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內一片鄉村振興美景。(通訊員供圖)
盛夏時節,丹灶有為水道呈現出另一番美景: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獨具特色的景觀橋、嶺南風韻的涼亭與岸邊連綿的景觀帶相映成趣,一步一景,處處如畫。
水因村而美,村因水而興。有為水道流經的丹灶鎮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正因水道建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大果經濟社實施了三忠廟清湧、古橋綠道改造提升、村屋外立面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工程,讓這個小鄉村顏值不斷提升。黑臭水體變乾淨了,髒亂差的荒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供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與此同時,大果經濟社還依託村中的三忠廟,深入挖掘「三忠」精神,提升村居精神內涵。
提顏值
帶動村民參與改造一河兩岸現美景
去年初,丹灶提出打造「有為水道」,將仙湖水流經的仙崗社區、西城社區、銀河社區與良登村部分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示範片區。
走在有為水道西城社區大果試驗段,潺潺流水聲動聽悅耳。水道中,魚翔淺底,水草拂綠。繞過景觀橋,就到了西城社區的三忠廟,周圍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
眼前這一河兩岸的美景,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塊雜草叢生的荒地。「以前,水道兩邊都是農田、荒地,還有一些垃圾堆在上面,河水還會散發異味,哪有人願意在這樣的河邊散步?」大果經濟社村民張叔告訴記者。
只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記得住鄉愁。水道不僅是人們關於鄉村的記憶,更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因素,影響著村民的幸福感。去年,丹灶鎮圍繞有為水道,打造多處景觀節點和遊船碼頭,讓嶺南記憶在這裡重現。
作為有為水道其中一段,大果試驗段的改造提升強力推進。大果經濟社通過實施三忠廟清湧及古橋綠道改造提升工程,在三忠廟橋以東新建景觀橋,修復機耕路,新建人行道,對周邊環境進行美化。經過一系列改造,大果試驗段的景觀效果和環境品質得到了大大改善。
「村容村貌更加整潔靚麗了,生活在這裡的村民讚不絕口。」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社長鄧崇堅對村居環境的大變身喜在心頭。
事實上,改造提升絕非易事。過去的西城社區大果試驗段兩旁是田野荒地,不遠處的房屋破舊且風格不一,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動員各家各戶參與進來。「一開始我們和村民溝通,想把這些土地拿出來改造,但大家積極性不算太高。後來,我們想了辦法,通過邊整改邊示範,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這樣大家都開始積極投身其中。」鄧崇堅回憶道。
如今,這條水道旁的綠道成了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村民休閒娛樂必不可少的場所。「每天一有閒暇時間,我都會來這裡散步,看著如此美景,身心舒暢。」張叔說。
增內涵
傳揚「三忠」精神豐富村居文化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曾經存在不少三忠廟,寄託當地居民對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敬仰與思念。滄海桑田,如今完整保存下來的三忠廟已經不多。而在西城社區大果經濟社,依然完好地保存著一座三忠廟,傳揚著三位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
「廟裡傳承著的是村民的精神信仰。」大果經濟社村民陳叔說,村民都用三忠廟的古訓教育下一代,要堂堂正正做人,不做有愧於天地祖先的事情,「三忠廟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和文化遺產。」
鄧崇堅表示,保護三忠廟的文化遺產對於塑造西城社區淳樸的民風有著積極作用,「或者是受三忠廟裡三位愛國英雄的影響,我們的村民也有著深厚的保家衛國情懷,代代相傳的優秀思想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去年,三忠廟得以重新修繕,如今大果經濟社也打算重新規劃,讓三忠廟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公共場所。鄧崇堅說,接下來,大果經濟社將繼續挖掘「三忠」精神的文化內涵,以三忠廟為載體,不定期組織相關活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接下來,丹灶鎮將以「三忠」文化為主題推進大果忠義主題文化園的建設,包括對三忠廟前空地以及有為水道沿線60多畝土地進行改造。將來,市民在有為水道遊船時,可以欣賞到大果經濟社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古色古香的村落環境。
文/珠江時報記者黃婷通訊員倫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