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用畫筆扮靚美麗鄉村

2021-01-20 騰訊網

15日,東西湖慈惠街打網臺村,美術教師彭偉正在創作四季吉祥主題牆畫。

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蔡欣星)畫面裡,動物穿梭在叢林中,手捧果實,枝丫上巨大的葉片像標本一樣平鋪開來。再細看,畫面外卻是爬滿屋牆的真實葡萄藤,與畫中的叢林樹枝巧妙融合。這幅畫作出現的地點不是在美術館,而是被一群創作者「搬」到了東西湖慈惠街打網臺村的民居外牆上。

15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慈惠街打網臺村,一排排已完成粉刷的民居外牆上的牆畫,讓人耳目一新。村子入口處,紅牆黑瓦外一大片向日葵映入眼帘,落款為武漢(中國)文藝家農場漢藝美術館。再向前行進,會看到一隻停落樹枝的貓頭鷹,有趣的是,這幅出現在牆畫中的貓頭鷹,無論人行至哪個角度,仿佛都會被這隻貓頭鷹凝視。繼續向前,是一片夏日景色,牆畫中繁茂的荷葉將有些斑駁的紅色窗門包圍,與打網臺村僅一街之隔的荷塘,遙相呼應。

「這些牆畫從去年9月開始創作。」漢藝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慈惠街對打網臺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決定對村民的房屋外立面進行統一修整,美術館就提出邀請湖北藝術家沙龍成員進行牆畫創作,這一想法立即得到街道認可。接到邀請,雖然是公益性的創作,創作者們卻熱情高漲,每幅畫作在創作前,他們都會進行「頭腦風暴」,確定畫面的呈現形式。「當地風俗、世界名畫等素材都會被融入牆畫作品中。」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幅以四季吉祥為主題的牆畫正在創作中,畫中的石榴花、桂花、荷花、梅花等栩栩如生,正在進行花蕊勾線的彭偉是一位美術培訓機構的老師,他告訴記者,畫中的植物都是慈惠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我和另外兩位創作者餘國友、王業國相識很久,當時提出創作這幅牆畫的想法後,三人一拍即合。」彭偉說,為了讓牆畫更接地氣,選用的都是更鮮明、更具視覺衝擊力的顏色。由於近期溫度較低,繪畫時顏料盤裡的水一度結了冰,但三人仍然忙得不亦樂乎。

創作的過程中,常有村民圍觀。家住打網臺村52號的尹小春和丈夫,在這裡住了四十多年,她家的外牆上,是武漢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中潮的作品《荷花》。「這些牆上的畫好看得很,子女們每次回來,都會在屋外拍照。」尹小春說,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都來這裡拍照打卡。

「這正是我們的初衷。」漢藝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說,已有6幅牆畫完成創作,目前街道還在對其他房屋進行外牆粉刷,未來全村牆畫數量將達到20餘幅,讓這裡真正成為遊客打卡地。

