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一場無限遊戲-虎嗅網

2020-12-22 虎嗅APP


王興曾推薦過一本書,《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紐約大學宗教歷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在這本書中寫到:


世上至少有兩種遊戲。一種可稱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稱為無限遊戲。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就是邊界。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在工業時代,企業有著清晰的邊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業務從原油開採、煉油、石油運輸到石油銷售,縱貫產業鏈上下遊,但企業的邊界始終沒跨出過石油行業;將流水線應用於汽車行業,開啟工業時代規模化生產的福特汽車,也從未突破汽車公司的邊界。


而從上世紀90年代大規模應用至今,網際網路卻成了一場轟轟烈烈、「橫行霸道」的跨界遊戲。


無論是網際網路先賢谷歌、亞馬遜、阿里、百度、騰訊,還是新秀美團、字節跳動、滴滴等,都在不斷突破原本的邊界。


亞馬遜早已不是最初的網上書城,而是以綜合電商、雲服務為主,業務不斷蔓延的龐然大物,並且20年不盈利,掙來的利潤全部用來擴張新業務。市值也從1997年上市時的4億美元,最高上升到2018年9月的破萬億美元;


以搜索起家的谷歌,也已經是一家業務板塊涵蓋雲計算、手機作業系統、網際網路服務、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智能硬體等領域的巨無霸,是第四家市值破萬億的公司;


阿里如同一座小型生態城,零售、工業、娛樂、醫療,行行業業都納入其中;如果說美團是圍繞「本地生活服務」的超級APP平臺,字節跳動就是以「流量」為劍,四處徵戰,搜索、遊戲、教育無所不往......


兩個時代,工業化與網際網路,縱深與橫向,有限與無限。背後的本質,是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兩種不同驅動力量下的不同圖景。


規模效應是生產端的規模化,網絡效應是需求側的規模化,而在未來,新一輪的技術浪潮將使規模貶值,催生與之前相反的商業邏輯——「去規模化」


工業時代的有限遊戲


在亨利·福特將流水線應用到汽車製造之前,汽車工業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裝配一輛汽車需要728個人工小時,當時汽車的年產量大約為12輛,售價4700美元左右,因此汽車在當時是富人的奢侈品。


後來,福特從芝加哥食品包裝廠的空中吊運車中得到啟發。在他的自傳《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中,他記錄到,「一個工人完成全部操作,一天9個小時能組裝35至40臺,或者每20分鐘組裝一臺。現在工人的全部工作被分割成29道工序,組裝時間也降至13分10秒。」


1913年,他將這種方式應用於裝配工序更複雜的汽車製造,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就在福特汽車工廠中誕生了。


福特將原先需要7882個獨立工序的裝配過程,拆成84個不同步驟,每一位工人都只需專注於一個環節,汽車在一條流水線上就可以完成組裝。


這一革命性創造大大降低了汽車的裝配時間,1913年流水線未被應用之前,福特T型車的裝配時間是12.5小時,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間已經變成了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4488倍。


伴隨福特流水線的大批量生產而來的是,汽車第一次從富人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消費品,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而其更大的意義在於,流水線帶領世界進入到一個規模效應驅動的工業時代。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闡釋了規模經濟: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企業產量的增加而減少時,存在規模經濟。  


比如一家公司花費1億美元開發出一個實體產品並為之建立了工廠,那麼均攤到這個產品上的成本就是1億美元,而如果這個公司生產1億個同種產品,那麼開發的成本便是1美元。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亞當·斯密指出這種規模經濟是由專業化分工導致的。


他描述了他參觀一個針廠的情況:


一個人抽鐵絲,另一個人拉直,第三個人截斷,第四個人削尖,第五個人磨光頂端以便安裝圓頭;做圓頭要求有兩三道不同的工序......


