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農產品上市的旺季,位於麗水景寧英川鎮英川村的三藝家庭農場熱鬧非凡,前來現場體驗抓鱉、抓魚的遊客絡繹不絕。
農場負責人王衛棟笑著算了筆帳:「除稻穀收入外,還有稻鱉、田螺、田鯉魚的收入,畝產增收達7500元左右,整個基地今年可增收近30萬元。」
三藝家庭農場的生態循環共生養殖是英川鎮打造美食產業的一個縮影。上世紀90年代,鎮裡因香菇及水電產業發達,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曾被喻為「景寧小香港」。然而,進入本世紀後,隨著原有支柱產業相繼萎縮,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不僅鎮域經濟增長乏力,而且城鄉面貌日漸破敗,成了全縣最「髒亂差」的鄉鎮之一。
小鎮未來,何去何從?經多番調研論證,英川鎮決定將「培育英川美食特色小鎮」作為大趕考的標杆。「英川美食歷史悠久,食材也都產自綠色天然的高山環境,品質出眾。家家戶戶還都掌握一手烹飪絕活,能做出一桌地道的鄉土佳餚。」英川鎮黨委書記盧建民說。
而品牌效應不高、基礎設施落後、養殖技術不強等一直是阻礙英川美食產業發展的癥結所在。對此,鎮政府成立「美食辦」,先後劃撥多筆資金用於美食產業基礎設施完善,並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合作進行技術攻關,通過拍攝營銷宣傳片、網絡直播、開發新產品等方式,積極謀劃食旅融合的產業方向,加大生態價值轉化的力度,全方位推動美食產業「再出發」。
經過近四年時間的打造,美食產業對鎮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基地+留守農戶」的經營模式逐漸成型。僅今年,全鎮培育提升田螺基地5個1000畝、田鯉魚基地3個800畝,新建板慄嫁接示範基地1個400畝。英川粉皮、魚稻米、高山甲魚、高山田螺等特色農副產品遠銷上海、杭州、溫州等地,累計銷售額超300萬元。
「今年我們的美食產業額有望增長20%左右,大家對未來都信心滿滿。」鎮美食辦主任吳雲兵說,得益於全新的發展思路和銷售模式,英川美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其中的獨特價值,也讓這個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山區鎮,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眼下,美食經濟激活了鄉村振興基因。英川鎮藉助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結合美麗城鎮、歷史文化古村落、公路改建提升、水域綜合治理等項目推進,打造「主線+支線」的公園沿線最美鄉愁風景線,完善入口景觀公園、文化長廊等特色景觀節點,偏遠鄉鎮復興的腳步明顯加快。
「十四五」即將到來,英川鎮也打起了高質量發展的「新算盤」。「下一步,我們將以『國家公園東大門,美食小鎮新英川』的新坐標,繼續謀劃食旅融合項目,為英川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好更寬的渠道。」盧建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