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服裝文化中,冠有著獨特的價值意義。冠即帽子,因其戴在頭上處於人體最高位,所以也引申出「第一」的含義,如「冠軍」。不過,考古專家們更感興趣的是冠的裝飾,如著名明孝靖皇后鳳冠,它上面竟還有完整的「博鬢」,令人感到新奇不已。究竟什麼是博鬢呢?它又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明孝靖皇后鳳冠出土於明定陵——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即萬曆皇帝。1956年,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國考古專家對定陵展開了的考古發掘,雖然此次考古發掘多受後世詬病,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明代帝王陵的構造,提供了詳實的依據。據資料記載,1957年10月,考古專家們正式打開地下玄宮,當時推開巨大的石門後,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三副棺槨,很顯然是萬曆皇帝和他兩位皇后,即孝端和孝靖。
考古專家們面對三副棺槨都感到欣喜不已,他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之下就將其貿然打開,發現每副棺槨中的屍骨都保存完好,同時棺內還有大量的隨葬品,其中數量最多是絲織品,但可惜它們暴露在空氣中沒多久就氧化了。值得一提是,專家們在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棺槨中,都發現了鳳冠,而且都保存完好。
這四頂鳳冠的體型和造型都類似,高度均為50釐米左右,直徑約25釐米左右,並且也都是漆竹紮成的帽胎,然後覆上絲帛,最後再用金絲,珍珠和寶石等貴重物質進行裝飾和點綴,而每一頂鳳冠都使用了超過100顆不同顏色和品種的寶石,以及5000多顆上好的珍珠。當然,它們在相同之中也有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龍鳳的數量不同,孝端皇后的是九龍九鳳和六龍三鳳,孝靖皇后的則是二龍二鳳和十二龍九鳳。
就拿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來說,考古專家們還發現冠後拖著六條「小尾巴」,長約20多釐米,並且「小尾巴」上也裝飾了大量的珍珠黃金,以及金絲編織的龍鳳,可見「小尾巴」也有著極高的地位,並非是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此一來,考古專家們就納悶,「小尾巴」看起來有些多餘,它掛在鳳冠上又有什麼特殊作用呢?
考古專家們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但後來經過深入研究從史料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它叫「博鬢」。《皇明典禮》中記載,「珠翠九翟博鬢冠」,「金掩鬢一對」,由此可見它是一種裝飾物件,還可以用來遮掩兩鬢的頭髮,而且六條博鬢還是皇后身份的象徵。另外,專家們又追根溯源,發現博鬢源於古代女性的一種髮式——兩博鬢,如《三才圖會》中記載,「兩博鬢即今之掩鬢」,其實也就是捲曲的假髮,通常只有貴族女子才戴。
從出土文物來看,最早發現博鬢的是商周時代的玉人,可見在先秦時期女性就已經流行博鬢了,並且一直延續到漢代,比如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也出土了兩件戰國帶有博鬢的玉人。到隋唐時期,博鬢依然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不僅在《舊唐書》中有記載,而且在龍門石窟的唐代女性石刻上也有博鬢的造型,故此博鬢延續到明代也很正常。在清代時期,甚至到現代社會,也還有一些女性偏愛博鬢,可見其頑強的「生命力」。
既然博鬢經久不息,那它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呢?專家們研究之後給出了3個作用。第一:在早期它代表一種捲髮,因為古代沒有「燙頭」技術,所以人們偏愛捲髮。第二,在後期隨著它和冠相結合,除了能代表捲髮外,還能起到平衡作用,使得帽子戴在頭上更穩定。第三,如今博鬢最主要還是起到裝飾性作用,不僅能給人一種獨特的視覺美感,還能體現出一個人古樸的審美情趣,從而有別於當下人們對美的通俗看法。
從博鬢可以發現,古人的生活其實也是多姿多彩的,他們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的事物,並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和其他飾物相結合,使它們都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讓我們不得不對古人的聰明才智感到由衷欽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