亞當·斯密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專業化,大針廠可以比小針廠實現更高的人均產量和每枚針更低的平均成本。「如果工人選擇獨立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團隊來工作,那他們或許連一枚也造不出來。而由於這種專業化,針廠每個工人每天生產成千上萬枚針。」


規模化帶給企業巨大的競爭優勢。


它使得公司在競爭中具有成本優勢。在自傳中,亨利·福特列出了福特汽車的價格變化。1909-1910年,福特汽車的價格是950美元,在1913年應用流水線之後,福特汽車的價格連年下降,從1913年的660美元,下降到1917年的360美元,產量也從1910年的18664輛,上升到1917年的785432輛。



規模化也為競爭者設置了很高的準入壁壘。後來者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才能建立同等規模,並有效地與已經高度規模化的企業進行較量。


1908年,福特公司的市場份額是9.4%,到1913年,其市佔率已上升到48%,在美國汽車行業佔據了絕對優勢。1914年福特公司的1萬3千名工人生產了26.7萬輛汽車,而美國其餘的299家汽車公司的66萬工人,僅生產了28.6萬輛汽車。


在工業時代,波音、GE、西門子等工業巨頭,發展背後的驅動邏輯無不都是規模效應。


規模化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在過去近半個世紀內,規模化產業使得世界上很多人擺脫了貧困,數量超過之前500年的總和。


到2017年,全球消費規模達到43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60%。但企業的規模卻無法無限擴張。


「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增加時,可以說存在規模不經濟」,曼昆指出。


比如福特公司在產量水平低時存在規模經濟,在產量處於中等水平時規模收益不變,而當其生產規模擴大到超過一定規模時,就產生了規模不經濟。



曼昆認為,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任何一個大型組織中固有的協調問題。1937年,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論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論


簡而言之,科斯認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省交易費用。


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利用市場機制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企業作為相對於市場形式的一種經濟組織可以降低這種成本。從資源配置的效率出發,為了節約交易成本,有些交易通過市場完成,有些交易在企業內完成。


選擇在哪裡完成,依賴於市場定價的成本與企業組織成本之間的平衡關係。企業規模擴大勢必會導致機構臃腫,組織官僚化,信息傳遞緩慢甚至失真等。


當內部的流通成本超過外部市場交易成本時,規模不經濟效應就開始起作用,企業停止擴張,企業邊界得以確立。


而網際網路的出現,重塑了商業模式,也模糊了企業邊界。


網際網路公司的跨界生長


2018年,美國工業巨頭通用電氣被剔除出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而與此同時,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五大科技巨頭市值在2017年的一年中增加了近9000億美元。


100年間,美國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也改天換地。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取代AT&T、通用電氣、通用汽車等工業巨頭,成為當下市值最高的公司。



梳理網際網路巨頭的成長史,都較為相似地經歷了四個步驟:


首先是先進入某一領域,通過免費或者燒錢補貼的方式,率先積累起龐大的用戶基數,佔據具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


第二步是當企業原有業務擴張到一定規模後,橫向擴張至與原業務相近的業務上;


第三步是進軍產業鏈的上下遊,進行縱向擴張;


最後的高級階段,在前期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凝聚為組織能力,這種組織能力使之可以進入一切與網際網路相關、能用網際網路技術改造的領域,即便新領域與原業務相關度並不大。


2003年淘寶成立的時候,國際電商巨頭eBay已先行進入中國,並率先積累起一定的用戶數。此時淘寶對當時流行的交易服務費、登錄費、推薦位費等採取全部免費的策略,成功將eBay打敗。


淘寶成長至一定規模後,阿里開始將業務逐漸橫向拓展至與淘寶相近的業務。2008年推出B2C模式的淘寶商城,2014年推出天貓國際,2019年收購考拉。


在橫向擴張的同時,阿里也進行了產業鏈的縱深擴張。阿里雲成立之前,計算資源由IBM、Oracle等硬體廠商提供和維護,阿里雲切入了電商產業的上遊,支付寶、菜鳥網絡,向下切入物流和支付環節。


