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斑鱉、大鯢,那些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2020-12-22 新京報

原文作者丨趙序茅

摘編丨何安安

過度獵捕利用是穿山甲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葫蘆娃》,記得裡面有這樣一個鏡頭:穿山甲為了營救葫蘆兄弟,慘死於蛇精之手。那個時候我們對穿山甲的壯舉充滿了無盡的崇拜,同時更加憎恨那隻無恥的蛇精。遺憾的是,現實中的場景比動畫中還要悲劇!我在野外從來沒有見過一隻活的穿山甲,在藥店卻可以經常見到它們的屍體。

穿山甲是一個古老類群,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4000萬年。目前全球共有8種穿山甲,其足跡遍布東南亞、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穿山甲善於打洞,前肢挖土,後肢推泥,遇到吵擾,它就會迅速遁土而去,故稱「穿山甲」。我國出產的主要是中國穿山甲,分布於南方各省的熱帶性地區。此外,穿山甲的分布地向南延至印支半島、緬甸、尼泊爾等地。穿山甲棲居於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叢等各種環境,但極少在石山禿嶺地帶出現。其洞穴多築在山體的一面,居住地隨季節和食物而變化。

本文出處:《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趙序茅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穿山甲平常無固定住所,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棲息一兩晚,如果覓得地下的大蟻巢,停留時間就會長一些,吃完巢蟻才走。穿山甲白天多蜷縮於洞內酣睡,無洞不能度日;入夜外出覓食,一個夜晚常於數個山體中活動,達5~6千米之遙。中國人早在2000年前就對穿山甲有了認知,屈原在《天問》中寫道:「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這裡的鯪魚,也被稱作鯪鯉,其實就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身上布滿鱗片,如鯉魚一般,因此稱之為「鯪魚」。現實中,穿山甲是唯一身披鱗片的哺乳動物。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為白蟻,每當洞內巢蟻被吃光時,穿山甲便將拉在洞內的糞便用泥覆蓋,以招引白蟻,日後再來挖食。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遊速超過蛇類,即使馱著幼獸泅水,亦不為急流所阻。它也能攀爬斜樹,往往循蟻跡上樹,以尾繞附樹枝,飽食之後有時就在樹枝上睡覺。但穿山甲不會從樹上往下爬,只會甩身掉地,隨即蜷作一團。穿山甲遇敵或受驚時蜷作一團,頭被嚴實地裹在腹前方,並常伸出一前肢作禦敵狀;若在密叢等隱蔽處遇人,則往往迅速逃走。

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劇照。

之前的研究認為:穿山甲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森林害蟲白蟻的防治上。過去,人們認為白蟻危害多種林木、水利堤壩和房屋建築,而穿山甲主食白蟻,自然可以保護森林。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自然界不存在害蟲和益獸之分,所有的害與益都是人類根據自身的利益而評判的,符合人類利益的為益獸,不符合人類利益的則為害蟲。但放到整個自然界中來看,人類的評判是不成立的。就拿白蟻來說,它們對人類而言是害蟲,可是對於自然界它們不可或缺。

在森林中,白蟻最大的作用是分解死亡的樹木,加速物質和能量循環。除了分解死去的樹木,白蟻也會攻擊活著的樹木,人類可能據此認定白蟻是害蟲。其實,白蟻所攻擊的樹木多是老弱病殘。健康的樹木會分解足夠的防禦性化合物,令白蟻望而生畏。在以色列的沙漠地帶,每公頃內的白蟻可以把237千克的碳和4.3千克的氮從死亡的植物裡轉移出來。白蟻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清潔工。但是,如果白蟻過度繁衍,一樣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據全國白蟻防治中心2017年工作報告稱,白蟻會危害房屋建築、文物古蹟、水利工程、園林植被、農林作物、通信電力、市政設施等多個領域。

大自然的精妙就在於通過複雜的食物網維持動態平衡,不至於使某一個家族過於龐大。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下,白蟻難以成災,因為存在諸多以白蟻為食物的動物——比如穿山甲,控制和制約它們。然而,正是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才使得白蟻成災。

自古以來,人們熟知穿山甲的藥用價值,早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鱗可治惡瘡、瘋瘧、通經、利乳。」現代醫學認為其鱗片有通經絡、下乳汁、潰痛瘡、消腫止痛之功。因此穿山甲是名貴的中藥材原料,是我國14種重要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之一。在動畫片裡,穿山甲舍己求人,足夠偉大;現實中,穿山甲,防治蟲害,治病救人,功德無量!

