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丨劉傑:「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2020-12-25 騰訊網

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圖》手撕畫,11米長的畫卷上各色人物、大小船隻、門樓、拱橋……惟妙惟肖,很難想像這是用手一點一點撕出來的。

撕出這幅清明上河圖的是一位六旬老人,他叫劉傑。劉傑老人歷時近一年創作了這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手撕畫。今天的遇見你,我們就走進他的故事。

畫作入藏世界技能博物館

這件氣勢恢宏的作品,從繪製手稿到全部完成,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上百個拇指蓋兒大小的人物姿態各異,屋舍上的一磚一瓦,集市上的騾馬牛羊,隨風搖曳的樹冠,蕩漾湖面的小船……,所有的細節都僅靠手指在紅宣紙上的撕扯完成,沒有藉助任何其他工具。

手撕畫藝人 劉傑:這個宣紙,你瞅著軟乎,實質宣紙的韌性很大。你撕的時候 ,如果不結實,撕壞了。得挑結實的宣紙,你勁大了口撕長了,不行;勁小了短了還不行,你得根據那個圖案,撕的時候 一把也就是撕這個口兩三毫米,再大了也不行。

手撕畫來自民間,是一種以手為剪,以撕代筆,通過手撕、整形、粘貼而形成的民間獨特的傳統藝術。不過,和很多瀕臨失傳的老手藝一樣,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並不多。64歲的劉傑老人是葫蘆島「連山手撕畫」的第四代傳人,一張紅紙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可以千變萬化。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4歲那時候,不在我父母身邊,我奶奶帶我。那個時候困難,什麼玩具也都沒有,小孩想家想我媽,我奶就逗我。小小子,你也別哭,奶奶給你抓個蝴蝶來,這個時候她就在被窩裡邊撕出一張小蝴蝶,往窗戶上一貼,月光往裡一照,一個蝴蝶。

奶奶用愛呵護著劉傑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將這門神奇而又古老的技藝紮根在了一個孩子的心底。手撕畫主要靠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巧勁兒都在指肚上。撕起來要全神貫注,有時候為了撕出一幅漂亮的作品,他甚至會屏氣凝神,坐上好幾個鐘頭。

手撕畫藝人 劉傑:這個撕紙也得用一口氣,憋著撕要求精確度高一點。我做清明上河圖,就累病了,上醫院去看病也不懂,就覺得不得勁。醫生說你在家幹啥呢,我說沒幹啥活,我說我就在家撕紙。他說,你幹啥剪紙?我說我撕紙。他說你咋撕,我說憋口氣撕那個宣紙,他說你毛病就在這了,你憋氣,一憋氣對心臟就不好。結果一測,右心室二度回流。

痴迷手撕畫的創作,除了因為喜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傑發現,這門曾經點亮了無數個他童年夜晚的技藝正在悄悄淡出人們的視野。

手撕畫藝人 劉傑:撕紙這個面窄,作為一個藝術來講,其實它很不容易傳到今天,沒了,誰也不知道就沒了,那不遺憾嗎。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古老的民間撕紙藝術,劉傑決定嘗試創作手撕畫版《清明上河圖》,用這種方式喚醒大家對手撕畫的關注。

手撕畫藝人 劉傑:那時我弟弟給我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卡片,這麼寬、這麼長。到家了我說這個咋整啊,我就打格,把小清明上河圖打格,打成小四方格。打完以後,第一遍它原稿這長,打完以後變這麼長。第二遍、第三遍,放大了幾遍我也不知道了。

整幅作品中最難的,就是橫跨汴水兩岸的木橋。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爸就說 清明上河圖,就是那個橋是最關鍵的。你把橋做出來了,其他就都像了。小傑把橋做出來你讓我看看,我就知道你做咋樣。

