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不僅在經濟科技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藝術事業也蒸蒸日上。作為深圳文化的一張閃光名片,成立於1982年的深圳交響樂團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亞洲一流樂團」的道路上,不斷拓展著這座城市的藝術高度和文化深度。
「這是交響樂與深圳發展同頻共振的40年」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從那時起,組建一支與深圳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交響樂團被提上了時任領導的議程。
1982年,一場校園招聘會,現任深圳交響樂團團長聶冰與深交的緣分就此展開。當時,聶冰正在瀋陽音樂學院讀大四,深圳交響樂團的招聘小組到學校挑選優秀畢業生,面對深圳這座陌生的城市,他顯然有些顧慮。因此,他選擇畢業後回到家鄉的哈爾濱歌劇院工作。後來,聶冰的妻子去深圳演出,回去後向他講述了自己在深圳的所見所聞。1985年,滿懷著對「深圳速度」的期待,聶冰正式加入了深圳交響樂團這個年輕的隊伍。
此後30多年裡,聶冰從樂隊隊長到副團長再到團長,一路見證了深交的成長與變遷。在聶冰看來,經過近40年的不懈努力和奮鬥,深交始終與深圳齊頭並進。
另一位深圳交響樂事業的見證者,是中國著名指揮家張國勇。作為深圳交響樂團首任音樂總監,張國勇始終與深圳交響音樂界保持著密切而深厚的聯繫。前不久,在「深圳交響四十載」的主題講座中,張國勇不無感慨地說:「這是交響樂與深圳發展同頻共振的40年曆程!我眼看著音樂廳的聽眾由少變多,由多變精。聽眾的掌聲熱烈得不得了,幕間沒有人鼓掌,一切都是那么正規,這就是深圳交響40載成就的體現。這個城市是有活力的,是重視文化的!」
深交躋身全國一流交響樂團之列
深交成立初期,交響樂在中國也才剛剛起步。那時還叫「深圳樂團」的深交,聲部陣容不齊,樂器也不齊,沒有固定的指揮,直到首任指揮姚關榮的到來,才讓樂團的排練步入正軌。可是,當時深圳還沒有自己的音樂廳,樂團只能在體育館演出,為了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還曾演出過一些港臺流行音樂。隨著樂團人數的不斷擴充,直到1985年所有的聲部才在編制上配齊。
為建設好深交的職業化體系,深交「創業者」們與早期團領導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同時,樂團不斷創新,先後施行全員聘任制、引進外援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深交很快成為一支職業化程度較高的專業樂團,為後繼成立的國內樂團起到了很好的先鋒示範作用。
如今,在幾代團領導的帶領下,深交躋身全國一流交響樂團之列。
對此,聶冰感到十分欣慰:「深圳,是全國第一個有大劇院的城市。藝術可以迸發出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能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和外來人口愛上這座城市。」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建設步伐,深圳交響樂事業將大步邁入一個更加國際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發展的嶄新時代。
不斷探索,展深圳文藝院團擔當與創新
深交取得今天的成果,離不開不斷的探索和創新。2007年,深交成為國內第一支應邀走進國家大劇院的地方樂團;2008年,樂團邀請德國指揮家克裡斯蒂安·愛華德擔任音樂總監;2013年,深交成為第一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專場音樂會的亞洲樂團;2016年,「80後」青年指揮家林大葉出任音樂總監……隨著多年的國內外巡演、樂季音樂會的推出,深交早已被觀眾熟知,已然成為深圳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
疫情期間,深圳的文化生活卻並不因此而空白。這其中,深圳交響樂團快速反應、衝破羈絆,於2月14日在「喜馬拉雅」APP推出「空中音樂會」,以雲播出的形式,豪邁奏響了英雄的交響曲。據統計,第一場音樂會就收穫了超過百萬的點擊量。不僅如此,在恢復現場無觀眾的音樂季演出之後,深交還與騰訊視頻通聯合作,以線上直播或錄播的方式向觀眾播放演出實況,讓人們在這特殊時期不用走進音樂廳就可以欣賞深交的音樂季。
聶冰說:「音樂傳遞的是溫暖,是愛,當那些白衣戰士英勇奔赴抗疫前線時,當億萬人以隔離的方式體現責任感時,我們唯有音樂,用音樂歌頌英雄,用音樂鼓舞人心,給人迎新光明的勇氣和信心!」
深交展現出來的擔當與創新精神,藝術家們昂揚的精神面貌,以及不斷湧現的精品之作,不僅是深圳文藝院團改革不斷深入的豐碩成果,也成為了觀察深圳文化創新的一個精彩切面。
