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圖》手撕畫,11米長的畫卷上各色人物、大小船隻、門樓、拱橋……惟妙惟肖,很難想像這是用手一點一點撕出來的。
撕出這幅清明上河圖的是一位六旬老人,他叫劉傑。劉傑老人歷時近一年創作了這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手撕畫。今天的遇見你,我們就走進他的故事。
畫作入藏世界技能博物館
這件氣勢恢宏的作品,從繪製手稿到全部完成,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上百個拇指蓋兒大小的人物姿態各異,屋舍上的一磚一瓦,集市上的騾馬牛羊,隨風搖曳的樹冠,蕩漾湖面的小船……,所有的細節都僅靠手指在紅宣紙上的撕扯完成,沒有藉助任何其他工具。
手撕畫藝人 劉傑:這個宣紙,你瞅著軟乎,實質宣紙的韌性很大。你撕的時候 ,如果不結實,撕壞了。得挑結實的宣紙,你勁大了口撕長了,不行;勁小了短了還不行,你得根據那個圖案,撕的時候 一把也就是撕這個口兩三毫米,再大了也不行。
手撕畫來自民間,是一種以手為剪,以撕代筆,通過手撕、整形、粘貼而形成的民間獨特的傳統藝術。不過,和很多瀕臨失傳的老手藝一樣,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並不多。64歲的劉傑老人是葫蘆島「連山手撕畫」的第四代傳人,一張紅紙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可以千變萬化。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4歲那時候,不在我父母身邊,我奶奶帶我。那個時候困難,什麼玩具也都沒有,小孩想家想我媽,我奶就逗我。小小子,你也別哭,奶奶給你抓個蝴蝶來,這個時候她就在被窩裡邊撕出一張小蝴蝶,往窗戶上一貼,月光往裡一照,一個蝴蝶。
奶奶用愛呵護著劉傑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將這門神奇而又古老的技藝紮根在了一個孩子的心底。手撕畫主要靠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巧勁兒都在指肚上。撕起來要全神貫注,有時候為了撕出一幅漂亮的作品,他甚至會屏氣凝神,坐上好幾個鐘頭。
手撕畫藝人 劉傑:這個撕紙也得用一口氣,憋著撕要求精確度高一點。我做清明上河圖,就累病了,上醫院去看病也不懂,就覺得不得勁。醫生說你在家幹啥呢,我說沒幹啥活,我說我就在家撕紙。他說,你幹啥剪紙?我說我撕紙。他說你咋撕,我說憋口氣撕那個宣紙,他說你毛病就在這了,你憋氣,一憋氣對心臟就不好。結果一測,右心室二度回流。
痴迷手撕畫的創作,除了因為喜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傑發現,這門曾經點亮了無數個他童年夜晚的技藝正在悄悄淡出人們的視野。
手撕畫藝人 劉傑:撕紙這個面窄,作為一個藝術來講,其實它很不容易傳到今天,沒了,誰也不知道就沒了,那不遺憾嗎。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古老的民間撕紙藝術,劉傑決定嘗試創作手撕畫版《清明上河圖》,用這種方式喚醒大家對手撕畫的關注。
手撕畫藝人 劉傑:那時我弟弟給我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卡片,這麼寬、這麼長。到家了我說這個咋整啊,我就打格,把小清明上河圖打格,打成小四方格。打完以後,第一遍它原稿這長,打完以後變這麼長。第二遍、第三遍,放大了幾遍我也不知道了。
整幅作品中最難的,就是橫跨汴水兩岸的木橋。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爸就說 清明上河圖,就是那個橋是最關鍵的。你把橋做出來了,其他就都像了。小傑把橋做出來你讓我看看,我就知道你做咋樣。
父親是機械工程師,精通畫圖,這座橋的手稿就是父親和劉傑一起完成的。但誰也不會想到,這竟是父子的最後一次合作。
手撕畫藝人 劉傑:橋在圖的中間,前邊簡單後邊簡單。我那個時候,避重就輕,先可前邊那字「清明上河圖」幾個字往下撕。撕到橋了,經過半年時間,停下,一瞅那橋動不了。實在動不了,橋太難了,從後面往前撕,到橋又停下。這兩邊我都撕完了,其實那時候,我要知道我爸要去世,我咋也給我爸看看去,我不知道。到開始撕橋的時候,我跟我爸說「爸,開始撕橋了」。剛上手不長時間,突然一點先兆沒有,我爸心肌梗塞,2分鐘人就沒了。