父親是機械工程師,精通畫圖,這座橋的手稿就是父親和劉傑一起完成的。但誰也不會想到,這竟是父子的最後一次合作。

手撕畫藝人 劉傑:橋在圖的中間,前邊簡單後邊簡單。我那個時候,避重就輕,先可前邊那字「清明上河圖」幾個字往下撕。撕到橋了,經過半年時間,停下,一瞅那橋動不了。實在動不了,橋太難了,從後面往前撕,到橋又停下。這兩邊我都撕完了,其實那時候,我要知道我爸要去世,我咋也給我爸看看去,我不知道。到開始撕橋的時候,我跟我爸說「爸,開始撕橋了」。剛上手不長時間,突然一點先兆沒有,我爸心肌梗塞,2分鐘人就沒了。

帶著深深的遺憾,劉傑用整整10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整幅《清明上河圖》,在捐贈給世界技能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劉傑寫道:「希望手撕畫這門古老的手藝,在青少年手中得到發揚光大……」

創新撕紙技法 傳承推廣手撕畫

手撕畫藝人 劉傑:你拍一、我拍一、紅紙對摺要整齊;你拍二、我拍二、紅紙對摺分四半;你拍三、我拍三、半圓的腦袋在上邊 ……

像這樣的順口溜是劉傑根據自己撕紙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撕紙步驟,每一個圖樣他都一一標註好分解動作,便於學習者反覆練習。

手撕畫藝人 劉傑:我準備出一個校本教材,教小朋友們撕畫,有簡單的,有複雜的,比如想做這個蝴蝶,怎麼辦?分成這些步驟,第一步、第二步 一共17步。這個就難一點,這是兩個鳳凰,當中是一朵花,同學們學的比較難,它得分50多個步驟。

手撕畫藝人 劉傑:年齡小的現在文藝生活太豐富了,電腦 、電視、各式各樣的節目五花八門太多了,把手撕畫顯得就沒了。再一個撕紙枯燥,沒有意思。現在我也感到想傳承這個手撕畫,人們不感興趣客觀存在,但是作為我來講,我發現一個問題,大家不感興趣,其實對於我們傳人來講,我們有責任。我們的責任在哪,你要引導他興趣。

劉傑還受小時候奶奶在被子裡撕紙的啟發,自創了「盲撕」的絕活。在蒙上眼睛的情況下,他可以手指翻飛,撕出各種漂亮的圖樣。

手撕畫藝人 劉傑:把眼睛一蒙,這時候我再一撕。觀眾特別是小孩,當時就精神了,特別願意看。

只要是能夠讓人們對手撕畫有興趣,劉傑各種方式都願意嘗試。他還從陶器、皮影等其他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對傳統的撕紙技法進行創新。

葫蘆島市連山區文化館 副館長郭欣:劉傑老爺子真是對這個特別執著,這個並不是一個可以盈利的技藝,不賺錢,反而自己去自費去購買一些撕紙用的材料、紙張。走到哪隨時隨地向身邊的人去介紹和推廣這個技藝,目的就是想把這個技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學生 史政謙:非常喜歡,就覺得撕紙它非常有趣,撕出來的東西都很可愛,很好看。

在採訪快結束時,劉傑老人還特別送給了《24小時》節目一份禮物,他說,很感謝「遇見你」,讓更多的人可以和手撕畫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有一個美好的相遇。

傳承的是技藝 傳遞的是親情

從看奶奶手撕畫,到自己撕小動物,再到撕出一幅《清明上河圖》,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背後,其實是劉傑快60年的努力。手撕畫例有他童年的快樂,也有對親人的思念,而現在,劉傑又多了一份使命,不僅要繼續把手撕畫撕好,還要為手撕畫這門古老的藝術,找的新的傳承人;更要跟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競爭,讓手撕畫在更多的孩子心裡「種草」。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無數奇珍異寶,當我們說要加強對某一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了,其實就意味著它已經非常脆弱、面臨瀕危、甚至滅亡了。非遺文化的傳承重任,不應當只集中在幾個人甚至一個人的手上,更有力量的保護是真正能喚起更多人對非遺文化遺產的了解,進而欣賞,進而有意願去學習,然後傳播。這些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不是被時代淘汰的無用之物,反而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記憶和方向。因為我們只有能定義自己的過去,才能找得到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總臺央視記者 裴奔 王小龍 齊莉莉 蔡一飛 張雪峰)

