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挖掘照片曝光,萬曆皇帝屍骨清晰可見,唯一被主動挖開的皇陵

2020-12-19 騰訊網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的陵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萬曆皇帝,此人在位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一個。

定陵裡面除了埋著他還有他的兩個皇后,定陵也是目前為止明十三陵中唯一被挖掘了的陵墓,萬曆皇帝還是比較悲劇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古時候被挖了毀壞帝王陵也有,不過定陵不一樣,定陵是唯一被考古隊給主動挖開的皇帝陵,從這之後國家也不再允許繼續挖掘帝王陵。

定陵自從挖掘到現在已經過去很久,隨著時間的逝去,越來越多關於定陵挖掘的照片被曝光,大家可以從老照片中看到定陵地宮的照片,甚至可以看到萬曆的屍骨。

萬曆皇帝墓最大的悲劇並不是被考古隊挖開,悲劇的是挖開之後,這件事就這麼結束了,大家都知道這次考古,大量珍貴的文物被毀。

這也就罷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中,人們到處在毀壞文物,而且當時的人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再加上定陵被打開之後,便沒人去管理了。

萬曆墓中的文物都被毀,他和兩個皇后的屍骨和棺槨都被毀了,而且他們的屍骨還是被人們抬到定陵博物館前廣場燒毀的。

中國古時候的喪葬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比如說陪葬文化,古時候的人,無論是什麼身份,只要過世之後都會有陪葬品,帝王更不用說,他的陪葬品是非常珍貴的。

根據考古隊員回憶,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打開定陵之後,在裡面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尤其是許多珍貴的絲織品,那些都好似新的一般,無比漂亮。

比如說裡面有一件袞服龍袍,這是皇帝參加最為隆重的典禮時才穿的服裝,比如說祭祀天地,祭祀宗廟的時候。

萬曆的這件龍袍是緙絲製作的,這種技術在朱元璋建國時期就被明文禁止,因為緙絲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即便是一個熟練的織工,一天也最多只能完成一寸。

製造皇帝所穿的那種長衣緙絲面料的衣服,需要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自明朝宣德年間,皇室奢侈之風逐漸盛行起來,緙絲工藝的衣服才重現世間。

由此可見萬曆皇帝的那件衣服有多麼的珍貴,除此之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也是無比的珍貴。可惜當時定陵打開之後,因為沒有妥善的保管技術,這些絲織品大家基本也就是看了一眼,緊接著便灰飛煙滅了。

定陵挖掘一共出土各類器物三千多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些器物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和金冠等等,無論如何說,明定陵的挖掘都為研究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看起來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實際上被毀了的文物更多,而且被毀的僅從價值來說的話更加珍貴,甚至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了解的人都知道,有些絲織品的工藝,以現在的技術都無法復原。

定陵挖掘成了目前為止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個悲劇,從這之後,國家也不再允許主動挖掘帝王墓,誰也不許打皇帝陵墓的主意。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萬曆很多年不上朝,很多人都以為他沉迷於其他東西,通過這次考古對他屍骨的鑑定,大家才知道,萬曆有腿疾,當然即便不上朝,他也將朝廷僅僅握在手中,一生也有不少的功績,只是死去後可惜了,被挖了墓便罷了,最後還落了個這樣的下場。

