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燈藝人在晴江社區農民文化廣場表演「趕犟驢」節目。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小寒時節,在潁上縣江口鎮晴江社區農民文化廣場上,伴隨著節奏明快的鑼鼓聲,當地民間藝人跳起了花鼓燈,附近居民聞聲而來,或駐足觀看,或踏拍起舞,原本寂靜的鄉村一下變得熱鬧起來。
日常排練抓得緊
在晴江社區農民文化廣場一側,是江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這裡原來是鎮文化站,位於一樓的舞蹈室是當地花鼓燈藝術團固定的排練場所,花挑子、旱船、小車子燈、岔傘、鑼鼓等文武場的行頭都放在這裡,方便花鼓燈藝人排練節目時使用。
今年64歲的張振標是江口鎮舞獅花鼓燈藝術團團長,團裡26位民間藝人,每周都有固定的演出時間,地點就在晴江社區農民文化廣場。從節目形式上看,藝術團可以表演花鼓燈、推劇、淮河鑼鼓,以及歌曲、小品、舞蹈等。聽說記者來採訪,張振標一大早就準備好玩燈的道具和鑼鼓傢伙,電話聯繫了幾位老藝人,請他們前來助陣。「實不相瞞,這幾年民間藝人出門打工的多,跟20年前不能比了。」張振標說。
江口臨近潁河,解放前商貿繁榮,有河南籍藝人在這裡辦班招學徒,專教梆子戲,花鼓燈、小車子燈、花挑子、旱船等,都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解放後,俺們參加全縣文藝匯演,每次都是前三名。」張振標說,現在藝術團也承接商業演出的活兒,結婚的、生小孩的都來請,一個人半天時間掙幾十塊錢,主要是圖個熱鬧。
你方唱罷我登場
晴江社區群眾文化廣場坐南朝北。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的戲樓分上下兩層,南側有樓梯連接,可以同時唱兩場戲。當天上午,江口本地的民間藝人剛下場,來自黃橋鎮牛廟村民間藝術團的6名民間藝人就粉墨登場了。
「我們早上7點多就來了,不到20裡路,騎電動三輪車半個小時就到了。」韓鳳榮是牛廟村民間藝術團的副團長,雖說是副職,號召力一點都不比團長差。在當地藝術團的鑼鼓伴奏下,6名女藝人先是跳了一段花鼓燈「大花場」,情節主要有龍擺尾、別籬笆、二龍吐須、堆花等。3名瘦窕的藝人扮演臘花(花鼓燈女角),另外3名稍胖一些的藝人扮演花鼓橛子(花鼓燈男角),服裝顏色不同,舞蹈動作也不同。
跳完「大花場」,6人走下舞臺玩起了花挑子、旱船、趕犟驢、小車子燈,舞蹈動作與花鼓燈不同。為保證演出效果,整個演出過程她們都沒有穿棉襖。「你們趕快拍,這天冷得很,都別凍感冒了。」 韓鳳榮帶著濃重的潁上口音大聲說,想要蓋過喧鬧的鑼鼓聲。
鄉裡鄉親愛玩燈
雖說是常規演出,大家都按照商演的要求化了妝,表情、動作透著當地特有的鄉土氣息。來自黃橋鎮的民間藝人湯傳蘭銀盆大臉,一下場就披上了長襖,熱情地和記者聊幾句,隨時客場演出,一點都不生疏。「我們經常來,不發工資管頓飯也行,現在都不缺吃不缺喝,就是喜歡在一起跳跳、玩玩。」湯傳蘭說。
在聞聲而來的村民中,68歲的白國海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噙著旱菸袋,兩隻手揣在兜裡,在寒風中站了近一個小時。「我也會玩燈,演了幾十年『蛤蜊仁子』,道具就放在花戲樓一樓倉庫裡。」白國海說,魯口鎮是潁上的燈窩子,江口鎮也是燈窩子,街上玩燈的老藝人現在還有不少。只要有時間,大家都喜歡往戲臺這裡來,一方面是看燈,另一方面也是切磋技藝,共同提高。
「農民文化廣場這塊地有20多畝,場地比較開闊,可以舉辦大型活動。」江口鎮文化站站長李文山說,每個村(居)基本上都有玩燈的民間藝人,鎮裡為他們配備了板胡、鑼鼓,平時小範圍的演出活動有經費支持,群眾積極性高。這兩年,不僅本鎮的人在這裡玩燈,周邊鄉鎮的老藝人也經常來這裡一比高下。這麼冷的天,打個電話說一聲,跑十幾裡路演出不嫌遠,都是為了一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