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條「97歲奶奶不肯吃藥急哭99歲爺爺」的視頻感動了無數人,或許這就是無數人渴望的愛情的模樣吧。
看到這條視頻讓我不禁想起葉芝的那首詩歌《當你老了》,「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的時候,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詩人渴望的愛不會因為愛情的艱辛而有任何的卻步,詩人渴望的愛不會因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歷久彌新,磨難越多愛得越篤定。97歲的奶奶和99歲的爺爺就如詩人詩歌中渴望的一樣,經歷一個世紀,不因衰老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而現實中的詩人卻沒有這對世紀老人般幸運,就像現實中的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或渴望而不可得,或不能相伴到老。
97歲奶奶和99歲爺爺讓我不禁想起重播了好多次的電視劇《父母愛情》。劇中的父母若至今健在也應該應該是百歲老人了,他們這一代人經歷的一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百年,有戰爭,有動亂,有飢餓,有誘惑,父母也從相親結合的格格不入到相互不斷為對方改變、包容以至於不惜犧牲前途而保全另一半,愛得平靜卻深沉,是平凡而偉大的愛情的模樣。楊絳和錢鍾書跨世紀的愛戀又是多少人渴望的愛情的模樣,錢鍾書說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沒想過和別人結婚;楊絳說我們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我們在一起。
人的一生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下都會經歷或多或少的磨難,艱辛的時刻愛人的不離不棄愈發彌足珍貴。想起蘇軾的一首詞「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詞中的琢玉郎王鞏因受蘇軾「烏臺詩案」收受蘇詩而遭牽連被貶至偏僻荒涼、生活艱苦的嶺南地區,具有高超技藝的歌女柔奴隨行。三年後北歸時蘇軾看到是與失意的王鞏患難與共的柔奴對嶺南艱苦生活的甘之如飴而「年愈少」,對歸來的歡欣、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而「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面對蘇軾詢問「嶺南應不好?」,柔奴「卻道,吾心安處是吾鄉」。因為愛情,柔奴對身處逆境的王鞏不離不棄,像鬥霜傲雪的嶺梅安之若素,這般愛情的模樣也是我們渴望的吧。
人世間的愛情和人們渴望的愛情也許永遠有著不可彌合的距離,願我們都能遇到那個對的人,不管這一生的境遇如何,不離不棄,相伴到老,把我們的愛情變成我們渴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