這個過程中,資金、人才、大數據、底層的技術能力,逐漸演化為通用的組織能力。憑藉著這種組織能力,如今阿里已經成為一個在零售、企業服務、健康、視頻、音樂、本地生活服務等方方面面都有布局的生態體。



美團的「超級平臺」之路,則是從團購起步。從百團大戰中勝出後,美團圍繞本地生活服務吃住行玩這一橫,布局了餐飲外賣、酒店旅遊、收購摩拜,推出美團打車等。


橫向布局的同時,美團也開始進行縱向的產業鏈布局。RMS餐廳管理系統滿足商戶的管理需求,快驢進貨為商戶高效匹配供應鏈,美團小貸為商戶提供貸款,饅頭招聘滿足商戶的招聘需求......


當從這些過程中凝聚出組織能力後,美團組織能力的輸出也逐漸開始,布局無人駕駛、投資理想汽車.......


如果說美團是圍繞本地生活服務打造自己的超級平臺,字節跳動則是先憑藉推薦引擎下的今日頭條,聚集起流量。然後沿著內容載體這一橫,先繼橫向拓展出了抖音、西瓜視頻、火山視頻、悟空問答等其他內容載體。


同樣,今日頭條向內容產業鏈的上下遊也進行了縱向拓展,頭條搜索是其最大的動作。除此之外還有雲圖數據管理平臺、廣告優化工具、頭條動態產品廣告、用戶行為分析產品「數說」等。


2018年4月,今日頭條更名為「字節跳動」,意味著今日頭條不再局限於信息流產業,開始進行更多的邊界探索。


更名之後的一個月,字節跳動先進軍教育領域,先繼推出了對標VIPKID的GoGokid,主打AI互動課堂的aiKID,還先後對外投資了安心家庭、曉陽教育、The Minerva Project等多家教育培訓類企業。


今年年初,字節跳動又組建超1000人的遊戲部門,大舉進軍遊戲產業。


在B端,字節跳動也已布局滿滿:客戶關係管理軟體飛魚CRM、對標釘釘的企業協作產品Lark,近日,字節跳動又推出了企業級智能技術服務平臺火山引擎。


四個步驟之後,網際網路企業突破工業時代企業縱深式的單向生長,成為縱橫捭闔,不斷突破邊界的大型生態體。


網絡效應下的無限遊戲


從有限到無限的轉變,來自於新的驅動力——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即某種產品對一個用戶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凱文·凱利曾經說過,一臺傳真機沒有價值,但是有第二臺時,兩臺機子就可以通訊,三臺就可以形成網絡價值。


網絡效應最早出現於電信行業。


1908年,當時AT&T的總裁西奧多·韋爾發現,一旦AT&T在某個地方擁有更多用戶,該地的其他手機公司就很難與之競爭。換言之,手機的價值在於它與另一臺手機的連接,並且其價值會隨著連接數的提高而提高。


「AT&T的價值絕大部分是基於我們的網絡,而不是手機技術。即使出現了一臺技術上更高級的新手機,但如果它不能連接到另一臺手機,不能用它聯繫上朋友和家人時,人們也不會買。」


網絡效應也有類別和強弱之分。至今,研究者可識別出的網絡效應模型有5大類13種:


直接網絡效應,一款產品使用量的上升導致它對用戶的價值直接上升。電話、公路、火車、水、電、天然氣等社會公共網絡,微信、Facebook、比特幣等社交網絡,都屬於直接網絡效應;直接網絡效應是效果最強、最簡單的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其顯著特點在於它有兩種不同的用戶類型,供應方用戶和需求方用戶。淘寶、亞馬遜,美團就屬於典型的雙邊網絡;


雙邊網絡效應下,網絡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用戶的數量,也在於供應方的豐富度和服務能力。C端的聚集依賴B端的豐富程度,而B端的豐富又依賴C端的數量。


