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7年!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清明上河圖」

2020-12-19 看看新聞Knews

電焊槍與繡花針,如果有一雙手能同時用好這兩件工具,手的主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就是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工作的普通電焊工。但在上班之餘,他卻用了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

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繡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繡了出來。然而這幅十字繡的作者並不是十指纖纖心細如髮的女子,而是這位頭戴安全帽手握電焊槍的電焊工人張興發。對於老張來說,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的完成,是他人生中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其實,張興發的十字繡之路走得頗為坎坷。多年前的一場車禍讓老張的腿落下了毛病,行動不如以前方便。為了走出傷後的陰霾,他開始學習電焊。但因為行動較慢,他的工作完成速度總比工友們要慢,為了補貼家用,老張下決心學習十字繡。然而這份決心等來的不是支持和鼓勵,而是周邊人們的不解和嘲笑。

張興發說:「剛開始繡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一個大男人在做女人的活兒,很多人嘲笑我,包括連家裡面的人都不理解我,沒辦法,我總認為我用自己雙手掙錢,這沒有什麼可笑的,所以我有信心把畫繡好。」

張興發從小畫作「四季平安」開始,隨後,「家和萬事興」、「八駿圖」,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十字繡作品在老張那粗糙的巧手下誕生。從《紅樓金陵十二釵》等作品被人相中開始,十字繡也逐漸成為了家中的經濟來源之一。直到有一天,老張動用了家中一筆「巨款」買來清明上河圖材料,在本不寬裕的家中引發了一次不小的矛盾。

張興發女兒張鬱說:「我媽媽基本上是沒有幹活的,因為她手部有殘疾,基本上就在家裡面做一些家務,我爸爸一個人掙錢。後來我上大二,那時候我哥哥上大三,家裡兩個孩子上大學需要很多錢,我爸爸就花了蠻大一筆錢去買了這個清明上河圖的十字繡。其實那個時候還是蠻不能理解的,因為這件事情我爸爸跟我媽媽他們倆吵了不少架,但是後來既然爸爸想做,我也就支持他唄,七年時間,最後當這幅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覺得還是特別驕傲的,能有一個這麼有恆心這麼有有魄力的爸爸。」

如今,張興發白天仍然頂著安全帽,用手中的焊槍為上海的城市建設奮鬥;晚上他則戴上老花鏡、拿起繡花針,繼續用十字繡扛起家庭的重擔。焊槍與繡花針,兩種看似毫無關係的工具,因為一份家庭的責任融入了一位父親的生命。加油,張興發;加油,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

(素材來源:靜安臺 編輯:王珏)

