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說黃帝「修德」,有什麼必然性?

2021-01-13 華姐談文化

司馬遷說黃帝「修德」,有什麼必然性?

從歷史上看,道德從來不是自然發展進步的;從人生歷程看,一個人的道德從來不是自發成長、提高的。換言之,道德絕不是本能衝動自發的自然物,而是理性自覺的文明產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道德會受到物質生產生活進步的影響。

生產力進步,生活水平提高,人類愈益接近文明水準,理應越來越有道德。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並不盡然。在歷史長河中,每個人的道德並沒有自然進步;在個人人生歷程中,每個人的道德並沒有自發提高。這是為什麼呢?

照古人見解,這是因為道德的產生、提高,是人性修養的產物,而不是自然誕生的東西。

根本原因在於:

第一,道德是人,社會的人適應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產物,是人的需要實現、欲望滿足的前提和保障。荀子禮有三本說中,禮是對人慾望的節制,是規範和欲望相持而長、保持平衡的產物。道德和欲望同生共長。欲望自發產生,自然生長;與此不同,道德則是理性的產生、理性地成長。

第二,道德是真理的現實表現,是真理在人生中的實現,也可以說是人本性的自覺和實現。道德需要努力才能具備,這個努力就是理想的樹立和實現;換言之,就是修養,故謂為道德修養;提高了道德修養,理想的實現就有了堅實基礎。

第三,道德是良知、真我自覺和實現的表現。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他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一個人沒有致過良知,他即使有道德也是假的,經不住現實生產生活的考驗。

生產生活,滿足欲望,自覺挺立良知,認識運用真理,都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進行修養努力,方能有得。歷史可以自然發展,但道德不能自發提升,必須修養,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理想的人。這是後來儒道佛三家的共識。

也可以說,儒道佛這一共識,有重大歷史意義:首先,這是對黃帝「修德」文化的豐富和進一步發展;其次,就實踐而言,這一共識,正是社會生產發展、歷史進步的根本推動力;在今天,我認為,這正是中華優秀道德傳統中的精華部分,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缺少的必要內容,今天應大力傳承,進一步弘揚廣大之。

黃帝和我們今天的聯繫有哪些?

概言之,根據司馬遷的黃帝觀,黃帝實有其人。他是華夏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始祖和共祖,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

這是說黃帝和我們炎黃子孫有血緣聯繫,黃帝後裔代代相傳,連綿不斷,炎黃子孫身上大都流淌著黃帝的血緣基因。他創造的文明(如農業、文字、國家等)是中華文明的奠基,和今天中華文明(漢語言文字、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思維方式、多民族大國治理等)的復興有歷史聯繫。