理想狀態下,雙邊相互促進,平臺規模呈螺旋式交替增長。美團當年從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單單把錢花在C端的燒錢補貼上,而是同樣注重優化服務於B端的系統平臺。


數據網絡效應,產品的價值隨著數據的積累而提升。用戶使用產品越多,貢獻的數據就越多,數據越多,產品就越完善,進而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越有可能回來貢獻更多的數據。谷歌、百度等搜尋引擎是數據網絡效應的典型代表;


另外兩種網絡效應是技術性能網絡效應,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產品的技術性能得到改善;社交網絡效應,比如語言、信仰,隨著人的心理和人際互動價值不斷提升,英語、漢語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多而變得更有價值,很多小語種由於說的人少而逐漸消失。


與規模效應下,企業價值依靠長期平均總成本的線性下降獲得線性增長不同,網際網路的價值隨著用戶規模的指數型增長,也呈指數型增長。


1993年,乙太網的發明人、3Com的創始人梅特卡夫,第一次提出了量化網絡效應的公式: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即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V=K×N2;



這一定律也被稱為「梅特卡夫定律」


在」梅特卡夫定律」中,存在一個臨界點。當一個網絡的用戶超過一定的閾值,這個網絡的用戶就會出現指數性的增長,而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這個社交關係鏈所構成的關係網絡就會將用戶牢牢鎖定在這個社交網絡當中。


2014年,梅特卡夫自己用Facebook的數據驗證了這一定律的科學性。2015年,中國學者在騰訊的增長數據上,也驗證了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這也是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先瘋狂燒錢補貼用戶,獲取一定用戶規模後再考慮盈利。亞馬遜20年不盈利,然而「一個不虧損的亞馬遜,不值得投資。」


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只要積累起一定的用戶規模,網際網路可以進入到任何一個領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邊界逐漸迷糊,網際網路成為一場不斷探索邊界、與邊界玩的無限遊戲。除此之外,網際網路「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特性,也擴展了企業的邊界。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多生產或者多賣一件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工業時代,生產資料的物理性使得企業擴大生產就必須增加生產成本,比如每多生產一輛汽車,就要增加相應的原料、廠房、設備等固定成本。


而網際網路產品,當一款產品研發出來之後,100個用戶使用和1萬個用戶使用的成本幾乎相同。


另外,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網際網路最大的功能就是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促進信息的交流和流通。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組織流程上,通過信息化的辦公軟體降低了交易費用,也使得企業的邊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擴展。


別了,規模化


無論是規模經濟驅動的工業時代,還是網絡效應驅動的網際網路時代,都是依靠規模(網際網路是用戶側的規模)建立起競爭優勢。


在未來,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大數據、AI、生物科技新技術浪潮,將催生與之前相反的商業邏輯——「去規模化」


技術正使規模生產貶值,基於精準用戶洞察,能夠為用戶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智能化產品與服務,滿足每一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如同「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一般,舊式規模經濟,將逐漸被個性化的智能經濟瓦解。


《去規模化:小經濟的大機會》的作者赫曼特·塔內佳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2014年,他投資了一家醫療公司利沃戈。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監測分析自己的血糖才能維持正常生活。以往,患者需要持續購買價格不菲的試紙,並每天數次戳破指尖將血液滴到試紙上來檢測。一旦血糖值激增或猛降,患者便有可能昏倒或者發病。


利沃戈通過向患者發放小型行動裝置,患者通過該設備測試血糖,並通過雲服務將數據傳回利沃戈的軟體上,如果數值處於不正常範圍,軟體會向患者發送消息,提醒患者該做什麼。倘若系統判定患者存在嚴重問題,會在幾分鐘之內安排健康專家打電話。


從大眾醫療向精準醫療的轉變,不僅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也為美國節省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費用。


事實上,這種精準、個性化的商業模式,正在各行各業發生著。


在教育領域,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然而卻從未實現。如今,大數據、AI正使得教育從標準化、規模化的填鴨式教學,向個性化教學演變。


