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歡笑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10月30日下午
從江蘇蘇州九龍醫院血液透析室裡
傳出了一陣悠揚的口琴聲
吹口琴的奶奶叫童隆堡,今年84歲,是病床上做透析的楊德友的老伴。3年前,83歲的楊德友查出尿毒症。3年裡,一周3次,一月12次,童隆堡陪老伴做了近500次透析。每次透析時,她都會為老伴吹一首曲子。口琴聲不僅緩解了老伴的疼痛,也讓病房裡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為幫老伴緩解疼痛,84歲奶奶病房裡吹口琴
10月30日吃完午飯,童隆堡和楊德友兩人從蘇州工業園區湖西一社區出發,乘坐公交108路前往離家10公裡的九龍醫院。下午1點整,童隆堡和楊德友準時出現在九龍醫院血液透析室門口。
做完準備工作,童隆堡扶著楊德友在病床上躺下,幫楊德友挽起袖子,楊德友手臂上有2個鼓起的包。
"這兩個包是扎管抽血換血導致的。」童隆堡指著血透機,似乎在埋怨這個機器。她說,3年前得知老伴查出尿毒症,不敢相信也無法接受,「醫生說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一直到走到最後。」
說到這,童隆堡有些眼眶泛紅。她說,老伴第一次做血透時她偷偷哭了,但她不敢在老伴面前哭,「捨不得讓他受這苦。」
△護士為楊德友做血透
當護士用鈍針扎進楊德友左手臂的內瘻血管,鮮紅的血液引流出來的一瞬間,楊德友眉頭緊鎖,露出痛苦的表情。
「沒事沒事,我一直在你身邊!」 童隆堡緊緊握著楊德友的右手,輕輕拍著他。待護士操作完畢,她轉身從包裡拿出口琴,吹起了曲子《友誼天長地久》。
△童奶奶緊緊握著楊德友的手
漸漸地,楊德友慢慢放鬆下來,還舉起右手應和著旋律拍打。
童隆堡告訴記者,老伴查出尿毒症後,她想到老伴年輕時喜歡唱歌,特別愛哼《友誼天長地久》,就重新撿起30多年沒碰的口琴,想通過熟悉的琴聲來減輕老伴的痛苦。「口琴有一對,我和老伴各一支,是我們倆的『愛情見證』。」
△童奶奶和楊德友的口琴
「這首歌是我年輕時唱給老伴的第一首歌,我自己也喜歡。」楊德友對記者說,聽著歌曲,他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想不起來疼痛。曲子吹完,童隆堡掀起被子,開始為老伴按摩雙腳。然後坐在床邊,跟老伴聊起家常。
「兩人就像小情侶,總是在一起!」
悠揚的琴聲也讓血透室的氣氛輕鬆起來。記者看到,有人輕輕用腳踩起了節拍,有人隨著旋律哼起了歌謠。病友和護士們說,有童奶奶的琴聲陪伴,病房裡的時間過得很快。
△童奶奶在病房裡吹口琴
負責為楊德友做透析的護師胡馨璦說,老兩口平時就像小情侶一樣,每次爺爺上機透析,奶奶都要扶他到病床上,幫他把外套脫掉,捏捏他的手,敲敲他的腿,只要在一起,兩個人手都是牽著的。「按規定,血透病人家屬不能全程陪同,有幾個小時要在外面等,可奶奶經常趁我們不注意,悄悄溜進去陪爺爺聊天。」
胡馨璦說,每次血透的記錄童奶奶記得比她們都清楚,幾區幾床、身高體重都記得一清二楚。「童奶奶已經記了3本筆記本了,他們的愛情真讓人羨慕。」
△童奶奶和楊德友兩人合奏口琴
年輕時他為了奶奶不要小孩,吃流食20多年
吹口琴勾起了童隆堡美好的回憶:她和老伴都是鎮江人,童隆堡在南京當老師,楊德友是蘇州望亭發電廠的司爐工,從相識到結婚只有 6 個月。
△童奶奶和楊德友兩人去旅遊
因為工作不在一起,結婚後兩人便兩地分居。「當老師假期比較多,一放假我就會去望亭看老伴。」童隆堡對記者說,老伴上班是三班制,幾乎沒什麼假期,「但只要有放假,哪怕是放半天假,他都會來南京找我,然後再急匆匆趕回去。」
兩人分居9年後,童隆堡從南京調回了蘇州當老師,來到望亭和楊德友團聚。因為童隆堡身體不好,楊德友選擇不要小孩。
一起走過50多年依然恩愛,楊德友說他們有自己的秘方:生活中有磕磕碰碰時,奶奶聲音一響,他就當「啞巴」。他聲音一響,奶奶立即變「啞巴」。兩人一輩子都沒吵過架!
△童奶奶和楊德友在一起吃蛋糕
歲月的積澱讓童隆堡和楊德友的感情越來越深厚。童隆堡40歲時食道出現問題,楊德友就悉心照顧童奶奶,給她編辮子、捏胳膊,陪她一起吃了近20年流食,直到恢復身體。「兩人在一起就是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的。」楊德友對記者說,他照顧老伴是應該的,陪她再吃20年流食都願意,「有她才有我,才是一個家。」
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維持。童隆堡說,只要爺爺願意聽,她會一直為他吹口琴,「一天都不缺,一天都不分開。」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