他創造文明的核心因素,在於「修德」,這和中華民族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傳統有密切聯繫。中華民族重視道德,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我們今天傳承和弘揚修德傳統,在「修德」基礎上搞好民眾生產生活等等,正是黃帝文化在5000多年後的公元21世紀繼續傳承與發展。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套《史記》,是國學經典精裝正版,無刪減版一共4冊,精品高檔,禮盒套裝,對成人與青少年都很適合。因為我自己有買,覺得很不錯,才給大家推薦。大家買來自己研讀,或收藏,或當作禮品送朋友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別有一番意境,看他都悟到了什麼?
    讀了《黃帝內經》的人,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而一直叫嚷著這不科學的網友,卻捨不得花一分鐘去了解?了解《黃帝內經》不單單只是能學到中醫的醫術,更能了解到古老的文化氛圍。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如果你心浮氣躁,看到這個題名就想開噴了:「什麼天上地下,淨整些虎了吧唧看不懂的。」在這都沒有沉下心來研究為什麼要取這個標題,活該你看不明白。這個「天」不是你字面理解的天上,天空的天,而是代表哲學的「天」;代表天文學的「天」。
  • 神話故事系列5:黃帝,名軒轅,發明家,史記中五帝之首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人類就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而古代的部落、聯盟,會讓人更加安全,有所依靠,面對大自然的侵擾時,也更加從容。
  • 劉邦是赤帝之子,斬殺白帝之子,司馬遷在暗示一點!
    漢高祖劉邦在去往驪山的路上,有一條大蛇擋道,把跟隨劉邦的十多個壯士嚇回來了。劉邦當時趁著酒勁說:「壯士們不必懼怕一條大蛇,繼續趕路」!話音剛落,劉邦拔出匣中寶劍對著白蛇揮舞過去,將白蛇擊斬為兩截,一行人得以過去。
  • 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 炎帝輸給黃帝為什麼中國人卻被稱為炎黃子孫,中華三祖又是什麼?
    《五帝本紀》列於《史記》首篇,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被後人尊為帝王的五個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跡。《史記》裡的黃帝是一個人,或者說特指公孫軒轅這個黃帝。其實歷史上有很多黃帝,公孫軒轅是其中最出名的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到,黃帝之時,神農氏衰。
  • 軒轅·黃帝的傳奇故事
    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7年,即位時20歲,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 炎帝和黃帝被稱為人文始祖,但這個概念有錯誤,為啥這麼說呢?
    翻開中學歷史教材,我們或許會發現這樣的記載,神農氏教民稼穡,勇嘗百草,我們認為神農氏就是炎帝,而炎帝和黃帝也被稱為人文始祖,後世子孫都被稱作炎黃子孫!但這個概念是錯誤的,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史記》司馬遷關於上古時期的歷史記敘已經非常清楚了,神農氏並非炎帝本人,我們翻開《史記》,《五帝本紀》中明確指明:軒轅之時,神農氏日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 黃帝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
  • 為什麼說《大秦賦》的編排參考離不開韓城人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一直到後來從太戊以來,中衍的後代,世世輔佐殷國有功,所以贏姓中有不少顯名於世,終於成為諸侯。太史公司馬遷也說秦的祖先出自贏姓。其後世子孫分封,以封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但秦因其祖先造父封於趙城,也稱為趙氏。
  • 淺談司馬遷的人本位和思想,以及對小人物的人文關注
    《史記》中有一個章節叫做《五帝本紀》,在該章節中對黃帝的描寫如下:「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寥寥不到百字的描寫便將黃帝的仁愛與德行進行了充分描寫,而這種記錄方式也將黃帝從「神人」的角度恢復為了一名傑出的國家管理者、一位聖明的君主。除了對黃帝的描寫外,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堯、舜、禹等的描寫也是存在較為深厚的人性特點。
  • 上古黃帝蚩尤戰爭,先有機甲作戰後有核戰?《山海經》講也有講到
    那麼蚩尤軍團呢,滿山遍野,裝備精良,此時黃帝再戰再敗,史書記載說是九戰九不勝,其實就是節節敗退,被蚩尤窮追猛打,蚩尤本就人多勢眾,黃帝大軍損兵折將,消耗殆盡,兩者的實力進一步的拉大。大家注意啊,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冷兵器作戰。
  • 從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看史學大家司馬遷
    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 華夏民族與炎黃子孫是怎麼來的,和黃帝、炎帝、蚩尤有什麼關係
    一、黃帝、炎帝與蚩尤的故事關於華夏的起源歷來有很多的神話故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等,故事雖然美麗,但人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想像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能夠被史書記載,並被大眾所承認的準確歷史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紀
  • 那司馬遷想的是什麼呢?
    可見我們的先輩是多麼熱愛學習,但是學習也要有選擇,有側重,不能讓自己陷入枯燥乏味的學習中,一定要合理安排,讓學習變得豐富有趣,這樣才是好的方法。那麼,縱觀上下五千年,這漫長的歷史長河,如果沒有那些正直無私的歷史學家,幾千年後,我們恐怕就無法知道,那時發生的都有什麼故事?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發生?因為什麼原因結束的呢?
  • 司馬遷:拭去恥辱血淚,繼續堅定理想
    《司馬遷》於1955年出版,1979年重新修訂,是一本研究司馬遷的重要著作。司馬遷(前145—前87),陝西韓城人,西漢著名史學家。《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班固贊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影響深遠。
  • 黃帝部落是一個怎樣的的存在?揭秘英雄時代最後的贏家(文二)
    黃帝部落是如何成為神農氏末世之爭的最後贏家?她又有哪些特點成就了整整一個黃帝時代呢?其南方原始農業相對成熟的炎帝部落,有善觀火的烈山氏和善治水的共工氏、應龍氏;東夷集團有善觀天象的太皞氏族,善治水的少昊氏族。黃帝部落顯然不擅長這些,說明其農業還不是很發達。另外,從黃帝以雲紀,以雲名官,說明黃帝部落善於觀察天氣、氣候。這與其部落擅長狩獵有很大關係。
  • 你覺得司馬遷和紀曉嵐誰說得對?
    山海經是上古時期留下來的唯一文獻資料,雖然說不是原本,但是他的參考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山海經雖然是一部記載上古時期的文獻資料,但是我覺得他更貼近於神話小說。如果說在上古時期山海經當中所描述的都是真實的,那麼人類絕對不會活到今天在那個年代,就會徹底滅絕,因為太恐怖了。
  • 軒轅黃帝乘龍升天,龍鬚斷而成草,大弓墜而化山
    鼎成20天後,正午時分,有五彩祥雲起自半空,一條火鱗金甲、紅光閃爍的赤色巨龍從五色祥雲中探出頭來,徐徐降落,將碩大的龍頭輕輕擱在寶鼎之上,龍鬚飄蕩,直垂到地。軒轅黃帝知道這是神龍來迎接自己升天,於是腳踩金色蓮花,一步步直登龍背,赤龍等黃帝坐穩後,緩緩起身。
  • 在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蚩尤和后羿之間有什麼關係?
    綜上所述,盤古誕生於混沌之初,在鴻蒙被判定之前,有人說大約是5萬年前,有人說是327萬年前,有人說是10億年前,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知道。  因此盤古是蛋形混沌大氣的始作俑者,創造者是人類文明史中最偉大的神話之一。
  • 涿鹿橋山,穿越五千年的歷史塵霧,我們來看看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
    橋山,以山勢而得名,又以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而馳譽。但是,很多人,其中包括著書立說、在歷史上很有名氣的歷史學家,也都往往未有機緣而識橋山真面目。因此,解釋到它的時候,就難免出現穿鑿附會之說。如《爾雅》在解釋橋山一名由來的時候說:「山銳而高曰橋也」;《地理志》記:「橋山在上郡同陰縣」,《括地誌》雲:「在宇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那麼,這座神秘橋山到底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