相關焦點

  • 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
    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54歲的張興發,是一名在奉賢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
    54歲的張興發,是一名在奉賢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 54歲的他歷時7年繡出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
    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是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圖說:「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局部) 任超/攝(下同)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柘林鎮丨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
    54歲的張興發,是一名在奉賢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耗時5年!泗陽農家女繡出7米長《清明上河圖》 光是人就繡了500多位
    7米長、一米寬的刺繡版《清明上河圖》您見過嗎?歷時五年,宿遷泗陽縣穿城鎮大元村的顏迎春,用雙手一針一線繡出了這樣一幅巨作。   2015年3月,她花了一千六百多元買回一幅7米長、1米寬的繡布,開始繡制《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裡,有人物五百餘位、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二十多件。
  • 江蘇泗陽農家女五年間繡出七米《清明上河圖》
    「前天村書記跟我說,要把《清明上河圖》放在村史館展出,感覺這五年付出沒白費。」7月6日,江蘇省泗陽縣張家圩鎮大元村的顏迎春邊把自己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展開,邊說出內心的激動。顏迎春今年50歲,曾經做過13年代課教師。
  • 與父親共設手稿,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老手藝人還有個願望
    老手藝傳承不易,一幅《清明上河圖》更是歷史瑰寶,讓很多平凡人因其變得不平凡,創造出更多新式作品。延伸閱讀女子10年繡完36米長清明上河圖47歲的梁英麗2010年在鄭州打工時,花萬元買了十字繡的材料。李永濤表示,這幅臨摹的《清明上河圖》是他多年繪畫功力的展示和總結,他將永遠珍藏。 雖說多年的夢想已經完成,但藝術的道路沒有止境,他會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在中國畫的藝術殿堂裡探索前行。殘疾男子繡22米清明上河圖 堅持3年已完成大半「2014年起,我就開始繡這幅長達22米的《清明上河圖》,到今年,整體框架和大場景都已經完成。預計2018年底以前可以全部繡完。」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時間:2020-11-15 16: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如今也有不少人通過其他手段將這一繁浩的北宋風俗圖景生動地呈現出來
  • 走進苗繡 | 1萬米繡線繡出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圖:裝裱好的苗繡版《砥柱銘卷》圖:繡娘們在刺繡。    融媒體記者  趙勇  攝影12月9日,在重慶市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砥柱銘卷》。這是彭水一繡娘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以苗繡技藝繡制的《砥柱銘卷》,畫心全長近9米。《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在1096——1098年間作於黔州,也就是今天的彭水。2010年,《砥柱銘卷》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4.368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2018年,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決定把這幅書法名作通過苗繡的方式製作出來。
  • 用22米清明上河圖報3萬塊拼圖之仇!
    據說,3萬塊以上的拼圖只有三個人完成過,最快的用了9個月,有一個用了4年,還有一個拼了很久很久,但是最後少了4個零件。嶽雲鵬:22米長《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回贈雷佳音15號那天的微博我當時就看過,網友給小嶽嶽的建議最多的就是《清明上河圖》。結果,昨天小嶽嶽真的做了。這個拼圖有22米長,籃球場才28米。
  • 閔行這幅古鎮版「清明上河圖」,在上面竟然可能找到自己的家
    閔行這幅古鎮版「清明上河圖」,在上面竟然可能找到自己的家 2020-12-24 0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網信...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網信綏化 前天 2020-11-30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術室裡的「清明上河圖」
    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手術室的宣傳欄上,粘貼著數十幅色彩繽紛的思維導圖筆記。這些筆記是麻醉科護士歷時兩年多用業餘時間創作的,堪稱"手術室清明上河圖"。
  • 帶你遊覽滏陽河上的「清明上河圖」!
    帶你遊覽滏陽河上的「清明上河圖」!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的運輸方式河兩岸由虹橋相連站在橋上不由想起「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街區上的潮流藝術創作也別開生面非遺上水石工作室、磁州窯體驗館讓你近距離觀賞文化傳承的精妙技藝磁州文化、漕運風情讓你次次讚嘆
  • 遇見你丨劉傑:「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圖》手撕畫,11米長的畫卷上各色人物、大小船隻、門樓、拱橋……惟妙惟肖,很難想像這是用手一點一點撕出來的。 撕出這幅清明上河圖的是一位六旬老人,他叫劉傑。劉傑老人歷時近一年創作了這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手撕畫。今天的遇見你,我們就走進他的故事。
  • 煙臺小夥歷時兩年純手工打造不鏽鋼「遼寧艦」模型
    近日,任百林歷時兩年,終於純手工打造了一艘不鏽鋼「遼寧 艦」模型,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想。模型採用1.5毫米厚的不鏽鋼手工打造,做工考 究,細節生動逼真,令人讚嘆。任百 林指著擺在桌子上的「遼寧艦」模型自豪地說,「艦體長1米36,寬32釐米,高40 釐米,除艦體外,還包括22架艦載機,4架直升機,兩架J20,兩臺牽引車。全部加 起來的話,用了20多公斤不鏽鋼鋼材。」  他說,從小就喜歡動手製作東西,小時候玩的火柴槍等玩具都是自己製作的。上完 學後在開發區一家機械企業當了5年電焊工,工作之餘利用廢舊零部件組裝了一些 機器人,受到大家一致好評。
  • 好一幅海上「清明上河圖」
    1943年出生的楊火根,祖祖輩輩就住在這個漁村裡。近日,楊火根創作的4本10卷漁民畫長卷面世。其中的一幅《金山海漁圖》,總長29.55米,這也是表現從前本地漁民勞作與生活場景的最詳盡的畫卷。作為重要的海漁文化資料,《金山海漁圖》已被金山區檔案館館藏。
  • 高德地圖發布「清明上河圖」十大自駕熱門景區躍然紙上
    【來源:光明網】近日,高德地圖與中國天氣網聯合發布了《2020年清明小長假出行防疫指南》,運用交通大數據對全國高速擁堵趨勢進行了回顧與預測,並針對清明期間自駕熱門目的地、墓地祭掃等做了出行提示,建議市民如必要出行時,遇到公園、景區排隊等情況,
  • 再有四川景點走紅,被稱為成都「清明上河圖」,門票便宜值得一遊
    但是,當一座城市的旅遊景點人滿為患時,很多遊客都想尋找一些安靜的幽深之處,然後在成都,就有了這個堪稱「清明上河圖」的古鎮,這個古鎮目前人流很大,但也不乏有安靜的地方。這是平樂古鎮。平樂古鎮,史書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多說,四川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不言而喻,自然環境在全國各省都算相當優越,比如人盡皆知的「九寨溝」。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⑤|宋畫裡的醫者與藥鋪,從灸艾圖到清明上河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是兩岸故宮博物院藏宋畫中的醫生、患者、藥鋪及賣藥人,包括宋代李唐《灸艾圖》、李嵩《貨郎圖》以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無名氏《雜劇眼藥酸圖》,都可以見出古代中國的醫患關係及藥鋪狀況等。有意味的是,《貨郎圖》中的醫者身份該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