雖然穿山甲如此重要,可惜它們的遭遇卻極為慘澹。動畫片中的葫蘆兄弟知道感恩,而我們人類比蛇精還兇狠、貪婪。過去,我國南方許多地方市場常有穿山甲售賣,特別是在夏、秋季節。但近10年來穿山甲年年減少,國家收購部門基本上收購不到。據廣東省有關部門反映,早年僅韶關一個地區每年就可收購穿山甲百擔以上,現在全省總計也只有幾擔,多數地區已片甲難收了。由此可見穿山甲資源遭受了嚴重破壞。

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劇照。

據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的劉振河和徐龍輝調查,捕捉穿山甲的獵人用訓練過的獵犬助獵,或者使用循跡追蹤、尋洞再挖捕等辦法,每年捕獲大量穿山甲,特別是在夏、秋這兩個穿山甲的主要繁殖季節,獵捕更易得手。另一方面,山林大量開發,穿山甲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又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所以目前多數地區的穿山甲資源面臨絕境!過度獵捕利用、生境破壞、外來物種入侵以及自身繁殖力低下,是穿山甲面臨瀕危的主要原因。

過度獵捕利用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了穿山甲維持自身種群結構穩定性的能力,導致穿山甲種群逐漸衰退。此外,穿山甲主要棲息在亞高山及丘陵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灌草叢內,對生境選擇極為嚴格。它是狹食性的動物,只食蟻類,因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特別差,一旦棲息地遭受破壞,其種群數量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

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特別是廣東)以及廣西、雲南,每年至少有上千隻穿山甲被查扣後放生到當地的保護區,涉及的種類主要是中國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佔1/3。印度穿山甲和當地保護區內的中國穿山甲生態位相似(主要表現在食性、活動習性、生境選擇上的相似),是一對競爭物種。一旦印度穿山甲適應當地環境並壯大,就會產生較大的競爭排斥力,對處於瀕危狀態、生存競爭力較弱的中國穿山甲來說又多了一種致危因素,從而進一步加重了中國穿山甲資源的瀕危。

紀錄片《尋找最後的穿山甲》劇照。

還有穿山甲自身的一些因素。它們繁殖力低下,一般一胎一崽,每年一胎,因而種群數量增長緩慢。穿山甲是狹食性動物,進化程度低,對新的環境適應能力差,這也是難於人工馴養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被大量捕殺,其種群數量下降後就很難恢復。如果種群密度很低,就可能在某一地區絕跡。加上穿山甲禦敵能力弱,逃跑速度又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洞中度過的,獵人捕捉它就猶如甕中捉鱉,只需挖洞或煙燻即可,因此,它很難逃脫獵人或獵物的追捕。

用不了多久,整個斑鱉家族都會從地球上消失

和穿山甲命運相同的還有斑鱉——《西遊記》中那位曾經馱著唐三藏師徒過河的老鱉就是斑鱉。如今,它們也瀕臨滅絕。我第一次見到斑鱉是在蘇州動物園,在水池中有一隻雌性的斑鱉,當時沒有看到雄性斑鱉,不曾想這竟然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它。2019年4月14日那天,中國僅存的一隻雌性斑鱉去世了,現在世界上僅存三隻斑鱉。剩下的斑鱉現在也是風燭殘年,時日無多,用不了多久,整個斑鱉家族都會從地球上消失。

斑鱉也稱斯氏鱉或黃斑巨鱉,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背甲可長達1.5米,體重可達115千克。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斑鱉就在地球上存在了,曾幾何時,斑鱉的家族非常龐大,廣泛分布在中國的長江流域(錢塘江、太湖)和紅河流域。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中,處處可以看到斑鱉家族的身影。

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出土的青銅銘文中記載:「丙申,王於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無)廢矢。王令(命)寢(馗)兄(貺)於作冊般,曰:『奏於庸,作女(汝)寶。』」說的是:商王在洹河射殺了一隻斑鱉,隨後下令以斑鱉為原型鑄造了青銅黿。那個時期,斑鱉的名字還不叫斑鱉,叫黿。雖然現在龜類家族中也有一位成員叫「黿」,但此黿非彼黿。商朝青銅黿的外形,有兩處最明顯的特徵——碩大的頭部和突出的鼻吻,顯然是斑鱉。如今叫作黿的動物,頭部略小,鼻吻部不突出,和斑鱉不是一個種。

