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說黃帝「修德」,有什麼必然性?
從歷史上看,道德從來不是自然發展進步的;從人生歷程看,一個人的道德從來不是自發成長、提高的。換言之,道德絕不是本能衝動自發的自然物,而是理性自覺的文明產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道德會受到物質生產生活進步的影響。
生產力進步,生活水平提高,人類愈益接近文明水準,理應越來越有道德。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並不盡然。在歷史長河中,每個人的道德並沒有自然進步;在個人人生歷程中,每個人的道德並沒有自發提高。這是為什麼呢?
照古人見解,這是因為道德的產生、提高,是人性修養的產物,而不是自然誕生的東西。
根本原因在於:
第一,道德是人,社會的人適應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產物,是人的需要實現、欲望滿足的前提和保障。荀子禮有三本說中,禮是對人慾望的節制,是規範和欲望相持而長、保持平衡的產物。道德和欲望同生共長。欲望自發產生,自然生長;與此不同,道德則是理性的產生、理性地成長。
第二,道德是真理的現實表現,是真理在人生中的實現,也可以說是人本性的自覺和實現。道德需要努力才能具備,這個努力就是理想的樹立和實現;換言之,就是修養,故謂為道德修養;提高了道德修養,理想的實現就有了堅實基礎。
第三,道德是良知、真我自覺和實現的表現。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他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一個人沒有致過良知,他即使有道德也是假的,經不住現實生產生活的考驗。
生產生活,滿足欲望,自覺挺立良知,認識運用真理,都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進行修養努力,方能有得。歷史可以自然發展,但道德不能自發提升,必須修養,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理想的人。這是後來儒道佛三家的共識。
也可以說,儒道佛這一共識,有重大歷史意義:首先,這是對黃帝「修德」文化的豐富和進一步發展;其次,就實踐而言,這一共識,正是社會生產發展、歷史進步的根本推動力;在今天,我認為,這正是中華優秀道德傳統中的精華部分,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缺少的必要內容,今天應大力傳承,進一步弘揚廣大之。
黃帝和我們今天的聯繫有哪些?
概言之,根據司馬遷的黃帝觀,黃帝實有其人。他是華夏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始祖和共祖,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
這是說黃帝和我們炎黃子孫有血緣聯繫,黃帝後裔代代相傳,連綿不斷,炎黃子孫身上大都流淌著黃帝的血緣基因。他創造的文明(如農業、文字、國家等)是中華文明的奠基,和今天中華文明(漢語言文字、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思維方式、多民族大國治理等)的復興有歷史聯繫。
他創造文明的核心因素,在於「修德」,這和中華民族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傳統有密切聯繫。中華民族重視道德,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我們今天傳承和弘揚修德傳統,在「修德」基礎上搞好民眾生產生活等等,正是黃帝文化在5000多年後的公元21世紀繼續傳承與發展。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套《史記》,是國學經典精裝正版,無刪減版一共4冊,精品高檔,禮盒套裝,對成人與青少年都很適合。因為我自己有買,覺得很不錯,才給大家推薦。大家買來自己研讀,或收藏,或當作禮品送朋友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