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簪飾的古典蘊意:玉人鬢上簪,寸寸相思意

2020-12-19 熟史明智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服飾文化。服飾傳承著古代延續千年的禮儀文化,古代服飾的各個細微之處的設計都彰顯著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濃厚氣息。"簪"是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蘊含傳統禮制,亦是日常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飾品。尤其是對古代女性而言,以簪為頭飾,是美化裝扮的秘訣之一。

簪的雛形是史前時代的"笄"。之後亦不斷演變,由最初的形制簡約逐漸形成複雜多變的簪飾,甚至衍生出釵、步搖、華勝等形制新穎的髮飾。歷經千載,簪所蘊含的禮制、裝飾、審美情趣,皆貫穿於各朝各代的世俗生活之中。

髮簪的溯源

簪的本名為"笄","簪"這一名稱直至漢代才確定下來。在此之前,笄乃男子束髮和女子飾發的實用物件。在大約距今六七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已經發現笄,多為獸骨磨製而成,造型簡單,一端較粗,一端較為尖細,作錐狀,有的骨笄亦刻有同心圓等簡單紋飾。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已經出現雕刻蟠螭紋且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骨笄,極具審美趣味。

商代之時,骨笄仍被沿用,造型紋飾卻更加豐富,多在笄首雕刻獸首紋或鳳鳥紋等圖案。在殷商婦好墓中的骨笄有六種不同形制的笄頭,包括夔形頭、鳥形頭、圓蓋形頭、方牌形頭、雞形頭、四阿屋頂形頭等。或是由於殷商崇尚"玄鳥"圖騰,骨笄中雕刻鳳鳥紋的居多。

周代,骨笄受禮樂制度的影響,逐漸禮制化。此時,男女皆用笄,男子多用來束髮和固定冠帽。女子十五歲,便可許嫁,行及笄之禮盤發插笄。未許嫁的女子二十歲時亦要行笄禮。戰國時期,"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笄成為服飾禮儀的重要部分,有別貴賤尊卑之用,以笄的製作材料,玉、象牙、骨制,來區別身份地位。

秦漢及以後,笄作"簪"之稱,亦有"搔頭""玉搔頭"之稱。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說的便是簪子。不僅如此,秦漢以後,材質更加多樣,骨、玉、荊、竹、木、銅、金、銀、象牙、犀角、玳瑁等,亦有鎏金、鏤空、雕刻、鑲嵌等精湛製作技藝,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珍寶之一。

簪的禮儀制度

簪的禮儀制度始源於周,從周代開始,簪便作為服飾禮儀中的重要組成,傳承千載。最初,簪是男子二十歲時所行及冠禮中,用來固定官帽的重要禮儀飾品。亦是女子及笄禮中的禮儀標誌。

戰國時期,一國之諸侯、王后及夫人用玉制之笄,大夫及其其妻用象牙之笄,普通平民夫妻則骨笄。以簪的製作材料來別等級,定尊卑。《詩·風·君子偕老》中"君子偕老,副筍六咖",所描述的便是玉制之簪,且有六顆垂珠,是禮樂制度中等級最高的簪

至漢代時,簪的使用不再受嚴格禮制的規範,在世俗中得到長足發展,材質、紋飾繁複多樣,但簪的部分禮儀性質仍被沿襲。此後,以簪的製作材料以及裝飾紋樣別尊卑貴賤之禮制,一直被各封建王朝沿用,並進一步發展。

根據《新唐書·輿服志》可知,天子日常中用玉簪導冠,亦用犀簪,而在登基、封禪等大型禮儀場合中,則用金飾玉簪皇太子之冠皆用犀簪三品以上的大臣飾有寶石的角簪三品以下至九品角簪或牙簪。簪的不同質地,象徵著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以及社會等級。

前朝如此,後宮嬪妃亦不會例外。皇后、妃嬪以及朝廷命婦所佩戴的簪、釵等飾品的數量紋飾皆有明確的等級劃分。皇后"首飾大小華十二樹"皇太子妃"首飾華九樹"命婦按照不同階品"樹"各有不同,最高為"九樹",依次遞減。

簪飾作為禮儀服飾亦體現在違反法制的一些規定上。古代臣子一旦觸犯法制,成為獲罪之身,必須去袍脫簪,以示往日的身份地位不再。後宮女子及朝廷命婦亦有類似的禮儀規範,她們獲罪時,只能脫簪著素服,以示罪責。

禮儀制度中,有一種較為獨特的簪——簪白筆。簪白筆,即古代簪筆制度,亦是簪飾作為服飾禮制的一類。簪筆從漢代的耳後插毛筆,魏晉發展至冠中插白筆以別官職,唐代開始便成為親王、侯爵及不同品階文的官的禮儀冠飾,是重大禮儀典禮中朝服的重要禮儀冠飾

