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明和奧斯曼帝國互換位置,15世紀的明朝能否打下君士坦丁堡?

2021-01-09 小錫的歷史之家

君士坦丁堡戰役是發生在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拜佔庭帝國的攻城戰,此戰是典型的要塞攻防戰,也是世界歷史上一次令人震撼的戰役。

君士坦丁堡戰役導致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中斷,令很多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所以很多希臘人認為星期二是一周中最不祥的日子。

君士坦丁堡之戰

1359年,土耳其帝國切斷了君士坦丁堡同巴爾幹半島等地區的聯繫。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蘇丹,而同時期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領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軍隊切斷了聯繫的伯羅奔尼撒地區,不但失去了地中海商業勁旅的地位,而且被迫聽任熱那亞和威尼斯的商人在境內建立各種商業據點。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

1453年初,穆罕默德二世親率軍8萬,輔兵2萬,戰艦320艘,從海陸兩面浩浩蕩蕩地向君士坦丁進發,人類歷史上一場著名的要塞攻防戰即將開始。

雖然彼時的拜佔庭帝國早已奄奄一息,但奧斯曼帝國想要徵服君士坦丁堡卻也沒那麼容易。可是儘管君士坦丁堡軍民浴血奮戰,誓死保衛城堡,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城堡最後被陷。延續了上千年的拜佔庭帝國至此滅亡。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

那麼若將大明和奧斯曼帝國互換位置,15世紀的明朝有沒有能力打下君士坦丁堡呢?

實際上小編認為,無論是哪個國家擁有了奧斯曼的資源後,在那裡都能攻下君士坦丁堡,只要皇帝不是個傻子。拜佔庭帝國早就是幾乎只有拜佔庭的帝國了,在君士坦丁堡之戰幾十年之前,威尼斯人和十字軍就把東羅馬肢解了,幾十年後雖然再次重生,但那畢竟也是元氣大傷,根本控制不了多少土地也調動不了多少資源,就算是送拜佔庭一個烏爾班,它也沒錢再去造巨炮了。(註:烏爾班是15世紀的一名匈牙利籍火炮設計師,起初來到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堡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打造新型火炮,只是象徵性地造了幾門小型火炮,於是他最終前往阿德裡安堡,到拜佔庭的死敵,年僅19歲的蘇丹那裡碰碰運氣,很快,拜佔庭帝國就會品嘗到放走這位天才的苦果。)

當然了,在攻城戰中如果朱祁鎮親自帶兵衝上雲梯當場被俘,大明也不是沒有可能輸掉這場戰爭。畢竟有過真實的先例嘛!

