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區大石社區以藝術帶動鄉村振興 從石匠村變畫家村

2021-01-14 半島網官網

社區居民正在畫室裡學習畫畫。

畫在紙上的是花,畫在心裡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青島這個小山村的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當畫家辦畫展搞座談,藝術的氛圍在大山裡變得越來越濃。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落,就是位於南九水河上遊的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區,如今它已經變成了農民畫家村,老百姓也吃上了藝術這碗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石村抓住機遇,走上了藝術帶動休閒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是未來的畫家」

驅車從九水東路轉到嶗山景區旅遊專用路上,沿著這條老臺柳路一路向東,就可以到達位於嶗山腹地的大石社區。這裡與北九水遙遙相望,距市中心20餘公裡,社區共有居民458人、168戶,面積約5平方公裡。這裡山舒水緩、林優壑美、植被茂盛,空氣、水資源條件好,以清新優美的澗壑風光、恬淡寧靜的山村景色、深厚的歷史沉澱為主要特色。

大石村水庫旁邊的一排木屋,是村裡專門設置的畫室。記者在大石村畫室看到,圍上大石水彩圍裙的8位阿姨正在奮筆添彩,凝神勾畫筆下的水彩花卉,手上的水彩畫筆起起落落,畫得非常專注,她們已經沒有初學者的急躁,更多的是下筆的自信和從容。

56歲的王雪榮告訴記者,她們都是培訓班的學員,有的來自周邊村,而自己是大石村村民,以前都是靠種水果為生,聽說村裡開畫家培訓班這個事之後,非常高興地報了名,雖然目前自己跟孩子住在午山,但為了畫畫,每天都堅持坐著公交車來村裡練習,自打學了畫畫,看到一件東西,腦子裡都會想一下該如何畫出來。

「農民畫家們收入增加了,精神生活也比原來豐富多了,以前都不注意形象,現在男的把鬍子颳得乾淨了,女的也把頭髮料理得利索了。坐在畫室裡一邊畫畫,一邊還能欣賞水庫的美景。」王雪榮指著畫室外的大石村水庫說。

「可以自豪地說,我是未來的畫家。」王雪榮說,在這裡免費學畫,將來畫好了還能賺工資,這是多好的事呀,現在家裡的親朋好友都叫她畫家。

每年能多收入3萬多

「學員大叔大姨們真是太投入了。」培訓班指導老師許文霞說。隨著畫家村步入正軌,已有不少年輕人看到了社區發展潛力,選擇回鄉發展,許文霞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大石社區的媳婦,本來在市北區當白領,聽說社區辦起了農民畫家培訓班,覺得這個事非常有前景,就申請加入了進來。

記者了解到,2020首屆大石農民水彩畫培訓開班儀式3月在大石社區水彩基地正式啟動,擔綱授課的導師,是旅美職業畫家梁凱和他的兩名同行。目前,培訓班已經開了兩屆,前後免費培訓了40名學員,他們此前全部從事農業生產工作,拿起畫筆的村民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

培訓班免費教授當地村民水彩畫創作技法,並積極推進農村水彩畫作品流入市場,使鄉村振興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區居民、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經過集中培訓的學員通過嚴格的考試,變成畫室的正式畫工。

「沒想到,我這拿鋤頭的手,現在拿起了畫筆,畫還賣了錢,自己還拿到了當畫家的工資,」村民張大花高興地說。去年7月份,大石農民畫工們拿到了第一個月工資1500元。工資到手,大家笑得都很開心。目前,每個畫工的基礎工資是1500元,另外根據水彩畫的題材和難易程度給予畫工不同的計件工資。

曾經做過石匠的段京科,在採石被禁止後以種植櫻桃養家。「每年櫻桃季,近百棵櫻桃樹毛利差不多有兩萬元,而現在當上了畫家,而且我畫得好,每月工資能到3000元,這樣我每年能多收入3萬多元了。」段京科笑著給記者算起了經濟帳。