簪作為古代重要髮飾,男女皆用,並且形成系統的禮儀規範,是古代服飾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簪的使用貫穿歷史上各個封建王朝,是古代封建階級社會的產物。因此,簪在服飾禮儀中的作用,帶有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禮制色彩。

簪的審美意象

最初,簪為男子束髮固冠之用,而女子則用簪飾發。即使簪的使用有禮儀制度的規範,卻並未阻擋簪的裝飾藝術的繁榮發展。簪的材料質地、裝飾工藝以及精美的造型,皆蘊含著古代人們的審美意象和藝術追求,特別是在古代女子的簪飾之中,簪之美與女性之美相得益彰。

製作簪飾的過程中,最初始的材料選擇,決定了簪子基本藝術特徵。史前時代,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獸骨成為人們審美藝術中的重要的製作材料,較為純淨潔白的骨質材料是難得的藝術原材料,後來人們還學會雕刻圖案來裝飾骨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不同質地的製作材料進入人們的視野。諸如玉、角、象牙、金銀、銅製、竹、木、玳瑁等材料,既在古代人們獲取和加工的能力範圍之內,以增添藝術之美,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玉的瑩潤雅致、象牙的潔白、角的獨特色彩、金銀的華麗、竹木的樸素自然、玳瑁的異色,皆賦予簪飾別致的色彩光澤之美感。

簪的裝飾工藝隨著社會的進步愈加複雜多變,精湛巧妙。史前時期,便已經開始在骨笄上雕刻花紋,甚至鑲嵌綠松石。先秦時期的簪飾雕刻技藝更加精湛,獸首紋、鳳鳥紋等各種抽象的動物紋飾成為簪飾的紋飾。

秦漢以後,玉簪成為簪飾的主流,這得力於漢代玉文化的繁榮。玉簪的雕刻技藝更加純熟,所雕刻的動植物紋飾皆栩栩如生。與此同時,鏤空、鎏金、鑲嵌、螺鈿、點翠等技藝也廣泛應用於簪飾的製作工藝之中。尤其是鑲嵌工藝,把玉石、珍珠、綠松石、瑪瑙、玳瑁、水晶等各色寶石鑲嵌於簪飾之上,給簪飾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藝術增彩不少。

至唐朝,簪飾的製作工藝更加精湛,尤其是金銀簪飾的製作更加繁複多變,鎏金的裝飾被廣泛用於簪飾。最為特別的簪飾中的是金銀細絲盤花工藝,深受唐朝女子的喜愛。富麗華美的女子簪飾頗有大唐盛世的風採。

在各種簪飾的圖案設計中,文字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文字紋飾不僅有最直接的字面寓意,亦同簪子的整體造型及紋飾相互融合。不同於日常書寫在紙上的文字,簪飾的文字裝飾是一種變體的藝術裝飾,它往往適應周圍紋飾的形制和色彩,變化文字筆畫而成為一種藝術。這類文字多是具有祥瑞之意的文字,諸如"安""壽""吉"等。亦有一種不同與此的文字裝飾,多是直接在簪子上刻一段文字或者名號等,並不融入簪飾的整體紋樣,常作為一種標識或者寄託情感。有趣的是,有的會在簪飾上刻下一句藏有自己名字的詩句。

或是受先秦時期人們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對圖騰崇尚,簪飾中的雕刻紋樣亦來源於人們對現實中各種動物的聯想。簪飾中的獸首紋、夔鳳紋、鳳鳥紋等圖案,有動物的抽象藝術,亦有古人古樸神秘的信仰色彩。

秦漢以後,簪飾的製作技藝愈加精湛,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發展,各種中原地區的傳統紋飾圖案和與西域番邦文化交流帶來的異域紋飾,各種花卉、鳥獸、植物、文字、人物故事的紋樣皆被應用於簪飾之中。葡萄紋、石榴紋西域諸國的文化交流密切相關;蓮瓣紋、纏枝紋及佛手造型皆是受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逐漸成為簪飾的紋樣。

各式各樣的簪飾紋樣,既有裝飾點綴的藝術之美,更有深刻的蘊意。如植物紋飾中的靈芝紋、如意紋、石榴紋等蘊含著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祥瑞寓意。而皇室貴族女子所用的簪飾是身份尊貴的象徵,其製作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皇室女子常用的鳳簪,栩栩如生,仿若展翅欲飛。鳳簪的尊貴之處在於其如同龍紋與天子,鳳簪便是皇后"鳳儀天下"的象徵。富有寓意的簪飾,不僅能成淑女之美,亦能傳情達意

簪的寄情之意

從周代開始,古代的簪飾,在男子及冠之禮和女子及笄之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似乎受此禮儀制度的影響,逐漸成為人們心中具有寄情作用的物件


