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小學升初中即小升初之後出現小學成績好上了初中之後成績不夠優秀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這種事情一方面是因為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的知識難度以及學習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學生本人在某些習慣、能力和積累上甚至是性別上也會影響這一情況的發生。
儘管在一些比較大的城市裡特別是過去「小升初擇校」非常熱的城市裡,這種概率會低一些,但是在其他一般的地方還是有一定數量存在的。
但是初中如果學得非常好,到了高中突然就不好了甚至還出現了「聽不懂」的情況,這就真的有點不正常了。而且還是邏輯性很強的數學——儘管我們承認高中數學較之初中數學難度又上了一個臺階,但是畢竟學生初中階段的數學是「很好」。
這就說明學生的基礎還是可以的,那麼上了高中成績可能不會太高或者說是不夠拔尖,但是「不行了」、「聽不懂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有點不正常了……畢竟「基礎」這種東西不是一天就能打好的,同樣的,它也不會一天就垮掉的!
所以我認為能夠解釋這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在下面幾個問題上:
1、對數學老師有意見、不滿,所以學生選擇了故意「不學」來報復老師;
2、自信過頭、太過驕傲了又或者是過於輕視高中數學,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積重難返了;
3、因為其他原因比如身體、心理、談戀愛、校園暴力、沉迷遊戲等等外力幹擾因素導致學生無心學習,這種事情其實並不算少;
4、過去學習都是被動學,習慣了老師「餵養」的方式,但是偏偏上的高中又是那種比側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學校,所以自學能力的匱乏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不高,進而影響了成績。
5、學習習慣較差,例如課前不預習,上課不好好聽,課後作業又不認真完成而且還不做一些鞏固拓展訓練……
6、家庭問題導致的孩子厭學、無心學以及放棄學習等等。
以上算是比較常見的一些影響初中生升入高中之後成績出現滑坡的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有提「真實水平」這點,即如果孩子考入的是「重點」,那麼這裡的孩子都是來自各個初中的優秀學生,而偏偏這個學生可能還是因為「指標生(也有叫定向生的)」即通過降分進入的這所高中,那麼當這麼多優秀的學生聚到一起之後,總還是會有第一名也會有最後一名的。
而客觀上,這種情況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衝擊——不得不面對自己並沒有那麼優秀的現實。
我不提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孩子之前「初中數學成績非常好」,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而且我也相信這學生的中考數學成績也同樣會比較好。所以,我今天的分析都是基於學生本人能力是沒問題的,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一些「主觀」因素導致的。
其實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也不算困難,畢竟學生的底子還是不錯的。
當上述問題列出來之後這個問題基本上也就解決一半了——剩下的其實就是確認一下學生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只需要一一比對,看看有沒有發生即可。
例如孩子如果是因為討厭老師的問題導致不學,那麼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扭轉學生的認識——即讓學生明白學習這事兒尤其是高考這事兒真的是給自己學的,你一個人的成績好與差對老師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對你自己的影響卻是一生的。所以自己的「賭本」太大了,而對方卻幾乎都沒有「押」任何東西……
畢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例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習慣的問題,那麼就不用等了,直接哪裡不行補哪裡,不是補課而是補習慣、補方法——已經最差了,還能怎麼差?所以想開之後去做努力改正,哪怕只改一點也會有明顯的積極作用的不是嗎?尤其是當下正值寒假,一個寒假的時間少玩點,多補補,有過去的基礎作為保障,一個寒假不敢說能夠讓自己重回「優秀」,但是出現質的改變並不難。
例如孩子如果是因為早戀、沉迷遊戲等等問題,那麼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合適的方式,但是無論很重方式肯定是都需要「溝通」的,我只不過是想說對那些性格內向但是骨子裡卻是很倔強的孩子而言,發火、強迫等等方式反而容易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對待這樣的孩子還是「以德服人」會更好一些。而對於一些比較「皮實」的孩子來說,父母聯合老師稍微「粗暴」點可能效果反而會更好一些。
其實任何問題的發生大都會有解決的辦法,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有點焦慮、有點等不及,所以試圖找到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能夠「快刀斬亂麻」。如果能最好,但是顯然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好事兒」確實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是我們還需要藉助老師的幫助才行——畢竟在家我們「人盯人」可以,但是白天在學校呢?如果有老師的配合,那麼效果自然會好很多,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