在剛投入使用的「藝術·大石」社區文化交流中心,展廳內充滿了現代感的畫作,色彩明朗,全都出自村民之手。「社區組織百姓畫喜愛的畫,並組織其中的優秀農民畫工進行水彩畫作品批量生產、畫框裝飾及投入市場等,逐步形成鄉村繪畫產業。」

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存恩告訴記者,多年來大石村民們一直在尋找振興村莊的新路子,大石社區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石匠村,村民以採石為業,世世代代拿錘,村民祖祖輩輩以採石刻石為生,老一輩的村民還曾參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開採,「石匠」精神從此傳揚開來。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當地禁止開山採石,石匠們紛紛響應國家號召轉行從事其他行業。大石村山多地少,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僅靠種植櫻桃維持營生。

剛談下10萬元「大單」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我們社區在市文聯和區、街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繼承和發揚『石匠精神』引導當地農民拿起水彩畫筆,開始一筆一畫繪就新的致富路,從而推動社區產業轉型,走上藝術帶動文化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誰能想到有一天我們石匠村還能拿起畫筆畫畫?」段存恩感慨地說。

段存恩表示,經過自己和社區的努力,剛談下來一筆10萬元的「大單」。大石村半年多以來的辛苦付出贏來了認可,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已經轉變為了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這段時間,段存恩帶人四處拜訪企業尋求合作,還帶著村民們的作品參加展銷會擴大知名度,售出了畫,村民們也拿到了工資。

去年7月份,大石畫家村受邀參加第55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交易會當天,一幅幅色彩輕巧明快、構圖新穎的水彩畫受到了廠商和觀眾們的關注,沒人想到,拿慣了鋤頭的農民,在色彩運用上還有這樣潑辣大膽的風格,大石畫家村的展銷攤位上就接到了2筆訂單。50餘幅水彩畫,訂單總金額近兩萬元。畫家村的農民畫家們正在用他們手中的畫筆描繪鄉村藍圖,讓「石匠精神」躍然紙上,讓古老鄉村煥發新活力。

「大石風光好,山水能入畫,大批水彩畫愛好者在這裡採風寫生,具備發展水彩藝術興村的條件。」談起走上大石藝術興村之路,段存恩深有感觸,他去年10月參加了街道組織的赴深圳考察活動,在深圳大芬村他看到了自己村的影子,大芬村是全球油畫第一村,以前年人均收入不到百元,現在年銷售總額超45億元,相信大石也能行。

去年3月,第一批20名社區居民水彩畫培訓班開始招生。不過最開始,對於靠畫畫賺錢,村民們還有許多顧慮。一個星期過去了,僅有兩名村民報名。村民們都不相信自己還能畫畫,經過多次動員後,大家才陸續報名。現在,村民們都畫上癮了,下午2點上課,現在12點半就來畫室了。

新圖景正在大石上演

據介紹,產業由單一的山海資源向時尚多元「蝶變」,鄉村由人員外流向人員回流……這樣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大石社區上演。大石畫家村位於沙子口街道規劃的南九水休閒藝術示範帶上,去年8月底,南九水河(大石村至漢河段)綜合治理工程開工,結合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對護岸、河底、濱河綠地進行改造和提升,在河道沿線設置多處供遊人遊憩觀水的近水空間,完善南九水河休閒、生態、觀賞功能,沿線的大石、大石頭、東九水以及西九水等4個社區將以此提升生態環境。

為助力全市開展的鄉村振興攻勢,推進嶗山區「南提北進」,沙子口街道正在全力推進「兩帶一線」示範工程建設,打造「流清灣濱海度假風情帶」「南九水休閒藝術示範帶」和「嶗山路黨建示範幸福線」,以串珠成網的方式盤活街道鄉村振興資源。