商朝之後,西周時期,周穆王在行軍途中,遇到九江阻隔,無法渡江。情急之下,周穆王下令捕抓斑鱉和揚子鱷,用來填河造橋。這就是後世成語「黿鼉為梁」的來源。這個典故足以證明早在西周時期,斑鱉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否則不足以填河造橋。在後世的演繹中,斑鱉還有一個名字叫癩頭黿,尤其在江浙一帶流傳。人類在風景園林中,經常看到一隻大烏龜馱著一塊石碑,那就是以斑鱉為原型的。在神話故事中,斑鱉被喚作贔屓(bìxì),又名霸下,相傳是龍的兒子。它天生神力,可以背負三山五嶽,後來被大禹招安,成就一段治水神話。

斑鱉家族的輝煌還在繼續,四大名著中有兩部都提到斑鱉。《西遊記》中,在通天河馱著唐僧師徒渡江的正是斑鱉。只是後來唐三藏不守信用,答應斑鱉的事沒有做到,斑鱉一怒之下將其掀翻在水中。另外,《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賈寶玉說:「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這裡的癩頭黿正是斑鱉的別稱。

隨著人類不斷擴張,人心不古,斑鱉的家族逐漸沒落。尤其是進入20世紀之後,斑鱉的家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20世紀60年代,隨著汙染加劇、環境惡化以及人類過度捕撈,斑鱉在長江的家族遭遇滅頂之災,不久之後全軍覆沒。斑鱉家族的另外一支生活在紅河流域,也沒有好到哪裡去。19世紀五六十年代,雲南的斑鱉還比較豐富,19世紀70年代也尚有一定數量。可是,20世紀50~70年代,紅河流域的斑鱉遭到人類大規模捕撈,流落到國內各個動物園。

2020年10月23日,越南動物保護工作者在東莫湖(Dong Mo Lake)捕獲了一隻斑鱉,經科普作家花蝕多方詢問,得知這隻斑鱉在檢查之後就被送回了湖中。

由於長期被過度捕撈,2006年之後斑鱉在紅河流域徹底銷聲匿跡。直到20世紀90年代,斑鱉才受到人類的重視。那個時期,斑鱉只有蘇州的三隻和上海的一隻。不久之後,蘇州的兩隻斑鱉和上海的一隻斑鱉相繼去世。蘇州只剩下一隻斑鱉孤苦伶仃。

不過,人類發現長沙動物園還有一隻雌性斑鱉,於是他們在2008年保媒拉縴,給蘇州斑鱉娶了長沙的老婆。從2008年開始,斑鱉夫妻相濡以沫。一直以來,斑鱉需要一個寶寶,為整個家族延續香火。可是,斑鱉夫妻由於身體原因,一直沒能懷孕。此時的人類比斑鱉還著急,他們前後5次幫助斑鱉夫妻進行人工授精,可是最終都沒有成功。就在第5次人工授精之後,雌斑鱉與世長辭,獨留雄斑鱉一個孤苦伶仃。過不了多久,雄斑鱉也會離開這個世界。

放生人工養殖的大鯢可能導致野外大鯢走向滅絕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最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可以分成至少5個種,而且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形勢更加嚴峻的是,目前的保護措施可能會導致這些不同的物種相互雜交,進而融合為一個物種,導致其他野外種走向滅絕。

大鯢俗稱娃娃魚、人魚、孩兒魚,屬於由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產於我國內陸河溪水域,是中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大鯢體長可達2米,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類。大鯢曾經在中國南方非常常見,原記載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四川(包括重慶)、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份(河北、江蘇存在疑問);另外,雲南也報導稱有大鯢分布。

自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過度收購、非法捕殺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大鯢種群數量下降極為嚴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鯢產量在20世紀50~70年代下降超過80%,分布區也極度萎縮,形成了12塊島嶼狀區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鯢一直被作為一種水產資源來收購。不過現在,絕大多數的大鯢被商業養殖,用於滿足顧客餐桌上的消費。

紀錄片《中國珍稀物種》海報。

為了恢復野外種群的數量,中國政府鼓勵人們將這些人工養殖的大鯢放歸野外。但是在將人工飼養的大鯢放歸野外之前,需要弄清楚它和野外種群的遺傳分化。否則,貿然放歸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導致野外種群滅絕。大鯢作為古老的有尾兩棲類,遷徙能力較差,對水環境的依賴性很大,而且不同水系的大鯢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非常困難,因此部分地方種群的大鯢適應自己的生境,可能形成獨特的種群遺傳特徵。自1871年布蘭查德(Blanchard)描述中國西部的大鯢以來,許多學者對其分類地位進行了研究。