紮實推出原創精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衡量一個城市的交響樂事業發展,需要多少個維度?「除了演出季、演什麼、演多少、請什麼人等硬性指標,在如今又多了一個指標,那就是這座城市的原創交響作品有多少,能不能講好中國故事。」張國勇這樣解讀。
深交一向重視民族交響樂作品的創作,精心組織創作的大型原創作品《神州和樂》《交響山歌·客家新韻》《人文頌》等受到了業界專家、聽眾和媒體的好評。每年定期舉辦的深圳本土作曲家作品音樂會已成為深圳「文化強市」戰略的一張亮麗名片。
201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統籌推動,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具體組織深圳交響樂團委約著名作曲家張千一創作推出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這是繼《黃河大合唱》之後又一部以讚頌祖國、謳歌新時代為主旨的大型交響套曲精品力作。自2019年4月首演以來,受邀赴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蘭州、延安、澳門以及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義大利貝加莫、卡斯楚,德國紐倫堡、埃爾朗根、慕尼黑等國內外多個城市進行了巡演,登上了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以及歐洲的多個知名音樂節,收穫國內外專家、觀眾的廣泛讚譽。
交響樂的感染力是無國界的。隨著每年的歐洲巡演以及專業樂評人的高度評價,在國際上掀起了藝術颶風,深圳這座城市也藉由深交傳揚歐洲各大音樂節。「我們希望,用美好的音樂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展示美好的精神家園,用音樂語言向世界展示我們最細膩美好的文化追求,激發世界上每一個有家園國度的人們的共同情懷。」聶冰說。
完善頂層設計,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成立
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作為城市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交響樂的發展需要良好的機制和氛圍,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只有引進社會資金,才能讓城市交響樂團突破資金不足的制約,向更高的水平邁進。
也正因此,在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推動的新一輪文藝院團改革中,積極探索通過設立基金會等方式鼓勵社會捐贈,引導全社會支持和參與藝術發展、文化建設。2018年5月29日,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應運而生。
作為一個非公募基金會,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目前已募籌資金1400萬元,在基金的資助下,深圳交響樂團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據聶冰介紹,基金會對深圳交響樂事業發展提出了重大規劃建議,其中包括對深圳音樂廳運營有限公司、深圳市演出公司、深圳市「一帶一路」國際音樂節組委會等進行統籌發展,通過籌集社會資金、監管資金用途、打造深圳交響樂文化品牌、支持深圳交響樂原創作品,推動「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推進深圳交響樂和深圳音樂廳建立團廳深入融合機制,為城市交響樂事業進行頂層設計。
在基金會的支持下,深圳交響樂團緊扣樂團音樂會的主線,著力提升演出質量和宣傳力度,2019年全年觀眾人數超過16萬人次,演出收入約2272萬元,在國內樂團居於前列。樂團還大力優化、科學化內部管理制度,不斷拓寬樂團的受眾群體,讓深圳成為「愛樂之城」。
【新聞延伸】深交攜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國內巡演
繼8月26日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展演」華麗亮相後,深圳交響樂團將攜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進行新一輪國內巡演。9月13日至9月28日,《我的祖國》將先後在成都、南京、石家莊、太原、長沙等5個城市奏響,傳遞深圳對偉大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我的祖國》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組織策劃,深圳交響樂團委約著名作曲家張千一創作的一部謳歌我們偉大祖國的鴻篇巨作。該作品榮獲2019年廣東省文化繁榮發展專項資金資助,入選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