「近年來,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社區農民收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沙子口街道結合當地資源優勢,以大石文化為載體,以青島當代水彩藝術研究院在此落戶為基礎,藉助市文聯(美協、書協、作協)藝術人才聚集優勢,以打造大石畫家村為突破,培育形成創作、加工、銷售藝術產業鏈,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創收,形成規模後,逐步打造水彩藝術小鎮,積聚形成文旅聚集園區。」沙子口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曲愛菊告訴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一支畫筆,改變一座村莊
    喊著響亮的石匠號子,大石村的石匠們掄著大錘,憑著爐火純青的技藝,從山村走到了首都北京,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的建造工作。在這裡他們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巍峨宏偉的石碑,也傳承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吃苦耐勞,對自己技藝的高要求,工作時的嚴謹,是大石村石匠匠人精神的縮影。「手藝最好的石匠才能被選去北京!」
  • 因製作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出名的石匠村成了繪畫村!
    這群平均年齡近60歲的村民放下鐵錘、鋤頭,拿起畫筆,從石匠轉行當起「畫家」的事兒,還要從村書記段存恩去年在深圳大芬村的一次考察說起。深圳大芬村原來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小山村,通過產業轉型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年銷售總額超過45億元的「油畫第一村」,這給段存恩很大的觸動和啟發:「我們村坐落在美麗的嶗山,一步一景,有豐富的藝術資源,為啥不試著走文化振興這條路呢?」
  • 汕頭市「六個一千」工程帶動村強民富 鄉村振興
    原標題:汕頭市「六個一千」工程帶動村強民富 鄉村振興   有關方面了解到,近年來,汕頭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 我市多方合力營造鄉村振興新格局 「六個一千」工程帶動村強民富
    原標題:我市多方合力營造鄉村振興新格局 「六個一千」工程帶動村強民富   有了黨組織結對共建,基層黨組織更強了,鄉村也變美了,新型農民、粵菜師傅等鄉村人才越來越多
  • 番禺大石以「廁所革命」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番禺區大石街把農村改廁作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廁所革命」,讓「廁所革命」成為一項得民心、順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該街鄉村振興辦深入開展鄉村廁所新建、改建指導和日常監督,對14個行政村的廁改進度實行「日報告、周量化、月通報」制度,確保工程質量。
  • 當農民成為「藝術家」——「葛家軍」藝術振興鄉村西行記
    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讓老百姓成為鄉村致富與振興的積極主體,藉助藝術解決鄉村問題,尤其是鄉村發展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幹、村民看」的主體意識不足問題,是葛家村藝術試驗的初衷。當這場藝術試驗「開花結果」的消息傳到寧海對口幫扶24年的晴隆縣時,當地幹部群眾一下來了興趣。「有沒有葛家村村民願意和叢教授團隊一起,來給我們『上上課』的?」
  • 藝術振興鄉村 文化賦能村民
    作為全國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浙江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方陣,為全國做出了示範和表率,總結出了空間聚集、綠色崛起、產村融合、品牌引領、數字賦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區聯動、四治融合的可學、可借鑑的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三水富景社區:特色小鎮成為鄉村振興樣板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胡妍佛山市三水區是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縣區級試點,白坭鎮被區委賦予「高標準建成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示範鎮」的重要使命,其中富景社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立足城鄉融合,打造特色小鎮帶動鄉村振興樣板;圍繞富民興村,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瞄準留住鄉愁,探索基層善治新路徑,實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
  • 四川崇州:竹藝村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綻放
    近年來,崇州市充分發掘竹藝村所擁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資源稟賦,在「文化延續未來、藝術點亮鄉村」理念引領下,促進文化創意、精品民宿、鄉村旅遊等跨界融合,使竹藝村成為成都田園景觀的璀璨明珠、展示天府文化的地理標識和休閒度假旅遊的亮麗名片,初步探索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 大佳何鎮:融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探索藝術振興鄉村之路
    駐村期間,叢教授團隊通過「激發內生動力」方式,就地就近取材、培養本土「鄉建藝人」、挖掘鄉愁元素,通過融合設計理念激發村民「內生動力」藝術改造家園,讓環境更整潔、更美觀、更具藝術感,葛家村也成為了一座有生活情趣、有文化內涵的全國網紅村,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宣部、學習強國等90餘家重點媒體爭相報導,前來葛家村參觀交流的團隊達130餘批,吸引遊客近萬人,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藝術振興之路
  • 甬黔兩地同走藝術振興鄉村路 寧海13位農民貴州「種」藝術
