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剛剛收官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將幾位平日裡似乎遙不可及的女明星拉進了我們生活,讓我們看到了與熒幕上不一樣的她們。
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高冷女神"王鷗,因為我發現在她精緻妝容修飾的高冷霸氣背後,有著一段波折的童年經歷,以至於年近四十的她依然對事業、愛情和婚姻抱著一種悲觀的態度。
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那句話說的:"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既由先天因素決定,同時也深受後天因素的影響。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某些行為,很可能會讓孩子們在是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步入婚姻之後,都會出現難以獨立、缺乏自信,甚至走向性格抑鬱的深淵。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最容易出現的一種錯誤教育行為,也是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影響的行為便是對他們進行"否定式評價"。
一、你是否正在否定孩子的童年
"你這樣做不對!"
"你這樣穿太難看了,一點審美能力都沒有"
"你怎麼會有這種不正確的想法?"
"聽爸爸/媽媽的,這件事不需要你的意見"
"你這是在玩物喪志!"
......
長期在這種否定聲中成長的孩子,內心深處會漸漸出現這幾種聲音:
"都是我的錯、是我不夠好。"
"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決定權。"
"我不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說了也會被否定。"
在我小時候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次課外補習結束後下起了雪,北方的冬季天黑的格外早,路燈早早的亮了起來,看著其他同學被家長一個個接回家,我獨自一人頂著寒風騎著自行車回家。女孩子本就脆弱,走進家門感受到迎面而來的暖氣,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說只有自己沒有家長接,其他小夥伴都暖暖和和的回家了...本以為撒撒嬌父母會心疼我,誰知等來的是劈頭蓋臉的責罵,媽媽說你就這點出息?這點苦都吃不了以後能做成什麼事?一點也不獨立!
長大後的我沒有因為這件事埋怨父母。相反我很感謝他們教會了獨立。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讓我變得不敢麻煩別人、不敢讓別人為我做什麼事情,讓我變得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什麼的是不正確的,孩子的行為、言語、想法、甚至是興趣愛好都會被父母一一否定,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意願和內心真正的訴求,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地迎合他人忽視自己,他們會變得膽小,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讓別人生氣、不滿意;他們會變得過於乖巧聽話、總是有限考慮別人的感受,生怕別人的情緒因為自己而受到影響;他們會變得沒有主見,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更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
二、童年被否定的孩子成人後還好嗎?
長期以往發展下去,我們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會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犧牲自己委曲求全,以此來表現自己是一個符合社會主流,並且值得被肯定被稱讚的人。
我非常喜歡的日本作家太宰治,他在《人間失格》中就刻畫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習慣性的揣摩大人的心思,努力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大人的標準和期待,以此來獲得大人的表揚與肯定。
當父親遠行之前,依次詢問孩子們想要什麼樣的禮物時,他為了讓父親開心,為了不再因為看到父親慍怒的神色而嚇得瑟瑟發抖,他給出了"舞獅"這個讓父親滿意的答案,贏得了父親的歡心,但其實他真正想要的是關於繪畫的東西。
而當他發現自己做一些譁眾取寵的搞笑行為時,身邊的人會更開心、更喜歡他,於是他便從一個"貴公子"變成了"小丑"一味地討好別人,失去了自我,違背自身內心深處最原始的訴求。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種"討好型"的人我們身邊有很多,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因為拼盡全力讓他人滿意而隱忍、妥協、迎合,漸漸失去自我,甚至變得孤立無援......
三、除了否定我們還能在童年給孩子什麼
1、給他們充分的尊重
父母與孩子。都是互相平等的,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渴望自由、渴望尊重,也許孩子的想法和言語在一定程度上不夠成熟,但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他們表達的權利,不能一味的想要糾正他們。
我認為,在不違法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百分百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存在看待問題角度和出發點的差異,所以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圍,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給他們暢所欲言的機會,聽聽他們心中對美醜、對善惡、對浩瀚宇宙、星辰大海的看法,與他們一同去認識這個世界!
2、用肯定代替否定,鼓勵永遠比批評來得好
當孩子出現錯誤,或是他們的行為與父母的意願相違背時,先別急著指責他們,我們可以換一種更好的方法引導他們。
比如現在很常見的一個問題:打遊戲。
大部分家長都會強烈制止孩子打遊戲,有的甚至會摔手機、遊戲機,但這都沒什麼成效,有時反而會有反作用。聰明的家長就會先去了解孩子喜愛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遊戲並非像父母們想的那樣一無是處,有的遊戲可以開發智力、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他們會使孩子更具敏銳性、洞察性和策略性。
接下來聰明的家長會告訴孩子,玩好遊戲也是個腦力活,還會讓孩子教自己打遊戲,並在完成學業的前提下,與孩子約定家庭親子遊戲時間,這種肯定孩子遊戲頭腦、引導和鼓勵孩子正確規劃學習和遊戲時間的方法,遠比打罵和毀壞遊戲工具更有效果。
3、不要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否定自己的孩子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陰影,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會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拿來作比較,這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種行為,長久下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出現自卑心理,對孩子以後的人生產生不利影響。
"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長們不必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做的和別人一樣優秀.尤其在新時代,我們的社會需要獨特的存在,需要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創意。我們父母更不需要否定孩子的獨特,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光芒,我們應該鼓勵他們、肯定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世界是包容的、是色彩斑斕的。
四、不要讓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記得在電視劇《小別離》裡,爺爺對黃磊和海青飾演的爸爸媽媽這樣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沒錯,每個孩子都是自由的個體,都是一個個鮮活又獨特的性靈,我們不應該否定他們,更不能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小獨特、小叛逆就試圖改變他們,我們要尊重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的性靈都能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
我們要真正交給孩子的,是自由、獨立、健全的人格,他們可以不需要太乖,不做的是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情不可不用委曲求全,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他們的人生不是用來討好父母、討好老闆、同事、伴侶、朋友的,他們永遠都要活給自己看,要永遠都笑的特別燦爛。
所以,我們不要變成摧毀孩子夢想的"摧夢師",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毀掉孩子的童年,而後讓他們花一生的時間去自我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