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關注收藏,分享他人,手留餘香。
血小板減少不一定會出血。這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個呢,是血小板減少的程度,可以分幾個檔;第二個呢,是個體差異的緣故導致一些症狀不同,具體講解可以往下看。
我們正常人血小板數量為(100~300),有些地方醫院可能會是(125~350)我們就按照大多數醫院的血常規標準範圍(100~300)來分析。
一般來說,血小板輕度減少(80~100)即(8萬~10萬)大多不表現出自發性出血。
血小板中度減少(50~80)即臨(5萬~8萬),可有輕度自發性出血,如皮膚黏膜出血點創傷後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經量增多等。
嚴重的血小板減少(50以下即5萬以下),則很多人會出現較明顯的出血,最常見的是皮膚紫癜。
更嚴重的呢?一般他們的血小板會在這個範圍:(20以下即2萬以下),這樣的檢查報告提示危險,因為這樣的患者如果有磕碰,摔倒,會有內出血的可能,甚至可以出現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共發症。
個體差異是指:由於不同的人在身體結構(如血管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可以對血小板減少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
比如,有的病人血小板降至45左右,那麼他的症狀就會出現廣泛皮膚的皮下瘀血,出血點,紫癜;但有的病人即使血小板只有20,也無任何出血表現,在這裡要強調一點,即使低於20沒有出血症狀,也會有內出血的風險,所以不能因為我沒有症狀,就無所謂,這個時候,報告數值就已經在提示你,你現在很危險,磕磕碰碰,摔倒都會有聲明危險的。
所以需要提高警惕,做好出血的預防性護理。
記得點擊在看,讓更多的人學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