為了分清人工養殖的大鯢和野外大鯢的遺傳分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團隊採集了70個野外大鯢個體和1034個人工飼養的個體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數據——線粒體和微衛星,利用簡化基因組進行分析。研究小組發現這些野外大鯢在500萬~1000萬年前的漫長時間裡,已經慢慢分化出了5個明顯獨立的遺傳聚類(5個獨立種)。相比之下,這些人工養殖的大鯢出現了廣泛的基因混合。這就意味著,一旦人工養殖的大鯢和野外種群進行交配,會增加基因汙染(基因混淆)的風險,可能導致野外大鯢走向滅絕。

如果野生種群滅絕,世界會失去不止一種大鯢,而是全部的5種,而留在世間的大鯢將會是這些養殖場的種類的混合體。

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不尊重自然規律,放生就等同於「放死」!

白鱘沒能等到人類的技術進步可以挽救它的那一天

近日,白鱘滅絕的消息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白鱘屬於軟骨硬鱗魚,其典型特徵是長長的吻部。白鱘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存在了上億年之久。

1991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盧立伍在遼寧凌源發現一件具有長吻部的魚類化石,其特徵與古白鱘相似。和它一同被發現的,還有北票鱘、狼鰭魚及一些其他典型熱河動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極長的、由一系列縱向分布吻片構成的吻部,頭部有明顯的前、後長形孔,與鱘科和軟骨硬鱗科區別明顯。經過古生物學家鑑定,此化石屬於白鱘科。這一發現說明白鱘與其他鱘類一樣,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了。在早白堊紀或更早的時期,白鱘科魚類就已經和鱘科、北票鱘科從系統進化上分開。

當今世界,白鱘科下僅存2種:白鱘和匙吻鱘。白鱘僅分布在中國長江的幹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匙吻鱘則分布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鱘和匙吻鱘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吻的形態和食性:白鱘的吻尖細,以魚為食;匙吻鱘的吻寬扁,濾食浮遊動物。

《尋找超級大魚:白鱘》海報。

白鱘又名中國劍魚,為中國特有種類。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鮪」。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俗稱為鴨嘴鱘。白鱘體長呈梭形,胸鰭前部的身體平扁,後部略側扁。魚體背部呈灰黃色,腹部白色,各鰭灰白色,尾鰭外緣為青灰色。白鱘最顯著的特徵是吻長,其吻部可佔體長的1/3。白鱘的吻部佔身體的比例隨著生長發育而發生變化,性成熟前吻部佔身體的比例隨個體生長而減小,性成熟後基本穩定。

白鱘為中下層魚類,在長江幹流及一些水量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魚多在中下遊至河口及附屬水體覓食,性成熟後溯河產卵,其產卵場在金沙江下遊的宜賓江段。每年的2~3月是白鱘的繁殖季,它們會上溯到長江上遊產卵。白鱘的卵有黏性,能沉到水裡,1尾30千克的雌魚可以產下20萬粒卵。長江葛洲壩樞紐興建後,中下遊白鱘被大壩阻隔,不能上溯到上遊繁殖。

大壩剛截流時,大批白鱘和未成熟的個體被攔在壩下,使上遊種群數量下降。但由於產卵場未被破壞,壩上的親魚仍能繁殖生長。隨後,科學家發現在長江葛洲壩截流後,壩下又出現了一個白鱘產卵場,每年6~7月間,壩上的四川萬縣、湖北宜昌、湖南岳陽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現大量白鱘幼魚。不過,長江上的大壩不止葛洲壩,如果大壩過多,就會將白鱘的棲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島,這對其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白鱘生長速度很快,尤其是當年孵化出的幼魚更是如此。10月份的幼魚全長達53~61釐米,一齡魚平均體長75釐米。雌雄鱘魚在性成熟前無明顯差異,性成熟後,雌魚的長度及重量均大於同齡的雄魚。在民間,漁民中流傳「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白鱘。不過在現實中,還沒有白鱘重達萬斤的記錄。2007年捕獲的一條體長約3.6米的白鱘,是近些年來已知最大的一條。不過,根據動物學家秉志記載,20世紀50年代有漁民曾在南京捕到7米長的白鱘,體重達908千克,這是世界上淡水魚類體長的最高記錄。

