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正在畫室裡學習畫畫。
畫在紙上的是花,畫在心裡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青島這個小山村的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當畫家辦畫展搞座談,藝術的氛圍在大山裡變得越來越濃。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落,就是位於南九水河上遊的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區,如今它已經變成了農民畫家村,老百姓也吃上了藝術這碗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石村抓住機遇,走上了藝術帶動休閒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是未來的畫家」
驅車從九水東路轉到嶗山景區旅遊專用路上,沿著這條老臺柳路一路向東,就可以到達位於嶗山腹地的大石社區。這裡與北九水遙遙相望,距市中心20餘公裡,社區共有居民458人、168戶,面積約5平方公裡。這裡山舒水緩、林優壑美、植被茂盛,空氣、水資源條件好,以清新優美的澗壑風光、恬淡寧靜的山村景色、深厚的歷史沉澱為主要特色。
大石村水庫旁邊的一排木屋,是村裡專門設置的畫室。記者在大石村畫室看到,圍上大石水彩圍裙的8位阿姨正在奮筆添彩,凝神勾畫筆下的水彩花卉,手上的水彩畫筆起起落落,畫得非常專注,她們已經沒有初學者的急躁,更多的是下筆的自信和從容。
56歲的王雪榮告訴記者,她們都是培訓班的學員,有的來自周邊村,而自己是大石村村民,以前都是靠種水果為生,聽說村裡開畫家培訓班這個事之後,非常高興地報了名,雖然目前自己跟孩子住在午山,但為了畫畫,每天都堅持坐著公交車來村裡練習,自打學了畫畫,看到一件東西,腦子裡都會想一下該如何畫出來。
「農民畫家們收入增加了,精神生活也比原來豐富多了,以前都不注意形象,現在男的把鬍子颳得乾淨了,女的也把頭髮料理得利索了。坐在畫室裡一邊畫畫,一邊還能欣賞水庫的美景。」王雪榮指著畫室外的大石村水庫說。
「可以自豪地說,我是未來的畫家。」王雪榮說,在這裡免費學畫,將來畫好了還能賺工資,這是多好的事呀,現在家裡的親朋好友都叫她畫家。
每年能多收入3萬多
「學員大叔大姨們真是太投入了。」培訓班指導老師許文霞說。隨著畫家村步入正軌,已有不少年輕人看到了社區發展潛力,選擇回鄉發展,許文霞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大石社區的媳婦,本來在市北區當白領,聽說社區辦起了農民畫家培訓班,覺得這個事非常有前景,就申請加入了進來。
記者了解到,2020首屆大石農民水彩畫培訓開班儀式3月在大石社區水彩基地正式啟動,擔綱授課的導師,是旅美職業畫家梁凱和他的兩名同行。目前,培訓班已經開了兩屆,前後免費培訓了40名學員,他們此前全部從事農業生產工作,拿起畫筆的村民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
培訓班免費教授當地村民水彩畫創作技法,並積極推進農村水彩畫作品流入市場,使鄉村振興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區居民、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經過集中培訓的學員通過嚴格的考試,變成畫室的正式畫工。
「沒想到,我這拿鋤頭的手,現在拿起了畫筆,畫還賣了錢,自己還拿到了當畫家的工資,」村民張大花高興地說。去年7月份,大石農民畫工們拿到了第一個月工資1500元。工資到手,大家笑得都很開心。目前,每個畫工的基礎工資是1500元,另外根據水彩畫的題材和難易程度給予畫工不同的計件工資。
曾經做過石匠的段京科,在採石被禁止後以種植櫻桃養家。「每年櫻桃季,近百棵櫻桃樹毛利差不多有兩萬元,而現在當上了畫家,而且我畫得好,每月工資能到3000元,這樣我每年能多收入3萬多元了。」段京科笑著給記者算起了經濟帳。
在剛投入使用的「藝術·大石」社區文化交流中心,展廳內充滿了現代感的畫作,色彩明朗,全都出自村民之手。「社區組織百姓畫喜愛的畫,並組織其中的優秀農民畫工進行水彩畫作品批量生產、畫框裝飾及投入市場等,逐步形成鄉村繪畫產業。」
