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楣」和「倒黴」,在普通話裡讀音相同,都是daomaii。在義烏話裡,這兩個詞的發音也是一樣的,都是daomai。這樣就造成一種誤會,以為這兩個詞是同義詞,人們常常混用。甚至連《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不止一種辭書,也說「倒黴」也作「倒楣」,觸黴頭」也叫「觸楣頭」。
「倒楣」和「倒黴」究竟是不是同義,可以從詞義來源上作一番考察,從而找到答案。「楣」字,本指門框上面的橫木,有「光耀門楣」的說法。「楣」字還有一個義項,則跟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關。
據顧公燮《消夏閒記摘析》載:明末江浙一帶的讀書人,在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家門口豎一根旗杆,稱之為「楣」。考中了就在旗杆上扯起一面黃色大旗,上繡一個「捷」字,意為「捷報」。考不中則將旗杆撤去,叫做「倒楣」。科舉不中,名落孫山,就是「倒楣」一詞的本義。
到了清末,我國沿用了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制度,於公元1905年正式廢止。從此,「赴考」的事沒有了,家門口也不再有人豎「楣」,「倒楣」詞的本義也隨之消失。可是,「倒楣」這兩個字,在人們的口頭語言中卻依然存活,只是詞義有了一些變化。科舉不中,畢竟是失面子的事,於是,「失面子」,「難為情」就成了「倒楣」的引申義。
在義烏話裡,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倒楣」一詞的,如說:「你做哥哥的,還去搶妹妹的糖吃,倒楣死了!」
至於「倒黴」,則因「黴」而來。「黴」原指黴菌,因黴菌的作用,乃有發黴黴變、黴爛現象,這些顯然都是人們不願意見到的,是不受歡迎的。如果遇到了這些事,就叫「倒黴」,這就是「倒黴」一詞的本義。在實際使用中,詞義和運用範圍略有擴大,運氣不好,或者遭遇不吉利的事,都可以說「倒黴」,或者說「觸黴頭」。
由此可見,「倒楣」和「倒黴」不是同義詞,不能混用。「倒楣」主要是難為情,失面子;倒黴」主要是晦氣,不吉利。在口頭語言,這兩個詞發音相同,混用了也不易察覺。如果形成文字,就應該嚴加區分才好。
下面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義烏籍先生在上海工作,妻子坐月子,他將老母親從義烏接來上海照顧產婦。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副食品供應十分緊張,只有產婦才能配給一定的營養菜。
一天晚餐時,媳婦請婆婆與她一同吃營養菜,婆婆推讓說:「我也吃營養菜?倒楣死了,不吃不吃!」她的原意是「太不好意思」,「太難為情了」!
不料媳婦誤會了,她不是義烏人,將「倒楣」當作「倒黴」,以為婆婆是說吃她的營養菜是「晦氣」的,「不吉利」的,立刻不高興地哭了起來。
某先生問明原委後再三解釋,說明這是誤會,媳婦這才破涕為笑。
這個故事也從反面說明,「倒黴」和「倒楣」並不同義,如果搞混了,言語交際就會「出故障」。孟自黃 金禮林 趙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