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說因為45年的上黨一戰山西國軍部隊表現羸弱,讓人看低一眼的話,千萬不要就此下定論,認為解放山西十分容易。事實上,山西省恰恰是內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個省。1947年-1949年,山西境內連續爆發了多場大戰,其中的3場更是觸目驚心。晉軍雖然不擅於攻堅,但是對於守城卻極有研究,防禦力為國軍之冠。我們接下來具體了解一下,就知道為什麼當年的山西省如此難打。
凡是難以解放的地區,在當地必然盤踞著勢力持續多年的強大軍閥。比如山西、甘肅、青海、廣西,都是國軍地方大軍閥比較集中的地方。山西的軍閥史不僅漫長,還只有一家,持續30多年。一方面養成了戰鬥力較強的地方軍隊,另一方面多年的統治也使得當地百姓有一部分得到實惠,比較支持主政者,這在戰爭後勤上有所幫助。山西的閻錫山是民國大軍閥的典型,早在20年代末期便已經是全國最強的三家軍閥之一。而內戰時期的山西部隊防守能力極強,尤其是在運城、臨汾和太原,與解放軍部隊爆發了3次慘烈至極的攻防戰,我軍付出巨大代價才解放了山西。
運城之戰是這三場惡戰的開端。解放軍進攻山西,順序是由南向北。運城在山西南部地區,也是我軍面臨的第一道難關。47年我軍華北部隊的攻堅武器匱乏,要打下這座僅有1萬多守軍的城池,絕非易事。但是實際進度也遠遠慢於我軍的預期。一個小小的運城,竟然打了3次,最後用爆破的手段才打下來。前後打了7個多月(不連續,第一次攻堅是在47年5月,第二次在10月,第三次在12月)的時間。由於守軍防守經驗足意志頑強,以及西北國軍兩次迅速增援的因素,我軍前兩次攻城不光沒能奏效,合計還損失了上萬兵力。一座小城打3次,這在小城市攻堅戰中,是非常罕見的。
臨汾之戰,則比運城的爭奪更加慘烈。臨汾也在晉南,運城丟了,臨汾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這座孤城內有25000多名山西守軍,數量是運城的兩倍,我軍也是派出了5萬多人的攻城部隊。臨汾城比運城更加堅固,5萬大軍進攻70餘天,收效不大,損兵卻超過1.5萬人。最後還是我軍最擅長的挖塹壕,土工爆破法起了巨大的作用。掀開臨汾城牆用了9.5噸炸藥,創造了爆破作戰的一項紀錄。2.5萬守軍中,除了2000人逃脫外全部被殲。我軍的8縱23旅也因戰功獲得「臨汾旅」錦旗,在不久前的70周年閱兵中有過展示。
山西境內最著名,也是最慘烈的一戰,毫無疑問是省會太原的爭奪戰。這場戰役創造了解放軍投入兵力30萬以上(後期),攻堅時間超過6個月,以及傷亡代價4.4萬人和殲敵過10萬的眾多紀錄,慘況可以想像。由於太原已經是晉軍最後的老巢,雲集了10餘萬精銳把守,甚至還有滯留在山西多年的日軍指揮炮兵,所以戰況異常膠著,每一段城牆的爭奪都付出巨大犧牲。憑藉華北解放軍的土工作戰已經不能瓦解對方防線,最後出動了我軍王牌東野炮兵部隊才解決問題,也為山西的大戰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