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下午2點鐘,大雨過後,山西省萬榮縣西村鄉的街道上,來自劉和農村的農民大爺王恩順和老伴在賣著自家的美食小吃,儘管雨天街道上人不是很多,可是王大爺的油糕攤上生意一直不斷,咚咚啪啪的風箱聲不緊不慢的響徹在西村的街道上,美食的誘惑下是一種濃濃的鄉愁。
攝影師一邊品著美食一邊和老人家拉呱起來,王大爺說今年已經80歲了,兒子早已反對他們老兩口出來做生意,他能體會孩子的用心,可是兒子不一定能理解老人的想法,這小生意幹了30多年怎麼能說撒手就撒手啊?
王大爺的油糕在當地農村的萬榮和稷山兩縣很有名氣,一天下來能賣上300元到500多元錢,收入比年輕人打工還高,可是老人家說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和睦老夫老妻之間的感情,我們聽著有點納悶,奶奶接過話題說:「說出來都不好意思,兩個人在家老了脾氣還大,經常吵架,說來也怪,坐在街上炸起油糕卻安然無事,小小油糕攤子成了老夫妻的和諧劑。」
大娘又解釋了原由,她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大權,農村人有個說法,「女人是個匣匣,男人是個耙耙」,自古以來農民家裡都是女人當家,可是上了年紀出了狀況,自己的腦子不太好使喚了,家裡的現金和錢條子放下後就找不到地方了,為此她經常埋怨老伴,結果是自己的問題,她脾氣急吵架的事情當然不不可避免。
說是兩人吵架其實就是奶奶一個人的發火,王大爺脾氣隨和,從來不會接火,隨後無奈之下奶奶交出了家庭的財權,家裡的所有收入都落在大爺的手裡,可是管錢習慣了的奶奶總是有點不放心,她說只要自己生氣,就要查一查老頭的帳,生怕他胡亂花錢,當然自己也知道老頭沒有花錢的地方,可是自己一輩子過慣了小家生活,所以才有不放心的毛病。
王大爺說油糕這個晉南美食小吃在當地流傳了數千年,農村人趕集上會看大戲時候,吃上幾個甜甜的油糕是必須的習慣,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老伴就把她拿手的炸油糕廚藝用在了發家致富上,老兩口就開始在當地農村賣油糕,靠著自己的手藝和技術加上誠信經營,小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名聲傳遍稷王山區的萬榮和稷山。
老兩口有3個兒子,老大老二在太原和臨汾,小兒子在運城,現在都立起了門戶,自己身體健康,在家裡還種著20多畝中藥材,2年收1次,都是機械化作業,按說是現在光景美著哩,可是大爺說與其在家裡坐著閒著吵鬧幾聲,還不如繼續把油糕攤子擺著,坐在街上忙著幹活,手裡有幹的,眼前也寬,自然不會讓老婆子有急脾氣發作的機會。
稷王山區自然條件很適合傳統農業的發展,這裡遠古就是后稷教民稼造的故事發生地,厚重的黃土地上生產的優質小麥和粟子,經過巧手製作出來的油糕完美的把面香,糖甜結合在了一起,也就成了一種特色美食小吃,流傳了數千年。
王大爺說晉南油糕一般分為2種,一種是小麥麵粉炸制的小油糕,是紅糖或者白糖餡料,直徑在4CM左右,另一種就是黍子面炸制的大油糕,用稷山板棗泥做餡料,直徑在10CM左右。小的入口便是糖汁,大的棗甜綿軟,非常可口,舌尖上的甜味發揮到了極致。
老人家現在炸油糕的工具始終保持著傳統器具,腳下這個風箱當地人習慣叫做「風哈」,以前是農村廚房必備的廚具,目前在農村很少見到,已經成了古董級的老玩意,大叔用的「風哈」據說已經200多年,是爺爺的爺爺手裡所傳下來的,他說賣油糕就離不開這個「風哈」,既是實用器物還是招攬生意的活廣告,「咚咚啪啪」的聲音響起來,大家就知道這是油糕攤子支起來了。
大爺說現代化再發展可是傳統手藝不能丟,就拿這炸油糕手藝來說,講究的就是「風哈」燒碳火,鐵鍋煮油糕,吃的就是煙火味道。拉動著「風哈杆」,一抽一送之間,就是風力大小,火候油溫的掌控,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功夫是不行的,油溫高低直接影響到油糕的品質。
兩位老人每天在家裡燙好面,吃過早飯然後駕駛著三輪車外出擺攤,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進行,他們說吵架就是個玩笑話,其實外出賣油糕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我們從兩位老人的密切協作和笑容滿面的表情上已經看到了他們快樂的晚年。怎麼樣,這樣的晚年生活您覺得好不好?【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