帶著深深的遺憾,劉傑用整整10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整幅《清明上河圖》,在捐贈給世界技能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劉傑寫道:「希望手撕畫這門古老的手藝,在青少年手中得到發揚光大……」
創新撕紙技法 傳承推廣手撕畫
手撕畫藝人 劉傑:你拍一、我拍一、紅紙對摺要整齊;你拍二、我拍二、紅紙對摺分四半;你拍三、我拍三、半圓的腦袋在上邊 ……
像這樣的順口溜是劉傑根據自己撕紙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撕紙步驟,每一個圖樣他都一一標註好分解動作,便於學習者反覆練習。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準備出一個校本教材,教小朋友們撕畫,有簡單的,有複雜的,比如想做這個蝴蝶,怎麼辦?分成這些步驟,第一步、第二步 一共17步。這個就難一點,這是兩個鳳凰,當中是一朵花,同學們學的比較難,它得分50多個步驟。
手撕畫藝人 劉傑:年齡小的現在文藝生活太豐富了,電腦 、電視、各式各樣的節目五花八門太多了,把手撕畫顯得就沒了。再一個撕紙枯燥,沒有意思。現在我也感到想傳承這個手撕畫,人們不感興趣客觀存在,但是作為我來講,我發現一個問題,大家不感興趣,其實對於我們傳人來講,我們有責任。我們的責任在哪,你要引導他興趣。
劉傑還受小時候奶奶在被子裡撕紙的啟發,自創了「盲撕」的絕活。在蒙上眼睛的情況下,他可以手指翻飛,撕出各種漂亮的圖樣。
手撕畫藝人 劉傑:把眼睛一蒙,這時候我再一撕。觀眾特別是小孩,當時就精神了,特別願意看。
只要是能夠讓人們對手撕畫有興趣,劉傑各種方式都願意嘗試。他還從陶器、皮影等其他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對傳統的撕紙技法進行創新。
葫蘆島市連山區文化館 副館長郭欣:劉傑老爺子真是對這個特別執著,這個並不是一個可以盈利的技藝,不賺錢,反而自己去自費去購買一些撕紙用的材料、紙張。走到哪隨時隨地向身邊的人去介紹和推廣這個技藝,目的就是想把這個技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學生 史政謙:非常喜歡,就覺得撕紙它非常有趣,撕出來的東西都很可愛,很好看。
在採訪快結束時,劉傑老人還特別送給了《24小時》節目一份禮物,他說,很感謝「遇見你」,讓更多的人可以和手撕畫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有一個美好的相遇。
傳承的是技藝 傳遞的是親情
從看奶奶手撕畫,到自己撕小動物,再到撕出一幅《清明上河圖》,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背後,其實是劉傑快60年的努力。手撕畫例有他童年的快樂,也有對親人的思念,而現在,劉傑又多了一份使命,不僅要繼續把手撕畫撕好,還要為手撕畫這門古老的藝術,找的新的傳承人;更要跟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競爭,讓手撕畫在更多的孩子心裡「種草」。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無數奇珍異寶,當我們說要加強對某一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了,其實就意味著它已經非常脆弱、面臨瀕危、甚至滅亡了。非遺文化的傳承重任,不應當只集中在幾個人甚至一個人的手上,更有力量的保護是真正能喚起更多人對非遺文化遺產的了解,進而欣賞,進而有意願去學習,然後傳播。這些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不是被時代淘汰的無用之物,反而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記憶和方向。因為我們只有能定義自己的過去,才能找得到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總臺央視記者 裴奔 王小龍 齊莉莉 蔡一飛 張雪峰)
(編輯 陳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