相關焦點

  • 1966年萬曆皇帝被公開示眾,屍骨遭砸碎焚毀,最後骨灰都不剩
    開掘定陵,萬曆皇帝之墓提起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那個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面均未上朝的昏君。可是據現有歷史資料顯示。萬曆皇帝之所以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沒有上朝並不是因為懶政,相反卻是因為明朝萬曆年間中國古代封建政體高度發展的結果。
  • 64年前,郭沫若等人挖掘「明十三陵」定陵,為何意外事故頻發不止
    建國初期,我國一部分文化學者和考古人員就提出了挖掘皇陵的計劃。著名學者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當時有很多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認為當時考古技術不成熟,恐怕會對一些文物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但是,1956年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堅持下,最終還是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挖開萬曆皇帝墓真相大白
    這些事情都深刻的影響到了秦始皇,使得秦始皇不敢輕易的相信身邊人,只敢相信自己,到後面統一天下甚至做起了長生不老的美夢,而在齊國東海邊射殺的大魚也成為了史書之中的傳奇,一直沒有人知道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有的人說是龍,還有的人說是長蛇,總之各有各的說法,直到近現代考古發現打開了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才知道了秦始皇當年獵殺的大魚是什麼生物。
  • 為什麼明朝皇陵基本沒被盜,清朝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定陵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的陵墓,但是挖掘效果卻非常差,成為重大事故,出土的大量絲織品迅速風化,陵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也是因為這件事,後來國家出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明孝陵加上十三陵,一共十四位皇帝,但是清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何數目對不上?
  • 用此皇帝棺木做家具的人,都接連離奇死亡了,這究竟怎麼回事?
    古代人特別重視風水,即使是現代人,在買房子或選墓地的時候,都會請風水師先看,古代皇帝建造陵墓時,一定會命人去尋找最好的風水地點,對陵墓的所有布局和結構都要反覆考慮。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陵建築群,建於1409年,1645年全部完工。
  • 凡是用此皇帝棺木做家具的人,接連離奇死亡,究竟怎麼回事?
    古人尤其注重風水,哪怕是現代人,在買房子或是選墓地的時候,也會找風水師先看看,古代皇帝在修建陵墓時,一定會命人找一處風水最佳的地方,陵墓中的所有布局和機關也要經過再三考量。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修建於1409年,在1645年完全竣工。
  • 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扔掉後,被農民撿到做成了家具,結果卻悲劇了
    對考古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考古人員曾對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的發掘是我國主動發掘的一座帝王陵,雖然提供研究明史的大量實物資料,但是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定陵地宮深27米,由前殿、中殿、左右配殿、後殿五個部分組成,佔地面積近1200平發米。
  • 中國唯一開棺皇帝,呈神秘下葬姿勢,令人費解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向國務院提出了打開北京明代十三陵裡最大的皇陵——長陵的請求不過後來幾經波折,長陵沒有被打開,萬曆皇帝的定陵卻誤打誤撞被打開了。
  • 萬曆皇帝的定陵國寶、時隔六百年「首聚」的執壺 盡現「兩京展」
    值永樂遷都北京600年之際,南京市博物總館攜手多家文博單位,再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的風採,開國六王的丰神秀逸,萬曆皇帝的定陵國寶……通過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講述600年前從南京到北京的故事。
  • 《風雪定陵》能否開啟新的"盜墓"類型?
    最近熱映的《湄公河行動》可謂是賺足了眼球,影片的成功更是在業界颳起一股真實案件改編電影的風潮,而這股風潮也吹向了盜墓電影,一本講述明朝定陵挖掘故事的小說將改編成電影,據說,影片將真實地呈現皇陵挖掘過程。
  • 65年前,5位聯名發掘明皇陵的五個人都是誰?最終的結局如何?
    這就是明朝第七個皇帝——景泰帝朱祁鈺,因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嘉靖被推上皇位,當時朱祁鈺並不樂意當皇帝,還是于謙等大臣逼迫,無奈為之,結果朱祁鈺在皇位上坐熱了一把,明英宗又放了一把。到1955年,清皇陵、清西陵、僅清崇陵基本失竊,清西陵於1938年遭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偷竊,其餘均未失竊,盛京三陵(又稱關外三陵)也未失竊,儘管歷經數百年,仍未失竊,但有人對十三陵發出警告。
  • 讓我們共同領略定陵文化
    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13陵之一的定陵,修建時間大約在1584年到1590年,佔地面積達18萬平方米,這座陵墓中埋葬著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以及他的兩位皇后。明定陵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
  • 史上最厲害的盜墓賊,搬空清朝14座皇陵,連孫殿英都望塵莫及
    ,他還說自己盜取清皇陵,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而且滿清入關時殺了那麼多漢人,大興文字獄,我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清朝皇陵之寶物通天下財貨,豐藏國庫。 其實盜取清朝皇陵不僅僅只有孫殿英一個人,在1945年也有一批盜墓賊,挖掘了清朝皇陵,他們就是王紹義,楊芝草,穆樹軒等人,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日本人,滿洲隊和警察都走了
  • 同是皇陵,為什麼明朝皇陵沒人盜,而清朝皇陵無一倖存?專家是這樣...
    明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和南京集中的地方安葬,除了萬曆皇帝的被考古專家打開之後,基本上沒有得到過盜墓賊的破壞,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它的陵墓破壞程度基本上就是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