作者:蔡欣星

來源:長江日報

相關焦點

  • 上千件藝術作品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12月18日,由市教委、北碚區、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20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展覽,在北碚柳蔭藝庫舉行開幕式。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等國內外數十所高校,帶來上千件藝術作品參展,賦能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美育發展。
  • 【美麗河北】河北灤南:經濟型綠化模式扮靚鄉村
    經濟型綠化模式扮靚鄉村。長城網 楊雨熹 攝長城網唐山8月1日訊(韓志紅 張鳳祥 記者邢丁)碧空下白雲悠然,綠樹成蔭,路兩旁繁花爭豔,碩果壓枝。在灤南縣,這樣的美麗鄉村還有很多。近年來,灤南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把村莊綠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來抓,努力做好「興綠」和「富民」的文章。
  • 呼瑪縣發展多元經濟推進「四清一綠一改一分」扮靚美麗鄉村
    接續組織鏈擴大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推進「四清一綠一改一分」,扮靚「美麗鄉村」。為了鞏固脫貧成效,呼瑪縣落實落靠「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措施,確保在飲水、住房安全、醫療、教育保障等方面實現鞏固提升。全力改善民生福祉。
  • 天眼聚焦|藝術扮靚鄉村 為美好生活添彩
    從「田村·故事裡」到貴陽板橋藝術村,再到荔波洪江國際藝術村,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藝術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激勵作用而言,藝術能夠讓村民更新認知,從而激發其內生動力,使得鄉村振興不斷散發出向上生長力;從脫貧攻堅來講,藝術能夠創造未來,通過不同藝術形式與鄉村產業相融合,培育出超乎想像的經濟增長點,為美好生活添彩。
  • 藝術詮釋美麗鄉村!「美齋」桐盟書院揭牌
    12月25日上午,民盟桐鄉市基層委員會在美麗鄉村石門鎮墅豐村沈家墩子愷漫畫村
  • 江西南昌:彩繪藝術繪就美麗鄉村
    江西南昌:彩繪藝術繪就美麗鄉村 2020-12-1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雙江鄉:著力打造美麗屋場,建設秀美鄉村
    「現在政策好,政府大力支持搞美麗鄉村建設,我們老百姓也積極響應,大家齊心協力把家門口打造得像個花園,去菜園子都不用踩泥巴路了!」12月2日,雙江鄉方石村木衝屋場的村民興高採烈地告訴婁星區美麗鄉村示範創建考核組。
  • 杭州「畫外桐塢」:當藝術浸潤鄉村
    原標題:「畫外桐塢」:當藝術浸潤鄉村 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外桐塢村,風景如畫,還有個美麗的別稱——「畫外桐塢」。 這座「鋤頭」與「畫筆」可以交相輝映的茶村,三分婉約、七分靈動,無限的鄉間風情裡徜徉著濃濃藝術氣息,而這種獨特,也讓外桐塢村先後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全國文明村、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
  • 彩色畫筆 描繪鄉村振興路
    本報記者 張立攝&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日前,天津職業大學藝術工程學院「藝路同行」實踐隊前往天津市寶坻區艾楊各莊村,為當地開展文化牆繪製服務。
  • 「鄉村振興」一支畫筆,改變一座村莊
    周圍五村地域緊密相連、群山環抱、幽靜美麗,四面環山,擁有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代代相傳的匠人精神自古以來,位於嶗山腹地的大石村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石匠之村」。所有村民都會由衷的感嘆:「當時那可是出大力的營生!」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打石頭就是他們的全部指望。
  • 大田鎮樂妹村:花小錢創特色 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近年來,大田鎮樂妹村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的有效抓手,緊緊圍繞「抓機制、樹樣板」,全面落實「六治」專項活動,因地制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美化綠化村莊,堅持以「花小錢創特色」,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 民間壁畫藝人裝點高明美麗鄉村
    這幾年來,高明好多鄉村美麗起來了,傳統建築得到活化,古色古香,充滿歷史韻味。窗簷畫荷城街道坑邊村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採用青磚、石板等復古材料。羅啟元在工作羅啟元從小就特別痴迷深宅大院中的壁畫與公仔,五六歲的時候,就拿起畫筆去描祠堂上的壁畫,族人都誇讚他,家人看好他這天賦,甚至賣了牛供他學畫。
  • 一道亮麗風景線,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志願者執五彩畫筆繪文明鄉村
    這些美麗的文化牆是由山東服裝職業學院的老師們描繪的。6月28日一大早,學院服裝設計與表演系、藝術與設計系12位專業教師組成的志願者隊伍來到付家莊村,他們發揮繪畫、設計專業特長,為付家莊文化展示牆「換上新衣」,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老師們分工合作,粉刷牆壁、上色上彩、細緻描畫,即使烈日高照,老師們仍不停歇。
  • 嶗山區大石社區以藝術帶動鄉村振興 從石匠村變畫家村
    青島這個小山村的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當畫家辦畫展搞座談,藝術的氛圍在大山裡變得越來越濃。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落,就是位於南九水河上遊的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區,如今它已經變成了農民畫家村,老百姓也吃上了藝術這碗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石村抓住機遇,走上了藝術帶動休閒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 肇慶這個地方幹群齊動手扮靚鄉村!
    肇慶這個地方幹群齊動手扮靚鄉村!,就仿佛置身於美麗畫卷之中。近年來,德慶縣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各鎮村、各部門迅速行動,幹群齊動手,共建生態美麗宜居新農村。接下來,德慶縣將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夯實鄉村振興基礎,讓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 灰頭土臉的水泥牆有了色彩手繪藝術畫成鄉村靚麗風景
    當藝術牆繪遇上了淳樸鄉村,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 近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走進瀋陽遼中區蒲東街道徐家屯村,原本「灰頭土臉」的牆壁變樣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色彩豔麗的手繪藝術畫,這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據悉,這些手繪畫出自於郭明義愛心團隊魯美陸國斌分隊。他們把手繪主題牆畫作為一次公益行動。
  • 確山縣雙河鎮:美麗鄉村換新顏
    荒地變遊園,扮靚新家園在該鎮王堂村,剛走到村前的鄉村大舞臺,村委前的忙碌景象讓人眼前一亮。村委門前的空地一改往日的荒蕪,裸露的泥土地鋪上綠油油的草坪,古色古香的青磚被砌成高低錯落有致的古風圍牆,中間別具匠心的鑲嵌著古石磨、石碾等稀奇老物件。
  • 國內外21位藝術家赴房山水峪村共繪美麗鄉村
    「這次寫生不僅讓我看到了中國鄉村的美麗變化,在石頭上畫熊貓的藝術之舉也讓我很驚喜」,9月1日,9位中國藝術家和來自五大洲11個國家的12位藝術家來到房山青龍湖鎮水峪村寫生,來自瑞士的藝術家伯納德·加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曾去過中國很多地方,這次鄉村寫生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 助力鄉村振興——用PPP「巧手」扮靚鄉村
    放眼全國,助力鄉村振興的PPP項目越來越多。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統計,2014年以來應用PPP模式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在庫項目達1561個,投資額1.2萬億元。PPP這雙「巧手」正在加速扮靚鄉村。
  • 甬黔兩地同走藝術振興鄉村路 寧海13位農民貴州「種」藝術
    ……8月16日上午,寧波寧海葛家村13位「鄉建藝術家」一到貴州晴隆定汪村村口,就被熱情的村民圍了起來,爭著帶他們往村裡邊走邊看,討論藝術改造定汪村的細節。在未來15天內,這13位寧海農民將在定汪村「播種」藝術,以村民幫村民的形式,分享技藝和經驗,攜手進行村莊的藝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