(編輯 陳卓然)

相關焦點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網友熱議:天哪 太牛了 這就是非物質文化...
    虎撲11月16日訊 近日,上百個人物、大小船隻…遼寧葫蘆島的劉傑老人耗時10個月創作出11米長手撕畫《清明上河圖》。微博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上百個人物、大小船隻…遼寧葫蘆島的劉傑,耗時10個月創作出11米長手撕畫《清明上河圖》。手撕橋是整幅作品的難點,他和父親一起設計手稿,沒想到,開始撕橋時,父親突發疾病去世,這成了劉傑永久的遺憾…劉傑說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轉!讓更多了解傳統手藝。
  • 撕紙「畫」出11米長《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
    撕紙「畫」出11米長《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社會新聞 │ 2020-09-26 10:02
  • 與父親共設手稿,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老手藝人還有個願望
    上百個人物、大小船隻……遼寧葫蘆島的劉傑,耗時10個月創作出11米長手撕畫《清明上河圖》。手撕橋是整幅作品的難點,他和父親一起設計手稿,沒想到,開始撕橋時,父親突發疾病去世,這成了劉傑永久的遺憾……劉傑說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手藝。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你知道安徒生也是一位「撕紙狂魔」嗎?
    中國小康網訊 上百個人物、大小船隻…遼寧葫蘆島的劉傑,耗時10個月創作出11米長手撕畫《清明上河圖》。手撕橋是整幅作品的難點,他和父親一起設計手稿,沒想到,開始撕橋時,父親突發疾病去世,這成了劉傑永久的遺憾…劉傑說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引發網友熱議。
  • 長8.2米、寬0.4米,首個手撕畫版《清明上河圖》入庫世界技能博物館
    12:42:55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的展品有繡出來的畫,有剪出來的畫,也有竹編出來的畫……現在,又多了一件用手撕出來的畫——手撕畫《清明上河圖》。這幅手撕畫是遼寧省葫蘆島市非遺項目「連山手撕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傑花了近1年時間完成的作品。手撕畫是一種以手為剪,用手指在紙上撕出鏤空效果的藝術,也可稱為撕紙。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時間:2020-11-15 16: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如今也有不少人通過其他手段將這一繁浩的北宋風俗圖景生動地呈現出來
  • 江蘇泗陽農家女五年間繡出七米《清明上河圖》
    2015年3月,她看到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追求高品位文化生活,便作出一個重大決定,花1680元買回一幅7米長的繡布,繡制《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張擇端所繪,在這幅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和牛、騾、驢等牲畜,車、轎、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具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 泗陽農家女繡出7米長《清明上河圖》 光是人就繡了500多位
    7米長、一米寬的刺繡版《清明上河圖》您見過嗎?歷時五年,宿遷泗陽縣穿城鎮大元村的顏迎春,用雙手一針一線繡出了這樣一幅巨作。 ,通過繡這個清明上河圖,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15年3月,她花了一千六百多元買回一幅7米長、1米寬的繡布,開始繡制《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裡,有人物五百餘位、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二十多件。
  • 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豔)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開展了,其中國寶文物《清明上 河圖》很受觀眾歡迎。據悉,流傳後世《清明上河圖》主要有三大版本,一為宋本《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 宮藏本。二為明本《清明上河圖》,又稱「仇英本」。三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 他們用了6年,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一本立體書
