遙的妖怪當屬牛魔王,如果沒有孫悟空,他應該是自由自在,當一個山大王,有鐵扇公主和玉面狐狸兩位美人陪伴,還有一位聰明伶俐的兒子。不但如此,他還在玉面狐狸面前說鐵扇公主的事,讓玉面狐狸很不舒服,果然, 玉面公主潑口大罵了一頓鐵扇公主這賤婢, 孫悟空就假裝是鐵扇公主請來的人,故意拿出鐵棒要打!最終當然是要牛魔王出來解決問題,可是牛魔王正在赴宴,和朋友們聚會呢,猴子就去偷了他的碧水金睛獸,把牛魔王卷了進來。
  • 早期的佛道之爭
    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為了自身的傳播發展,佛教弟子不得不依附當時盛行的黃老學說,被道家奉為始祖的老子是居於統治階層的主流,此時的佛教為道家之下的教派。佛教漸漸興盛之後,佛道之爭開始顯現出來。早在東漢末年,民間即盛行"老子化胡的傳說",這個說法是基於佛道同源,利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 玩玉人,你不能不講玉德
    玉德 從管仲首次提出玉之九德開始,經過孔子的十一德、再到荀子的七德、許慎的五德。 玉德說在時代的進程中內容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但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於玉的喜愛。
  • MK女裝輕奢品牌不趨世俗,一站打造專屬的個性之美
    MK女裝輕奢品牌不趨世俗,一站打造專屬的個性之美。雖說國內輕奢品牌起步不算早,但是還是有一批輕奢時尚品牌看準了時機慢慢發展成熟了起來,不過該市場尚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可以說是瞬息萬變,想要花開的更長久就必須要不斷創新,時刻迎合時代的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對此道理,MK女裝深信不疑,它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魏玩篇)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宰相曾布之妻,封魯國夫人。襄陽人。生卒年不詳。1、依新韻和魏夫人詞《減字木蘭花.西樓明月》西樓明月,掩映梨花千樹雪。樓上人歸,愁聽孤城一雁飛。玉人何處?又見江南春色暮。芳信難尋,去後桃花流水深。
  • 墨韻之美由此綻放——不二美術館開館
    墨韻之美由此綻放——不二美術館開館 2020-08-16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古代簪飾的古典蘊意:玉人鬢上簪,寸寸相思意
    戰國時期,一國之諸侯、王后及夫人用玉制之笄,大夫及其其妻用象牙之笄,普通平民夫妻則骨笄。以簪的製作材料來別等級,定尊卑。《詩·風·君子偕老》中"君子偕老,副筍六咖",所描述的便是玉制之簪,且有六顆垂珠,是禮樂制度中等級最高的簪。
  • 玩玉人的幾種狀態,玉友們可以參考,哪一種是你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了玩玉大軍,賞玉使人靜心寧神,能讓人在世俗的喧囂中得以清靜,感受自然和文化的美好。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心態,玩著玩著,心裡充滿了疑慮、攀比等負能量,玩玉就成了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 絕地天通之後的佛道之爭,道教正式開始創立
    首先是「治療」,在《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氣血」一項就是形容的治療,也就是能夠讓一些受傷的人儘快回復,類似於治療術一樣,第二個能力叫做靈慧,靈慧可能理解起來比較複雜,簡單點來說就是可以控制自然,比如說在上古時期的求雨、問事一類的,第三個能力叫做預思,可以理解為是預感,能夠預感一些災害,或者是預測一些事物的發展情況,最後一種叫做攝魂,他們掌握著能夠讓人起死回生的秘術,這也是最正宗的上古巫術。
  • 分析:古代飾品的「發展」歷程,思考:未來飾品的「風格」走向
    甚至可能把一種熱情,冷卻到不再產生一點溫度。飾品文化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文明進程一路發展而來的。因為他對古玉的喜愛,普天之下佩玉風盛行,佩戴玉飾品的方式,花樣百出,女人的佩戴的首飾暫且不說,就說男人佩玉的方式從頭到腰墜滿了玉器。
  • 玉有八德,玩玉之人不可不知
    臻玉匠與玉同行,臻於至善,精進傳承,致力於為更多有緣人送上精緻的中國玉,為更多愛玉之人打造專屬自己的和田玉。傳播玉石知識,弘揚國玉文化。 愛玉之人不僅愛玉的精美,也愛玉的靈性,玉所蘊含的品德。有位大師曾說過,所有物質的東西終將回歸到精神層面。玩玉也是一樣,愛玉之人會說它是天地千百年所孕育出的精靈,而在不懂玉不愛玉的人眼中就是普普通通一顆石頭。
  • 小白龍身世背後的佛道江湖
    回歸正題,觀音前往東土尋取經人經過小白龍受罰的鷹愁澗時,小白龍依然自稱西海龍王敖閏之子,這時候可能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親另有他人。 敖姓龍王與廣姓龍王之爭背後,其實寓意了佛道之爭,尤其西海這個位置靠近西天,而且是通過如來在結尾透露了小白龍的真實身世,這意味著西海這個地方本是佛家廣姓龍王的地盤。
  • 「文學遺產」漢唐詩文中的琴瑟寓意
    《漢唐詩文中的琴瑟寓意》通過對漢唐典籍的梳理,發現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種寓意,從中可以看出作為樂器的「琴瑟」對文學的多方面影響。《南朝吳歌與魏晉風流》敏銳地發現了吳歌中魏晉風流的精神內核,從雅俗互動的角度,為發掘吳歌的深層審美意蘊作出解讀。曹植樂府的「乖調」問題爭議已久,張振龍教授重新思考曹植樂府「乖調」形成的客觀原因及其價值,有助於論題研討的進一步深入。
  • 新和縣漢唐文化協會成立大會在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舉行
    為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推進「文化潤疆」方略有效落實,新疆新和縣堅持興文育人、以文化人,充分挖掘本地漢唐歷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浸潤各族群眾的精神世界。11月14日,新和縣漢唐文化協會在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召開了成立大會,縣文聯、漢唐文化協會相關人員25人參加了會議。協會現有會員52人,有漢族、維吾爾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多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