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烏菲茲美術館與街頭藝術

2020-12-12 專注綜合解說晶嵐

火車從羅馬Termini火車站開出,長驅直入進入了義大利中部的託斯卡納大區。

託斯卡納太美了,橄欖樹、葡萄園、挺拔如劍的劍松以及古老的莊園是託斯卡納的象徵符號。

列車行駛在託斯卡納的鄉間,周圍的景觀讓人們聯想到樸實富足的田園生活,這也正是託斯卡納風格與生活方式受受人追捧的緣由所在。

陽光與鄉村,藝術與美食構成的託斯卡納,代表了歷經數百年漫長歲月磨礪與考驗的完美生活,更是當代人們尋求悠然、浪漫、溫暖情懷的最好居所的精神寄託。

在人們心中,託斯卡納以其美麗的風景和豐富的藝術遺產而著稱,它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發端的地方,湧現出了以喬託、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但丁和拉斐爾為代表的一批傑出藝術家。

託斯卡納地區的明珠:佛羅倫斯正匯聚這一切。

徐志摩的翻譯「翡冷翠」,遠遠比另一個譯名「佛羅倫斯」來的更富詩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氣質。

徐志摩著有《翡冷翠的一夜》一書。

後來,作家徐魯著有《翡冷翠的薄暮》,畫家黃永玉著有《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80後詩人風來滿袖著有譯詩集《沿康河到翡冷翠》,都是對徐志摩詩意的一脈相承。

如果前往佛羅倫斯,這幾部作品很適合提前研讀一下。

佛羅倫斯就像是一座滿載榮耀的博物館,各個景點都有其歷史意義和藝術內涵,遊覽一遍意義非凡。

阿諾河將城市一分為二,南岸景點較少,北岸景點較多,並且相對集中,基本可以用走的,一天左右就可以走完。

時間雖短,你仍可以看到它的石頭塔樓,紅瓦牆頂,綠蔭遍地的花園,掛滿壁畫的教堂、修道院,當你細細品味的時候佛羅倫斯城又如一幅文藝復興時的油畫,古樸並散發著歷史氣息。

十五至十六世紀時佛羅倫斯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

時至今日,佛羅倫斯仍然是深受大家熱愛的藝術之都。

我們民宿另外一對來自英國的情侶,就特地前來佛羅倫斯渡過整整七天的假期。

佛羅倫斯的基調並不真的如翡翠般嫩綠。

這裡最典型的天氣,也是託斯卡納最典型的天氣,是陽光下的藍天白雲。

色彩鮮豔的牆壁,深綠色的百葉窗,深紅色的屋頂才是這裡的標誌色彩。

佛羅倫斯全市共有40所博物館和美術館,60多所宮殿及許許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著大量的優秀藝術品和珍貴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稱。

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米蘭三年展並稱義大利三大藝術展。

不論您是漫步在佛羅倫斯的大街小巷,還是來到博物館、美樹館或教堂參觀,定會感受到佛羅倫斯古城那濃鬱的文化氛圍。

佛羅倫斯街頭的天主教藝術作品。

這座建築最古老的部分就是現存的這塊聖母聖子像。

其他部分已經被新建築取代,新舊結合的天衣無縫,就像佛羅倫斯這座城市中,歷史藝術與現代生活結合一樣。

在佛羅倫斯街頭,竟然遇到日本一位小明星在拍外景,桐谷美玲。

提到佛羅倫斯,不得不說起一個知名的家族:美蒂奇家族。

早在兩年前,北京國家博物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文藝小清新的妹子給我一幅一幅介紹參展的名作,就不斷提到這個名字很好聽的家族。

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是佛羅倫斯,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多半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漫步在烏菲茲美術館,當我們的眼睛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文西、拉菲爾、德拉瑞亞、米開朗琪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或許應該了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後閃光,那就是「美第奇」。