古代男子把簪作為贈送給心愛之人的首選禮物,女子一會講自己經常佩戴的髮簪作為定情信物贈與心儀的對象。互相贈簪,不需隻言片語也能表露彼此的心意,更符合戀愛中的年輕男女之間,青澀真摯,難以訴之於口的美好情義。

玉簪是男女情義的最佳寄託之物。有逢遇情郎"碧玉搔頭落水中。"的嬌羞女子,亦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的愛情期盼。從漢代開始,德玉文化便頗為流行。玉,既有君子之德,亦有純潔真摯的情感象徵

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在描寫男女情感的時候,互贈簪飾成為重要的故事情節,往往不需多餘的文字述說,通過贈簪便將男女之間纏繞的情思寫得含蓄生動。《金瓶梅》一位心屬西門慶的女子,在得知西門慶將之前送與他的簪子遺失,卻帶著孟玉樓的簪子,簪上刻著"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而後,這位女子便將一簪贈與西門慶,上刻"奴有並頭蓮,贈與君關髻。凡事同頭上,切勿輕相棄",這位女子雖不曾過多言語,只一贈簪只舉,便將心中的情義訴說得真切動人。

不僅是男女情義的寄託,簪飾中一些富有寓意的祥瑞紋飾,亦寄託著古代女子的心願和企盼。清朝遺珍中,就有一件極為精美的畸形珠童子如意簪。這枚簪子的紋飾之中,一顆變形的珍珠形似手舞足蹈的孩童,孩童後刻有一柄如意,旁邊有一藍寶石雕刻而成的寶瓶,上面還刻有"安"字。這樣的紋飾圖案構成,其中的寓意不難聯想。作為古代女子,尤其是後宮女子,傳承子嗣是她們的任務,而這隻簪子中便寄託了後宮女子對多子多福、平安如意的期望

總結

簪,從史前的骨笄逐漸發展演變而來,並且材料質地愈加豐富多樣,裝飾技藝也愈加精湛。更是古代男子及冠之禮和女子及笄之禮中所必需的禮儀飾品。簪飾精妙絕倫的紋飾亦極具藝術審美。玉、象牙、竹木、金銀等豐富的簪飾材料,以及雕刻、鑲嵌、鏤空、鎏金等技藝,賦予其多姿多彩,華麗精妙的藝術之美。

簪子,既是古代皇帝、貴族、官員以及後宮女子和朝廷命婦的身份地位的象徵,亦是古代女子云鬢旁的"翠翹金雀玉搔頭"在服飾禮儀之中,簪有莊重尊貴之美;而在世俗女子的雲鬢間,簪是美人之愛,亦是情義的寄託。