2006年,身為對衝基金分析師的薩爾曼·可汗為了遠程輔導弟弟妹妹完成學校作業,錄製了視頻並發布在YouTube上。這樣的方式使得他的弟妹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安排學習,在沒理解的時候反覆觀看,不需要觀看的時候跳過。


到2010年,這些視頻意外地獲得了100萬的觀看。基於此,薩爾曼·可汗成立了可汗學院。


隨著AI技術的成熟,可汗學院利用AI檢測學生是否理解課程內容,然後根據每位學生的理解情況,調整課程節奏。


當AI對學生的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AI能夠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速度,喜歡的課程和不喜歡的課程,並據此為學生設置專屬課程。


在中國,好未來、新東方等傳統的教育培訓巨頭,以及松鼠AI、VIPKID、作業盒子等AI創業公司,也在不斷探索基於AI的個性化教學方式。


經濟範式的轉換,也離不開商業模式的轉變。近年來,C2B模式正被網際網路巨頭和新技術創業公司逐漸深入應用


傳統的規模經濟是企業組織規模生產,標準化的產品經過流通最終到達用戶手中,C2M則是先了解用戶需求,再反向組織生產。拼多多正是利用拼團模式,在短時間內促成大規模訂單,再用「訂單」反向賦能上遊工廠。


在《智能商業》中,曾鳴認為C2B模式將是未來的核心商業模式,「誰能把握這一趨勢,誰就能成為未來的商界領袖。」


然而,個性化經濟的實現也需要規模化的平臺。但它們已被網際網路巨頭搭建好。


據用友和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上雲指數(2018)》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43.9%的企業使用了雲服務,較2017年增長了8.9%。據工信部印發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2019年,我國雲計算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4300億元。


除此之外,提供AI能力的AI開放平臺也已搭建好:


百度的AI開放平臺,為開發者提供的AI能力涵蓋語音技術、圖像技術、人臉與人體識別、AR與VR、自然語言處理等多種AI技術;   


AI創業公司曠視科技的Face++人工智慧開放平臺,為開發者提供免費的人臉識別服務;


網際網路巨頭谷歌、阿里,創業公司依圖科技、雲知聲等,都向開發者免費開放其平臺。


無需重複造輪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型企業,可以搭乘之前企業建造的規模成果的「便車」,駛向未來的「去規模化」時代。


結語


從有界到無界,從有限到無限,從規模至上到去規模化,世界正在悄然改變。


《去規模化:小經濟的大機會》一書中,作者認為,如果說從2007年到2017年,去規模化的能量才剛剛顯現,那麼從2017年到2027年,它的能量將10倍增長,因為我們正在創造的技術會產生複合效應。


