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抗擊倭寇,胡宗憲光耀史冊,晉封兵部尚書。但也因此而備受詬病,兩次捲入嚴嵩案件,最終申訴無果,在獄中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
胡宗憲的人生跌宕起伏,都和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有關,可謂成也嚴嵩,敗也嚴嵩。400多年過去,對於胡宗憲,醜化與美化皆有。胡宗憲是抗倭名臣,卻依附奸臣嚴嵩父子,是對還是錯?
胡宗憲影視劇形象
臨死之前,胡宗憲寫詩言志:「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胡宗憲自評:含冤而死。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誰會認為自己是壞人。
胡宗憲這兩句話,主要是說給嘉靖皇帝的,當然我們後人也可以聽聽。嘉靖對他這一點是肯定的,胡宗憲這把「寶劍」的確忠貞,忠於大明帝國。
胡宗憲,嘉靖十七年進士,16年後,嘉靖三十三年,胡宗憲以浙江巡按御史的身份,開始和倭寇較量。3年時間,他就肅清了以汪直、徐海、陳東等為主的浙江倭寇勢力。
胡宗憲影視劇形象
同樣,嘉靖三十三年,張經被任命總督,負責東南抗倭全面工作,嚴黨趙文華負責督查軍務。張經並不依附於趙文華,因而被其誣陷。一年之後,張經與巡撫李天寵,雙雙被斬,理由是怠工。
張經是被趙文華和胡宗憲聯手送進大牢的,令人嘆惋的是,被殺之前,張經成功指揮了王江涇大捷,斬殺倭寇近2000人。對於張經的死,《明史》用四個字作為評價:「天下冤之」。
面對嚴黨趙文華,張經和胡宗憲的選擇截然不同,結果卻是殊途同歸:都因趙文華而死,都認為自己冤枉。張經和胡宗憲的實踐證明,當時嚴嵩、嚴世藩父子把持朝政,無論如何選擇,都是死路一條。
胡宗憲影視劇形象
歷史的真實性方面,文藝作品考慮的要少一點,《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的結局是因病致仕,歸隱鄉裡。羅漸升以為,安排這樣一個還算圓滿的結局,算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感情傾向吧。
張經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作戰安排,按照既定的戰略部署。對於趙文華那套靠祭祀海神退倭的把戲,張經當然不屑一顧,張經也因此遭到嚴黨的誣告。身家性命尚不能保全,何談抗倭大計?
與只講技術、不諳世故的張經不同,胡宗憲不但「喜功名」,更關鍵的是「多權術」。胡宗憲的精於弄權,是他個人性格的自然流露,體現在各個方面:
嚴嵩父子影視劇形象
攀附權貴嚴嵩父子:明知趙文華不是什麼好鳥,胡宗憲依然靠著趙文華這根藤蔓,結交嚴嵩父子。討好嚴嵩的方法,當然也未能免俗,送禮不可避免:「歲遺金帛子女珍奇淫巧無數」。
說到這裡,不知何故,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按照嘉靖皇帝示意,攜帶案宗夜訪嚴嵩私宅,結果嚴嵩誤會,把成箱的卷宗當成了禮品。說原先從沒有收過胡宗憲的禮物,叫他帶走。
歷史上,嚴嵩是敢於收禮的,胡宗憲也是精於送禮的,當然在薪俸微薄的明代,胡宗憲的這些禮物肯定「來源不明」。
嚴嵩影視劇形象
抗擊倭寇多用奸計:張經對付倭寇的辦法,大多真刀真槍的廝殺,靠智力更靠戰鬥力。胡宗憲優先考慮的是計謀,把離間計、反間計等等運用得登峰造極,倭寇在暈頭轉向之後束手待斃。
另外,胡宗憲對倭寇不講信義。按理說,和倭寇還要講什麼仁義道德?還要搞什麼要謙謙君子之風?但說好的優待俘虜,投降後卻命喪黃泉,卻是事實。
為保官運獻媚皇帝:不管胡宗憲是否認可自己屬於嚴黨成員,嚴嵩提拔他卻是真的。嚴嵩父子倒臺後,為求自保,胡宗憲立即找到了更大的靠山: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影視劇形象
為接近醉心於玄術的嘉靖皇帝,他作出了正人君子所不齒的行動:投其所好,大獻祥瑞。先後兩次進獻白鹿、白龜等等,滿足嘉靖的迷信心理。
以上表現能夠看出,胡宗憲為人處事,為達到目的,是可以不擇手段的,當然客觀上也是為完成浙江的抗倭大業,只是手段不算很陽光。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俞大猷、戚繼光,這些胡宗憲手下的得力幹將,卻比胡宗憲還要聲名遠揚,戚繼光幾乎成了抗擊倭寇的代名詞。
嚴嵩影視劇形象
人世間,有些人眼裡只有黑與白,並且非黑即白,比如張經,而胡宗憲,則看到了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當時胡宗憲身處要職,處在嚴黨把持朝政的時期,或許也是無奈之舉吧?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明史》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