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存恩告訴記者,多年來大石村民們一直在尋找振興村莊的新路子,大石社區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石匠村,村民以採石為業,世世代代拿錘,村民祖祖輩輩以採石刻石為生,老一輩的村民還曾參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開採,「石匠」精神從此傳揚開來。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當地禁止開山採石,石匠們紛紛響應國家號召轉行從事其他行業。大石村山多地少,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僅靠種植櫻桃維持營生。
剛談下10萬元「大單」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我們社區在市文聯和區、街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繼承和發揚『石匠精神』引導當地農民拿起水彩畫筆,開始一筆一畫繪就新的致富路,從而推動社區產業轉型,走上藝術帶動文化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誰能想到有一天我們石匠村還能拿起畫筆畫畫?」段存恩感慨地說。
段存恩表示,經過自己和社區的努力,剛談下來一筆10萬元的「大單」。大石村半年多以來的辛苦付出贏來了認可,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已經轉變為了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這段時間,段存恩帶人四處拜訪企業尋求合作,還帶著村民們的作品參加展銷會擴大知名度,售出了畫,村民們也拿到了工資。
去年7月份,大石畫家村受邀參加第55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交易會當天,一幅幅色彩輕巧明快、構圖新穎的水彩畫受到了廠商和觀眾們的關注,沒人想到,拿慣了鋤頭的農民,在色彩運用上還有這樣潑辣大膽的風格,大石畫家村的展銷攤位上就接到了2筆訂單。50餘幅水彩畫,訂單總金額近兩萬元。畫家村的農民畫家們正在用他們手中的畫筆描繪鄉村藍圖,讓「石匠精神」躍然紙上,讓古老鄉村煥發新活力。
「大石風光好,山水能入畫,大批水彩畫愛好者在這裡採風寫生,具備發展水彩藝術興村的條件。」談起走上大石藝術興村之路,段存恩深有感觸,他去年10月參加了街道組織的赴深圳考察活動,在深圳大芬村他看到了自己村的影子,大芬村是全球油畫第一村,以前年人均收入不到百元,現在年銷售總額超45億元,相信大石也能行。
去年3月,第一批20名社區居民水彩畫培訓班開始招生。不過最開始,對於靠畫畫賺錢,村民們還有許多顧慮。一個星期過去了,僅有兩名村民報名。村民們都不相信自己還能畫畫,經過多次動員後,大家才陸續報名。現在,村民們都畫上癮了,下午2點上課,現在12點半就來畫室了。
新圖景正在大石上演
據介紹,產業由單一的山海資源向時尚多元「蝶變」,鄉村由人員外流向人員回流……這樣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大石社區上演。大石畫家村位於沙子口街道規劃的南九水休閒藝術示範帶上,去年8月底,南九水河(大石村至漢河段)綜合治理工程開工,結合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對護岸、河底、濱河綠地進行改造和提升,在河道沿線設置多處供遊人遊憩觀水的近水空間,完善南九水河休閒、生態、觀賞功能,沿線的大石、大石頭、東九水以及西九水等4個社區將以此提升生態環境。
為助力全市開展的鄉村振興攻勢,推進嶗山區「南提北進」,沙子口街道正在全力推進「兩帶一線」示範工程建設,打造「流清灣濱海度假風情帶」「南九水休閒藝術示範帶」和「嶗山路黨建示範幸福線」,以串珠成網的方式盤活街道鄉村振興資源。
「近年來,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社區農民收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沙子口街道結合當地資源優勢,以大石文化為載體,以青島當代水彩藝術研究院在此落戶為基礎,藉助市文聯(美協、書協、作協)藝術人才聚集優勢,以打造大石畫家村為突破,培育形成創作、加工、銷售藝術產業鏈,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創收,形成規模後,逐步打造水彩藝術小鎮,積聚形成文旅聚集園區。」沙子口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曲愛菊告訴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