白鱘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為食。1983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經解剖過一尾長3.54米、體重148千克的白鱘,在它的胃中取出了一尾3.7千克的青魚和一尾4千克的鯉魚。白鱘的食性隨季節和環境發生變化,在長江上遊春夏季以鯛魚為主,秋冬季則以蝦虎魚和蝦類為主;在長江下遊江段,白鱘以鱭魚和蝦蟹類為主要食物。白鱘是個大肚皮,它一次進食量可佔體重的5%,一次攝食後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攝食。

《尋找超級大魚:白鱘》劇照。

早在1983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通令》中,已經將白鱘列為國家一類特有珍稀動物。可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保住白鱘。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何不進行人工繁育然後放生?現實的情況沒有那麼簡單。在20世紀90年代,可以捕捉到白鱘的幼魚,可是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探索出白鱘的繁育技術。具備白鱘繁育技術之後,卻再也捕捉不到魚了。也就是說,白鱘沒能等到人類的技術進步可以挽救它的那一天。

2003年,中國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和放生了一條白鱘,此後白鱘便銷聲匿跡。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白鱘列入「極危」等級。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和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文章透露,白鱘在2005——2010年間已經滅絕。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是否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滅絕做出了定義:「某一分類單元的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則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如果無法確定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在50年內沒有發現該個體,就認為該分類單元的物種滅絕。」實際情況下,要想確定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是非常困難的。科學家隨即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滅絕。所謂的功能性滅絕是指,即便是該物種還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維持繁殖的能力。從遺傳上看,一個物種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於近親繁殖,需要一個最小有效種群。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鱘就已經被科學家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進化歷史上看,每一個物種都可能滅絕。舊的物種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生存的機會,如果地球上的物種都不滅絕,這個地球顯然無法承受。可是,人類的活動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機制,一些物種(比如白鱘)本來可以在自然界繼續存活,可是由於人類的幹擾、破壞而滅絕,這就影響了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人類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態系統出了問題,人類也無法倖免。這就是保護物種的意義所在。

本文選自《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趙序茅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吳興發