相關焦點

  • 看了那麼多古裝劇,你對古代女子的髮飾了解多少,真是萬種風情
    古代男女均留長髮,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髮或弁冕的。從周朝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 古代皇后頭戴和田玉雕刻的鳳凰玉冠飾,代表其身份高貴
    龍鳳在中國一般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具有「真龍天子」身份的人才能使用龍紋。鳳首簪應為皇家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人所使用的束髮冠上的衡笄。古代皇后所戴的玉冠飾,並沒有權力的意義,只是代表其身份高貴是皇后。記載《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明代品官章服簡表》一品,七梁,玉。二品,六梁,犀。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 古代女子髮型演變史(一):先秦到魏晉篇,您最鍾意哪朝髮髻?
    對古代人來講,一頭長長的黑髮不僅是身體的一部分,「更是頑強的具有極大民俗慣性的心理載體」(出自《中國古代妝容配方》),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髮為本,從古至今歷史上許多大事情與頭髮關係密切,例如成湯剪髮祈雨,曹操割發代首,楊貴妃剪髮以表示離開人世,清朝「剃髮易服」政策以推行政治,民國禁止蓄辮……頭髮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本人的象徵。
  • 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唐代女性喜歡在高高的髮髻上點綴花鈿,有的還喜好簪插數百枚花鈿,這樣的場面也是讓人嘆服。04 發梳唐代中後期,女性們對高大的髮髻情有獨鍾,這也就導致了插梳之風的盛行。此外還有由和田玉製成的玉梳、象牙梳、白角梳。05 巾環巾環是古代男子頭戴頭巾或帽子上系束用的一種環形飾物。多見於金人服飾中,因北方金人統治者無論日常還是禮儀場合都習慣頭上戴頭巾,甚至金主完顏晏都是「頭裹皂頭巾,帶後垂」,所以巾環就成了金人頭上的裝飾重點。
  • 中國古代女子髮飾
    中國古代女子的髮飾,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古代髮飾的起源,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裝飾悅目,也來自於模仿和傳感,它的類型有許多,簪、簪花,釵、梳釵、華勝、步搖、篦、花鈿、珠花、抹額……髮簪由笄發展而來,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頂端多加以珠寶裝飾。
  • 雷哥出品,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
    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在中國古代,古人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很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禮節。而在當時那個文化大背景之下,人們又是如何來確定男女雙方之間的愛情的呢?「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美人如玉系列:女性玉飾的時尚演變過程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我已經寫過《詩經》裡面的玉文化和美玉組佩陪佳人的系列故事,從玉的形容詞到玉的飾用品,從耳朵上的玉玦、耳鐺,到手腕佩戴的手鐲和胸前佩掛的組佩等等,女性用玉的大多數用品已經寫的差不多了。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臺灣博物館的中國古玉藏品漢代黃色玉碗在古代要想找到一塊好的黃玉料,是不容易的,就算找到了,也只能細心的切割,儘量保持原有的形狀,讓它發揮出自己最好的價值。古代和田黃色玉雕刻的龍頭玉瓚局部圖片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都對黃玉情有獨鍾,而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眾多玉文化遺存中更是有很多古代黃玉沉穩雅致的身影,從而更深切地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黃玉其實說白了它代表我國古代皇權的一種象徵。
  • 古代女子裝扮頭髮都會用什麼髮飾?
    通常的髮飾有:笄、簪、釵、櫛、步搖、華勝、點翠、鳳冠等。【笄】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笄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好認的頭飾。在古代,漢族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行笄禮表示成年。
  • 細說中國古代玉童子
    古玉的世界中,人物雕像一直是經典的雕琢題材。從古至今,兒童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惹人憐愛。玉童子雕像也是歷代玉器匠人經久不衰的雕琢內容題材。兒童的內心純淨、純潔和成人複雜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差。人們對於玉童子雕像的喜愛更加體現了想返璞歸真及渴望簡單內心的真實情感。
  • 定陵孝靖皇后鳳冠後有「博鬢」,經過專家研究,它應該有三個作用
    這四頂鳳冠的體型和造型都類似,高度均為50釐米左右,直徑約25釐米左右,並且也都是漆竹紮成的帽胎,然後覆上絲帛,最後再用金絲,珍珠和寶石等貴重物質進行裝飾和點綴,而每一頂鳳冠都使用了超過100顆不同顏色和品種的寶石,以及5000多顆上好的珍珠。
  • 古代鳳冠玉人,猶如龍獸各種動物組合在一起的複合體古樸美
    古玉鑑賞遠看其形,近看其質,細看其工。收藏家們收藏的不僅是古玉物件,更是古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每件古玉藏品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甚至是一個驚天秘密!而收藏的最大樂趣、最大的意義正是要發現這些故事與破譯這些秘密。猶如龍是中國古人組合了各種動物特徵的複合體。
  •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浪漫多了,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了解下
    印象中的古人,男子終日「之乎者也」,了無趣味;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含蓄內斂,在講究包辦婚姻的封建社會,似乎男女間的愛情只有傳宗接代一個目的,更無浪漫可言,其實不然,相比現代情侶間的送花、送包,古代男女間也有「小心思」,也會互送禮物,並且這些東西有指定的愛情含義,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了解下,你定當刮目相看
  • 古代女性「穿戴之美」:隨四季調整衣物 不同節日偏愛不同顏色
    與古代女性相比,現代女性的境遇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時尚領域也有了更多選擇與表達的自由。夏天以蓮花、茉莉等為盛,宋代洪諮夔寫詞雲「正好簪荷入侍,帕柑傳宴」(《天香》),蘇軾寫海南風光,有「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題姜秀郎幾間》)佳句。秋天最受喜愛的花,當推菊花,所以唐代杜牧形容重陽節的景象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
  • 民間生意火爆的玉如意,為何在古代被稱為「搔杖」?
    翡翠玉甚至成為皇家玉,翡翠外觀的雕紋多樣化,工藝水平顯著提高。玉如意作為玉器的衍生物,多次出現在古裝劇中,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最典型的就是《葫蘆娃》。在古代,玉如意代表著華貴,在皇帝登基大典上,臣下向皇帝獻上玉如意,代表著皇帝事事如意。在古代,玉如意一直是王家貴族喜愛的玉器,又得益於佛教教徒的推動,大大提升了玉如意的社會地位。
  • 古代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什麼,它們有何區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價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玉,石之美者。」他根據玉的特徵,提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在古代的玉器中,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屬於圓形玉的範疇,是傳統玉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四種形似四胞胎的玉器,擔負著怎樣的功能呢?
  • 手把手教你學會做木簪,給自己喜歡的人,做一隻定情物!附教程
    古有男子贈髮簪,欲求此女子為妻,意欲結髮髮簪,那麼頭上別上自己親愛的人打造的木髮簪,那更是一種別樣的幸福。那時候的男女都是長發,簪子這種物件,不但美觀,實用,隨身,用心者親手做一個簪子贈與對方,既當作定情信物宣示所有權,也好叫對方天天念著自己好睹物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