    葛家村村民袁小仙(左)與當地村民(中)共同探討如何用刺繡技藝等傳統藝術振興鄉村。 拍友 曹維燕 攝  激活農民藝術改造鄉村,是寧海探索出的藝術振興鄉村的新路子。去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團隊在寧海葛家村展開一場以農民藝術振興鄉村的實踐,小村莊裡138位村民完成由普通農民到「鄉建藝術家」的蛻變,用手藝扮靚鄉村。葛家村也因此在短短4個月裡,由弱村變成了「網紅村」。
  • 銅梁西來村:一條綠道帶動鄉村振興
    「誰會想到,我們西來村會變得這麼漂亮,吸引這麼多人前來遊玩。」談及變化,任職西來村黨支部書記多年的周英德感慨地說。西來村位於銅梁城區西南郊,距離城區3.5公裡,境內三環高速、省道302貫穿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720戶1924人,幅員面積2.34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910畝。
  • 「小村莊」奏響「大樂章」 茂名湖豔村疾走鄉村振興之路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記者昨日從中共化州市委宣傳部的調研報告《廣東茂名化州市湖豔村在鄉村振興之路上的「八個好」》(以下簡稱《報告》)中獲悉,湖豔村奏響「美麗鄉村振興」大樂章:鄉村社會充滿活力、村民生活更加舒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 巴南魚洞:「一村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肖玲今年24歲,大學畢業後,通過「一村一品大學生工程」回到家鄉,成為重慶市巴南區魚洞街道百勝村一名工作人員。工作以來,她認真摸索科學致富之路,通過掌握信息資源優勢,熟悉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幫村民代銷農產品,努力為村民辦實事,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像肖玲這樣的本土人才和返鄉技術人才,正在成為魚洞街道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 「運動振興鄉村」帶來鄉村可喜變化——訪浙江省體育局局長鄭瑤
    諸暨市草塔鎮楊家樓村老年籃球隊  鄭瑤說,浙江把發展農村體育事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彰顯了體育價值。政府層面堅持以項目引領和帶動,推出體育小鎮培育計劃,鼓勵各地積極申報,打造具有集聚帶動效應的體育小鎮,積極推進體育產業項目庫建設,引導和鼓勵各地開發運動休閒項目,培育地域品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與此同時,政府看到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的熱情很高,便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激發鄉村體育活力。
  • 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 切實促進鄉村振興
    作為黨和國家在新時代處理好「三農」問題的核心戰略和重要舉措,鄉村振興較之於脫貧攻堅,在要求和定位上既有「變」,也有「不變」。「變」之處在於:脫貧攻堅是點上著力,強調精準方略、對症下藥、靶向治療;鄉村振興是全面發力,注重總體設計,強調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 陳民利: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分享
    如果這條路是通的,我們能夠在城鄉融合的理念下活化鄉村資源,產出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帶動鄉村的發展。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探索這條路。一方面,鄉村振興不是以村莊為節點的振興,應該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鄉村振興,在縣域經濟大構架下形成鎮域產業和村莊特色。只有這樣,資金、人才、技術、數據、智能等要素才會入鄉。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作者提供 下圖: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 王光華攝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從無到有的發展,顯現出其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 從化:建設特色小鎮成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據悉,從化作為廣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主陣地,正在朝著建成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目標而努力。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從化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面對特色小鎮建設這條發展新路徑,從2015年底提出特色小鎮發展戰略至今,從化在全區謀劃布局20個特色小鎮,在特色發展之路上穩步前進,有效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 深挖「三忠」精神 「點睛」鄉村振興
    ■丹灶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內一片鄉村振興美景。 水因村而美,村因水而興。有為水道流經的丹灶鎮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正因水道建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大果經濟社實施了三忠廟清湧、古橋綠道改造提升、村屋外立面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工程,讓這個小鄉村顏值不斷提升。黑臭水體變乾淨了,髒亂差的荒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供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與此同時,大果經濟社還依託村中的三忠廟,深入挖掘「三忠」精神,提升村居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