相關焦點

  • 拯救動物拯救人類自己—BBC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
    穿山甲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有麟哺乳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4000萬年,在地球上有8個物種,4種在非洲,4種在亞洲。穿山甲以螞蟻為食,一隻穿山甲一年可以吃幾百萬隻螞蟻,保護250畝森林免受白蟻的威脅。可是因為鱗片有膠原蛋白,具備所謂的食用和藥用功能,它們正遭受著人類致命地殘殺。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被捕,也就是,每年有10萬隻穿山甲在地球中消失。
  • 因為人類,它們成了地球上最孤獨的動物
    人類稍微安分一點,動物們就開始活躍起來了。由此可見,我們把野生動物們的生存空間,擠壓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幾千幾萬年都存活了下來的物種們,因為人類,紛紛成了瀕危動物。戈壁棕熊是世界上唯一能完全生活在沙漠中的熊。
  • 大鯢:原始也是一種強大
    我們給出的答案或許是時間太久了它們不適合生活在這裡了,又或者說恐龍是神秘消失了,因為關於恐龍為何滅絕至今也仍未有準確的定論,畢竟和恐龍同時代如今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並不是沒有,大鯢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科學家發現多個大鯢隱存種 破「中國大鯢單物種」論
    圖為研究揭示中國大鯢至少存在5個不同物種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在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這一成果打破了此前學界一直以來認為的
  • 穿山甲,又一個快被吃滅絕的動物
    華南農業大學的論文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人質疑他們的穿山甲檢測樣本來源不明。放下這件事不說,穿山甲這麼珍稀的動物,怎麼會有可能把病毒傳給人類的?答案,就是「吃」。不過,雖然吃穿山甲的歷史悠久,但穿山甲真正被吃到瀕危,也就是近50多年的事情。歷史上,中國南方的溫暖氣候一直是穿山甲喜愛的。因此,南方省份的穿山甲相當多。比如60年代前後,根據廣東省藥材部門的統計,當時穿山甲的年捕獲量在20000隻以上。
  • 世界最「孤獨」動物,即將走向滅絕,我國僅剩一隻雄性個體
    如果提到珍惜動物,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呢?就拿我們國家來說,肯定有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大熊貓,因為大熊貓不僅長相可愛,並且數量也極少,在我國目前僅有1000餘只大熊貓,而世界上的熊貓除了少數租出去展覽的以外,大多數也都位於我國境內。
  • 越南斑鱉性別公布,母的,還有更多好消息
    10月23日,越南的保護工作者在東莫湖(Dong Mo Lake)捕獲了一隻斑鱉,隨後音訊全無。我找了好幾個朋友多方詢問,才知道在檢查之後,那隻斑鱉就被送回了湖中。今天,越南方面終於又更新了新聞。據越南快訊網(VnExpress)報導,保護工作者給那隻斑鱉做了詳細的體檢,並且進行了基因鑑定。
  • 比大熊貓還稀有的動物,中國僅剩一隻,曾有另外一隻在蘇州死去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大家都知道,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人類存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但是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的時間,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裡,經過不斷的衍生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趨勢是必然的,而人類也是及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 穿山甲被《中國藥典》除名!這個脆弱的「小可愛」曾讓Angela...
    專家分析,兩項舉措意味著,穿山甲將不再入藥,從臨床上消失。穿山甲被藥典除名,Angelababy再次發聲近日,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同時被「除名」的中藥品種,還有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
  • 藥典除名穿山甲,瀕危物種的生命不應該用來滋養我們人類的身體
    話說,近日微博一個熱搜的出現,令無數網友們眼前一亮——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正式被藥典「除名」了,不再被繼續收載。除了被藥典除名,在6月5日,穿山甲也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 《山海經》——大鯢
    這裡的鮮魚,實際上就是現在的大鯢,也就是俗稱的娃娃魚,是一種兩棲類動物,西山第一列山系的竹山上面的人魚也就是這種魚。相傳東漢末年,在武陵山區澧水源頭,四周都是懸崖峭壁,沒有人煙。一位五十來歲的文人老先生攜妻子為逃避戰亂來到這裡,身體虛弱一群長有四條腿,叫聲酷似嬰兒啼哭的魚。這位老者就釣了幾尾煮來充飢,其肉鮮味美。
  • 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至此,我國正式進入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時代。那些口感好的,更不用說,被人類飲食文化所崇尚。對於它們而言,口感好即意味著悲慘的命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從古到今,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 被捕殺最多的動物:穿山甲究竟做錯了什麼?
    人類和動物本應該是和平相處的,不過卻因為人類的貪慾,讓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很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人類佔領,甚至為了人類的利益,它們的生命也要被人類取走,很多動物因為人類而正在走向滅絕,比方說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穿山甲。
  • 穿山甲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意味著什麼?
    分布在中國境內的主要是中華穿山甲。近30年來,穿山甲成為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介紹,據該組織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100噸穿山甲鱗片被中國海關截獲,而未被截獲的數量是這一數字的五倍左右。
  • 差點滅絕,穿山甲被藥典除名,瀕危動物有救了
    在我們霸佔生物鏈頂端的這些年,大批野生動物走向滅絕,即使4000萬年前遠古生物也不例外。穿山甲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它的身上披著厚厚的鱗甲,身體細長呈圓錐形,四肢粗短,尾巴細長,主要以螞蟻為食。有些地方也靠它控制蟻患。在我國傳統醫學典籍中,穿山甲的鱗甲有改善哺乳期婦女皮膚狀況,改善血液循環,刺激乳汁分泌等神奇功效。
  • 穿山甲之殤:亞洲絕版,非洲告急,人類能不能放過帶血的鱗片?
    喀麥隆女準備宰殺一隻白腹長尾穿山甲人類為什麼要對這種可愛的動物痛下殺手?因為穿山甲的鱗片是珍貴的中藥材,捕殺穿山甲有暴利可圖!因為穿山甲的肉傳說是珍稀而大補的美味,吃了它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事實真的如此嗎?
  • 比大熊貓還珍貴的動物,世界上僅有3隻,其中一隻在中國
    比大熊貓還珍貴的動物,世界上僅有3隻,其中一隻在中國提起國寶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熊貓,大熊貓是非常珍貴的動物,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處於養尊處優的一個狀態中。但是在我國還有一個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世上僅有三隻,其中一隻在中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這種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就是斑鱉。斑鱉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的背甲呈橢圓形。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因為病毒通常很難直接從自然宿主傳播給人類——甚至根本無法感染人類,其中還涉及中間宿主。比如2003年的SARS病毒,就被認為是蝙蝠將病毒傳給果子狸,然後再由果子狸傳給人類的。正是中間宿主為病毒提供了大量繁殖、變異進化和接觸人類的機會,才最終按下疫情開始的開關。對於很多人類疫病,中間宿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 穿山甲再次被推上風口:人與野生動物的區隔是如何打破的
    作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穿山甲專家組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成員,吳詩寶說,穿山甲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洞穴裡度過,研究難度很大。遺憾的是,人類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穿山甲就快在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