網際網路企業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變。我們所經歷中的大變革時代,恰如序曲。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的秘密無限戰
    針對用戶有限時長的搶奪戰已烽煙四起,這也許將是一場無限戰役。心照不宣的隱秘快速變化的背面,是用戶群體的大範圍「移民」。在獵豹上市一年多後,他曾在採訪中表示:「網際網路公司的實質便是為增加用戶運用它家產品的時長而盡力。」這是「用戶時長」概念第一次被大佬說出,或許這之後,會有些人開端關注,也有些人表示不屑,究竟2015年移動網際網路增速依然顯著。而隨著一個個不同的App出現,「用戶時長」的含義也變得愈發清晰。
  • 方立貴縱論農資突圍:邁向「無限的遊戲」
    今年初,中鹽紅四方肥業董事長方立貴公開宣布,打造一個「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農資農產品農化服務產業網際網路平臺,「這將是一場不亞於當年企業改制搬遷和二次創業的壯舉」。決心可見一斑。而背後的邏輯是,方立貴認為,傳統農資乃至農產品貿易是一個個有限的商業遊戲,必然有邊界和天花板,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則能打通從土地到餐桌,吸引產業鏈上各方「玩家」參與,成為一個無限循環的商業遊戲。
  • 爭奪時長:網際網路的秘密無限戰
    心照不宣的秘密  快速變化的背後,是用戶群體的大範圍「移民」。在獵豹上市一年多後,他曾在採訪中表示:「網際網路公司的本質就是為增長用戶使用它家產品的時長而努力。」  這是「用戶時長」概念第一次被大佬說出,或許這之後,會有些人開始關注,也有些人表示不屑,畢竟2015年移動網際網路增速依然顯著。  而隨著一個個不同的App出現,「用戶時長」的意義也變得愈發清晰。
  • 無限流生存爽文,強推《末日輪迴》,一場關於生存與金錢的遊戲
    這期小鹿給大家安利5部無限流求生爽文,超刺激超爽!跟著主角一起來一場關於生存與金錢的遊戲吧!1、《末日輪迴[快穿]》 從0短評:女主冷靜睿智,善良有底線但不聖母,男主在第二小節出現,男強女強,感情線比較靠後,很溫馨很暖。
  • 網際網路+時代無限之城
    一言以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大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現在的創新模式從「科研人員做出什麼大家就得接受什麼的創新模式」(即創新1.0)向「每個人都可以說出想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實現的模式」(創新2.0)跨越,於是獨善其身的「網際網路」開始進化為心繫天下的「網際網路+」。
  • 爭奪時長:網際網路的秘密無限戰 | 獵雲網
    針對用戶有限時長的爭奪戰已烽煙四起,這也許將是一場無限戰爭。心照不宣的秘密快速變化的背後,是用戶群體的大範圍「移民」。2012年,中國的移動端網民數量第一次超越了PC端網民,與此同時,手機屏幕裡除了百度、淘寶和QQ三個App之外,新浪微博、微信、今日頭條和美團等App也相繼出現在手機屏幕中。
  • 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
    快節奏的生活,遊戲成了年輕人放鬆的方式之一。遊戲的闖關特點和輸贏進階模式在生活、工作中也有說道之處。有限遊戲,是指有明確的輸贏,決出勝負的時候,遊戲結束。無限遊戲,就是沒有明確的輸贏,參與者是以延續遊戲,不斷推遲遊戲結束為目的,進行遊戲。有些事情是有限遊戲,像高考、從業資格考試、專業類職稱考試,有明確的分數,有明確的結束。
  •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什麼是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呢?世界上有兩種遊戲:一種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為無限遊戲。有限遊戲,其目的在於贏得勝利,以取勝為目的;無限遊戲,卻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以延續遊戲為目的。有限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遊戲玩的就是邊界。
  • 3Q大戰10年:叢林法則、黑暗森林與無限遊戲
    2010年,網際網路的環境開始變了,錯綜複雜的因素交融媾和,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風暴。王興對中國網際網路理論的貢獻至少有一條,他把「叢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總結成了「無限遊戲」。「叢林」也好,「黑暗森林」也罷,有環境因素,「無限遊戲」不再強調環境,不再強調對手,只關注自我。
  • 領克:專注高端化和全球化,玩一場「無限遊戲」
    領克:專注高端化和全球化,玩一場「無限遊戲」 領克:專注高端化和全球化,成為百萬級年銷量的品牌! 受疫情影響,汽車行業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線上營銷風暴,直播賣車一時間似乎成為主流,領克也沒有例外。 「所有線下營銷活動均無法開展,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在線上嘗試和尋找多種可能。」對於疫情期間興起的線上直播賣車,林傑有自己的理解。