    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幾乎每隔十年才能公開展示一次,能親眼所見真跡並近距離觀賞的機會,實在難得。不過現在有一個機會,能讓你把《清明上河圖》帶回家慢慢欣賞!套裝:立體書+拼圖+《<清明上河圖>面面觀》值得擁有這套書的理由:1. 5米長卷再現《清明上河圖》高清原作,近距離觀賞名畫,100多個畫中細節全解析;2.
  • 家庭遇難關,大姐急賣六米長手工十字繡《清明上河圖》
    【家庭遇難關,大姐急賣六米長手工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鄭州的仝大姐向@河南都市爆料反映,她手工繡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的十字繡,一針一線辛苦繡了兩年時間,整幅十字繡有六米長,仝大姐是因為女兒投資失敗,欠了不少外債,家庭遇到了困難,所以她決定把這幅心愛的十字繡給賣出去。
  • 6年打磨5米立體長卷,紙藝工匠「復活」《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盛景和百態人生收於畫中。現如今,有人歷時6年,用5.04米長卷高度還原《清明上河圖》,以立體書的形式讓歷史名畫「活」了起來。立體的城門樓這本立體書名為《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純手工製作,出自紙藝工匠王偉之手。翻開書頁,虹橋慢慢立了起來,橋上車馬擁擠,橋下船舶穿梭,鬧市街頭都變得立體可感。
  • 藏在《清明上河圖》裡的200個秘密
    《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傳奇。這幅長5.29米、寬24.8釐米的絹畫,由張擇端創作於公元1111~1120年間。《清明上河圖》局部《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另外,你還能看到「彩樓歡門」,孫羊正店的歡門上綴滿了花球、花枝,以及當時最時尚的吉祥天鵝裝飾。這種圖樣,你可以在《韓熙載夜宴圖》的侍女衣裙上找到。彩樓的大小,可以反映出店面的大小、運營的規模。
  • 李玉剛的成名三部曲《新貴妃醉酒》《清明上河圖》《剛好遇到你》
    古風然後是《清明上河圖》,該曲依然是胡力創作的歌曲,同樣是京劇和流行音樂巧妙的結合,李玉剛同樣用「雙聲」唱法演唱,可以說是為李玉剛量身定做的歌曲,該曲取材於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李玉剛用古典而又時尚的演繹方式
  • 北宋的美好生活,商品經濟繁榮,清明上河圖給你的驚喜
    一般問你最喜歡的朝代是哪一個朝代,我們的答案一般都是宋朝,那麼宋代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喜歡,宋代又有哪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嚮往的呢,有這樣一幅圖叫做清明上河圖,就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接下來那就讓我們走進描繪北宋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走進清明上河圖給我們帶來的北宋好時光。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已知最早版本由北宋張擇端所畫,藏於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則藏有明代大畫家仇英及清宮畫院等版本。
  • 熱播網劇引爆千年懸案,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是不是真跡?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之際,戴海燕博士針對《清明上海圖》,提出了諸多爭議點,有關於作者的,有關於名稱涵義的…… 而劇中針對《清明上河圖》的這些爭議,也是目前學術界爭議不下的話題。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到底是誰?
  • 柘林鎮丨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
    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繡了出來。
  • 廣州塔旁的巨幅「清明上河圖」,一秒穿越宋朝汴京盛世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第一次見到動態的清明上河圖,真實驚豔到我了。5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被放大20倍,在40餘米長巨幅畫卷滾動播放6分鐘,為我們還原了千年前的清明時節場景。畫卷中的河流、車馬、街上的市民、樹葉等都是會動的。814個角色、29艘大小客貨車、83頭牲畜、180多棵樹,仿佛都「活」了過來。
  • 《清明上河圖》VS《蒙娜麗莎》哪個更有價值?異想天開
    如果《清明上河圖》PK《蒙娜麗莎》,猶如關公戰秦瓊 從根本上來說,《清明上河圖》和《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沒法相比較。 因為「磚家」都說了,這樣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無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