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每當在電視上看到恐龍,小孩子們大概都會問一句,它們為什麼滅絕了?我們給出的答案或許是時間太久了它們不適合生活在這裡了,又或者說恐龍是神秘消失了,因為關於恐龍為何滅絕至今也仍未有準確的定論,畢竟和恐龍同時代如今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並不是沒有,大鯢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傑出代表向你遊來
大鯢之大無奇不有
大鯢是隱腮鯢科、大鯢屬有尾兩棲動物,它的身材體大而扁平,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於頭寬,前肢四指,後肢五趾,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皺。
雄鯢肛部隆起,為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洩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
大鯢一般身體全長59釐米~85之間,其中頭體長位31~59釐米,但這也只是有關大鯢身材的平均數值,最大個體全長甚至可達200釐米以上。
捷克布拉格動物園中就有一尾名為「卡洛」的中國大鯢,這位「娃娃」身長1.58米,據信是地球上在世最長的娃娃魚。
卡洛,目前最修長大鯢
「卡洛」(Karlo)是2014年由德國位在斯圖加特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送給布拉格動物園的。
據估計「卡洛」年齡為37至38歲,重約35公斤,園方前天為牠量身,確定身長是1.58公尺。
大鯢為什麼比恐龍長命?
大鯢是由3億6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的古老的兩棲類動物。這也就是說大鯢的祖先比生活在2.3億年前中生代的恐龍還要早上一億多年,真的堪稱是動物鼻祖了。目前世上最早的中國大鯢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
成年大鯢一般常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內的巖洞、石穴之中,以灘口上下的洞穴內較為常見,食性很廣,主要以蟹、蛙、魚、蝦以及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別看名字溫和,大鯢可是一種兇猛的肉食類動物哦。
大鯢主要分布於中國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看得出大鯢可生存的範圍還是很廣的,從南到北幾乎都能適應,也難怪能跨越3億年而來了。
並且大鯢還有一個本領想來也是它們能活久見的原因。有一句話叫給點陽光就燦爛,而大鯢是給點吃的就好幾年,往往一次飽餐之後可以兩三年不吃東西,照樣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除了吃飯這件事特能忍比駱駝藏水還厲害,大鯢能生存至今還是因為身體內的一項優勢,那就是它們原始的身體結構。
原始並不完全代表落後哦
自然界的生物為了生存大都會根據環境去改變自己的一些「性格」,於是使原始的身體結構發生「特化」。比如生物課學過的,英國工業革命以後,由於建築都覆蓋了一層灰濛濛的顏色,於是灰色的蛾子比其他顏色的蛾子更能在鳥的面前偽裝自己,於是經過優勝劣汰,灰色蛾子最終成為了大多數。這就是特化,根據環境而進化。
特化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獵豹為高速奔跑特化脊椎和體型,犛牛為高寒環境特化出一身毛皮等。經過特化的動物比身體結構原始的動物更適應當前環境,於是成為「優勢物種",優勢物種不是說食物鏈的頂級掠食者,而是說這種動物特別適應環境,在當前環境活得最滋潤,比如澳大利亞泛濫成災的野兔就是優勢物種。
但是特化也並不是一本萬利的,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就是它們因為改變會過於依賴當前的生態環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便會產生不適。
比如某些蜂鳥的嘴已經完全進化成適合吸食固定的植物花朵的蜜,一旦這種植物滅絕,這種蜂鳥就跟著滅絕。
而和大鯢同時代的恐龍也是最好的例子,南方巨獸龍的鋸齒放血型牙齒,就是專門針對大型蜥腳類恐龍的,比如阿根廷龍。一旦阿根廷龍滅絕,巨獸龍也不能獨存。
恐龍崛起於晚三疊紀,那時全球性的乾旱打垮了居於統治地位的合弓綱,原本身體結構原始的恐龍開始爆發性進化,短短的幾千萬年裡就高度特化,無論是植食恐龍還是肉食恐龍都非常的高效,於是統治了整個中生代。
而娃娃魚的身體結構非常原始,適應能力較差,於是被優勢物種打壓,所以娃娃魚從中生代到新生代數量分布都很稀少。
白堊紀晚期,甚至不需要彗星撞擊,被子植物的出現,就給了那些完全適應了吃蕨類和裸子植物的植食恐龍沉重的一擊,而習慣了吃植食恐龍的肉食恐龍也跟隨受打擊,再加上彗星來那麼一下,K-T大滅絕就發生了。
但是娃娃魚身體結構原始,什麼樣的環境它都能勉強適應,所以才能熬過一次又一次的大滅絕事件生存至今,原始=萬金油。
不要讓活化石只能成化石
除了官方學名,大鯢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這娃娃魚的別名了。這自然是因為大鯢的叫聲猶如娃娃般細膩,因此除了娃娃魚它還有人魚、孩兒魚、腳魚、啼魚、臘狗等名稱。
誰還不是個娃娃呢
娃娃魚的叫聲特殊身份也特殊,作為有著「活化石」之稱的遠古老前輩,娃娃魚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 ver 3.1--極危(CR)、《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Ⅱ級、《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雖然大鯢分布廣,但它們的棲息地被山澗、湖泊、河流分開,因此造成了中國大鯢的基因在每個區都不一樣,這就造成了互相之間的繁殖變得非常困難。大鯢對水的環境非常依賴,遷徙能力也是動物之中最差者之一,自身的生物學因素,諸如自然繁殖困難,幼苗成活率低等。
再加上大鯢生存的自然棲息環境被破壞,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設施等,因其棲息地被佔用,以及利慾薰心人為過度捕撈和偷獵等外部人為因素,造成大鯢大鯢數量銳減,許多地方資源枯竭瀕臨絕滅,甚至在局部地區滅絕。
保護大鯢賴以生存的環境,轉變觀念從源頭上消除不法分子偷獵的動機,沒有買賣就能沒有殺害,保護大鯢刻不容緩,不要等「活化石」只能成化石再追悔莫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