朱祁鎮被俘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這座城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這裡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佔蒂翁,拜佔廷是它的拉丁名字。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從此,這座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帝國隕落的那天。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新舊航路之爭:與奧斯曼帝國的強硬相比,大明為何比較內斂?
    面對西方列強的殖民步伐,明朝和清朝採取的政策是一致的,只不過明朝時期與西方的相對優勢是我們更強一些,所以明朝的反應就比清朝要好,初步保持了海疆的安全。 晚清呢,就不要提了。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無與倫比。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然而本欲進攻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十字軍調轉矛頭,利用拜佔庭帝國諸皇子爭奪皇位內訌的機會攻陷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總督丹多洛率領十字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聖物也被十字軍掠走,成為西歐各教堂的「鎮店之寶」。
  • 世紀大對決38 16世紀:西班牙帝國崛起,大明盛世危機,亞洲三強並立
    而在亞洲,從西到東,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大明王朝是本世紀並立的三大超級強國。16世紀是奧斯曼帝國巔峰的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全面開花結果。向東,奧斯曼帝國打敗了波斯薩非王朝取得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亞塞拜然地區並掌控了波斯灣;向南,奧斯曼帝國挺進阿拉伯半島侵佔了葉門、巴林等地區;向非洲地區,奧斯曼帝國吞併了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一路向北非擴張吞併了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地區,並且掌控了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在東非方向,奧斯曼帝國徵服了紅海沿岸的厄利垂亞與索馬利亞地區;向歐洲方向,奧斯曼帝國已擴張到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地區
  • 攀登城牆:8次失敗的君士坦丁堡圍攻
    在這篇文章中,我來看看以失敗告終的八次君士坦丁堡圍攻。查士丁尼皇帝以試圖擴張帝國而聞名。他想恢復羅馬世界的偉大和重建它的力量。傳說中的貝利薩裡烏斯將軍曾兩次奪回羅馬,但拜佔庭人卻無法長期佔領羅馬。最終,查士丁尼過度擴張了被敵人包圍的帝國。多瑙河以北的保加利亞人,也被稱為匈奴人,是一個主要的威脅。他們從中亞向西遷移,在公元4世紀到達伏爾加河。
  • 世紀對決35 14世紀:蒙古鐵騎逝去,大明,奧斯曼,帖木兒三帝國崛起
    整個14世紀,奧斯曼帝國都在對外擴張,於是與奧斯曼帝國緊相鄰的拜佔庭帝國首先受到了強烈衝擊。奧斯曼帝國通過近一個世紀的侵襲擴張,把拜佔庭帝國和巴爾幹半島的領土一步一步的吞噬蠶食了,一時之間,拜佔庭帝國的生死存亡實是岌岌可危啊。1396年,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帝國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歐洲幾國組成的聯軍。
  • 奧斯曼帝國崛起之三大法寶
    在十五、十六世紀你如果問一個歐洲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個?他們一定會回答:當然是奧斯曼帝國和大明。大明自不必說了,鄭和七下西洋,威名遠播時,西歐還沒有開始大航海運動,沒見過那麼大的寶船呢。而伊斯蘭教本身就是一個將信仰和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宗教,這就給了遊牧民族強大的精神和組織能力。特別是在給阿拉伯人當僱傭軍的那些年,他們一路向南還殺到了北印度,消滅了印度教,將北印度變成了穆斯林的地盤,也就是後來的巴基斯坦。
  • 明成祖朱棣時代的大明帝國,如果放眼全球當時是第幾強國?
    導讀: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異議,個人的觀點很明顯朱棣時期的大明是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同時期的所謂強國還有帖木兒帝國(明朝稱呼哈烈國)、奧斯曼帝國(明朝稱肉迷國)以及四分五裂的中世紀的歐洲。下面我們逐一闡述當時各個國家的勢力分布以及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 為啥只用800人就能收復君士坦丁堡?
    尼西亞政權建立者拉斯卡裡斯,和接班人女婿約翰三世,兩代經營的這個拜佔庭流亡政權逐漸強大起來。基本上可以斷定,此二人打下的基礎足以在將來收復君士坦丁堡,實現拜佔庭的復闢。但真正去幹這件事的,或者換句話說真正去享受勝利果實的,既不是拉斯卡裡斯家,也不是約翰三世家。
  • 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從十三世紀末期開始,安納託利亞高原的土耳其人便不斷蠶食拜佔庭帝國的土地。這位當時只有二十一歲的蘇丹決定對君士坦丁堡進行重修,他想要將這座羅馬貴族修建的古城變成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許多土耳其貴族和西帕希騎兵的反對。而這些貴族和騎兵們認為,穆罕默德二世不應該留在君士坦丁堡修建宮殿,而是應該帶著他們返回埃迪爾內。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君士坦丁大帝拜佔庭帝國,就是用首都的原名拜佔庭來代指整個帝國,歷史學家吉本曾說道:拜佔庭的文明,不過是一個充滿著懦弱和不幸的冗長而千篇一律的傳說第二種說法,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這應當視為拜佔庭文明的開端。
  • 因為拜佔庭帝國的內戰,奧斯曼帝國擁有了在歐洲的立足點
    在拜佔庭帝國內戰期間,為了爭奪皇帝之位,拜佔庭帝國的康塔屈澤納向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奧爾汗借了六千土耳其士兵。雖然最後,奧斯曼帝國的六千土耳其士兵返回了亞洲,但他們的借用很快便成為同類交易的先例。1340年的拜佔庭帝國(紅色區域)1349年,杜尚統治下的塞爾維亞嚴重威脅著拜佔庭帝國第二大城市和馬其頓行省的首府薩洛尼卡。因為擔心薩洛尼卡和君士坦丁堡的安危,所以拜佔庭帝國的兩個共治皇帝再次請求奧爾汗出兵援助。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協約國佔領軍總司令騎著高頭白馬,以徵服者的姿態不可一世地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末代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六世匍匐在馬前,等待協約國的判罰。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進入19世紀,曾經傲視群雄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
  • 曾經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結局比大清朝還慘
    年輕有為的奧斯曼目光敏銳,先後與蘇菲教團和加齊社團結盟,並招募軍隊,加強訓練,多次率軍擊敗拜佔庭帝國僱傭軍,政治和軍事地位與日俱增。1299年,部落所屬的羅姆蘇丹國王室日漸衰微,境內眾多部落紛紛獨立,奧斯曼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好機會,迅速宣布獨立,創建了舉世聞名的奧斯曼帝國。
  • 從耶路撒冷到君士坦丁堡:三大一神教對「新羅馬」的競逐
    這裡有一間主教座堂、一個生機勃勃的貿易群落和一個一性論的僧侶巴希拉(Bahira),巴希拉察覺這個孤兒有些特殊之處;據說男孩走到哪裡,上頭都有一塊雲籠罩,使他免受暴曬。僧侶看見男孩的背部,發現某種預言的徵兆。於是他警告男孩,要當心(不同版本的故事有不同的說法)猶太人或拜佔庭。穆罕默德的這類故事在君士坦丁堡流傳可能還要過上一段時間。
  • 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文/河森堡】  匱乏以及匱乏引發的風波和苦難成為17世紀的主旋律。  伏爾泰曾說:「17世紀是篡權者的時代,世界是搶劫、掠奪、胡作非為的大舞臺。」  喬弗裡·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對17世紀危機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他表示,從第一手數據來看,當時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頻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中消失。
  • 帝國間的COSPLAY:如果明朝代替清朝,十九世紀的中國會變強大嗎
    但同時,因為清朝的建立是借明王朝內亂之機入主中原,導致明粉們大多對明清鼎革心有不甘,再加之十九世紀以後晚清政府在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表現不盡如人意,因此許多明粉認為,如果由明朝代替晚清政府領導十九世紀的中國,中國也許就不會在近代經歷屈辱的歷史,更有甚者認為如果明朝能夠繼續執政,大明帝國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再創一個漢唐盛世也未可知。
  • 大清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與蒙古的淵源
    1922年,盤踞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解體。追根溯源,這幾個先後消失的帝國,都與蒙古帝國有著深刻的淵源。我們中國人一提到蒙古帝國,就習慣於將等同於元朝,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14世紀的蒙古帝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除中國外,疆域還包括今天俄羅斯的大部分地區,伊朗、伊拉克、中亞以及朝鮮半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