  • JOYCUP小幸胡:打造網際網路茶飲無限場景
    場景化突破:打造網際網路的無限場景  場景營銷就是為了你的產品找到具體的消費環境(時間、地點、心情、狀態),從而提高購買轉化。場景營銷是讓品牌這個玄而又玄的東西能夠迅速接地氣、帶流量、出效果的關鍵。  品牌如果是一把手槍,場景就是扣動品牌子彈的扳機。  星巴克創始人認為,家庭是第一空間,辦公室是第二空間,人們需要第三空間來進行社交。
  • 沈東軍|用無限遊戲消解時代焦慮
    卡斯在這本書中,是要給人們傳遞的一個觀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遊戲觀"的轉換,即從有限的遊戲轉向無限的遊戲。用作者的思想來說,夫妻間的關係是一場無限遊戲,而那位丈夫的行為是把無限遊戲當做有限遊戲在玩,他的抱怨是想證明他指的路是對的,她太太走的路是錯的。丈夫要證明他贏了,他太太輸了。
  • 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虎嗅網
    而對鄉鎮青年、廠哥廠妹、進城務工人員來說,網絡只是洗腦神曲、擦邊球直播、劣質遊戲、境外非法賭博網站與現金貸。「奶頭樂」並非全民問題,它只是網絡帶來的信息格差問題的子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此前從來沒有人意識到網際網路有可能增加信息格差而不是減少。
  • 網際網路巨頭2019年關鍵詞大賞-虎嗅網
    2019年的網際網路,充滿著突破與防守、新高與冰點、上市與倒閉、幸運與悲慘。我們選取了九家公司,分別坐落在「老巨頭」、「舊儲君」、「新勢力」的九宮格裡,我們通過梳理這些公司過去一年的行為,來探尋網際網路的趨勢、公司的未來。
  • 產業網際網路的生化反應-虎嗅網
    在12月19日舉行的第三期「泰合書院」閉門分享中,負責泰合在大數據、交易平臺等領域交易的泰合資本董事付超平,以「數據驅動的產業網際網路」為題,和在場10餘位行業觀察家們分享了泰合在產業網際網路、B2B交易平臺、新型供應鏈等領域的深度洞察。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有意思的是,當我觀察王安石和蘇軾二人在變法中的行為,我倒是想起了美國紐約大學宗教歷史教授詹姆斯·卡斯的一本著作《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王安石,他是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他是無限遊戲的大贏家。01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的含義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提出兩個概念: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可以分為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這兩種。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 萊紳通靈沈東軍:「錯配」時代,無限遊戲思維是最佳選擇
    在這個案例中,夫妻間的關係是一場無限遊戲,而那位丈夫的行為是把無限遊戲當做有限遊戲在玩,他的抱怨是想證明他指的路是對的,她太太走的路是錯的。丈夫要證明他贏了,他太太輸了。遊戲觀的不同,帶來商業與人生的迥異「正如那對為走錯路而吵架的夫妻,夫妻關係本質是一場無限遊戲,他們的愛情沒有明確的開始時間,也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如果夫妻雙方有無限遊戲思維,他們要做的事就是讓愛情更長久,而不是處處比拼誰贏誰輸。當我們比拼輸贏時,我們就落入了有限思維圈套。」沈東軍說。
  • 無限流小說,男主無CP《反套路逃生遊戲》《反套路無限遊戲》爽文
    第一次si亡時,葉緒以為自己要被抹sha了,結果睜眼後發現自己馬上要進行下一場逃生遊戲。第二次si亡時,葉緒以為沒有復活機會了,結果發現自己成了鬼怪NPC,要恐嚇和追擊玩家。第三次si亡時,葉緒……他已經麻木了……。
  • 東南亞移動網際網路數位化實錄-虎嗅網
    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極大促進了信息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虛擬互動顯著增加,成功降低了人與人之間遙遠距離的感知,新興的信息處理技術層出不窮,開創了數字生活的新紀元。為不同地區的國家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和投資機會。
  • 無限遊戲讓我們飛翔,有限遊戲只會困住我們
    我們應該關注無限世界,這會讓我們站在更高處看世界,無限世界會讓我們跳出那個長久被困的蛙井。當你開始無限世界,你的眼睛會更加清澈,你的大腦和心靈會更加美麗,無限遊戲一定會讓你在人生兜兜轉轉的小世界裡峰迴路轉,有突然進入多維空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