事實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有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烏菲茲美術館曾經是美蒂奇家族的政務廳,政務廳的義大利文為Uffizi,因此名為烏菲齊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以收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其他各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而馳名,並藏有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

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烏菲茲美術館無疑是這座「鮮花之城」中的最為瑰麗的奇葩,收藏品達2500件之多,參觀至少要花半天時間,真正理解每幅作品的奧秘則要花一星期時間。

美術館分為二層和三層。

二層是列奧納爾德、米開朗改羅等人的素描及版畫的展室。

三層是繪畫館,三段走廊之間有45個展室。

在羅馬的博物館,人們按照步行路線順路就可以參觀完所有展品,但是在烏菲茲,要走入走廊一層的一個個房間,才能看到館藏藝術品。

而有時候遇到某些房間大門緊閉,進行維護,也是非常常見的了。

在烏菲茲,你不能錯過的鎮館之寶有:博尼塞納的《聖母子》、馬爾蒂尼的《聖告》、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達文西的《三王禮拜》、拉斐爾的《金絲雀的聖母》、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提香的《花神》。

取道提前預約的烏菲茲門票,等待入場。

三層走廊,右側是密密的玻璃窗,左手是一座座的參觀大廳。

不要著急往前走,抬頭看繁複美麗繪製的天花,以及天花板下方一排的人像油畫。

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細膩程度堪比照片。

畫室7文藝復興早期弗蘭切斯卡PierodellaFrancesca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的博戈聖塞波克羅,父親從事皮革業。

他以穩重的色調,毫無破綻的構圖和具有強烈真實感的描寫能力,在文藝復興諸畫家中表現得極為傑出。

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晚年熱衷於幾何學,也有著作傳世。

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登陸的那一天,他逝世於故鄉,據說當時已經失明。

在這個畫室裡有他著名的《烏爾比諾公爵夫婦肖像》DiptychoftheDuchessandDukeofUrbino。

畫室10-14波提切利畫室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波提切利是菲冷翠畫派的重要代表,烏菲齊的官方介紹上將波提切利畫室編號為10-14畫室,其實這裡並沒有幾間畫室,只是在一間大的畫室容納了波提切利15件傳世巨作。

作品包括了從受到修士利比和韋羅基奧等影響的早期作品,到被美第奇譽為天才的圓形畫作,和晚期的神秘畫作等。

在這個畫室裡有他最著名的作品《春》Spring和《維納斯的誕生》ThebirthofVenus。

這兩幅巨作無疑是美術館最負盛名也最有人氣的畫作,巨大的畫作前總是堆滿了人頭,畫作前有防彈玻璃罩,但仍然不礙近身觀看。

與大家觀察的角度不同,我最喜歡看那維納斯的腳,春中天使的腳,如此美麗的腳只可能生在天才畫家的筆下。

畫室17Hermaphrodite「數學房間」。

房間的名字《沉睡的Hermaphrodite》則是取自房間內這座自1669年已經陳列在這裡的曖昧而性感的大理石雕塑。

Hermaphrodite這個字來自Hermaphroditus,是Aphrodite與Hermes的兒子。

此Hermaphroditus有著兩性的特徵與性情,並成為了Hermaphrodite雌雄共體的字源。

弗朗切斯科一世大公的個人收藏與青睞之物均擺放於此,整體風格有如15世紀宮廷般璀璨奪目,布滿圓頂與牆面的金色母貝裝飾與鋪滿大理石的地面也是這個展廳的亮點。

然而,縱使再堅硬的大理石也禁不住每天成百上千萬遊客的踩踏。

因此,現在遊客只能從圍欄外欣賞,一概不得入內。

畫室25米開朗琪羅畫室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Bounaroti米開朗基羅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是文藝復興義大利藝壇三傑之一。

《聖家族》LaSacrafamiglia)《聖家族》又名《多尼圓形畫》,是他於1504年在佛羅倫斯時完成的,作為他早期的板上宗教畫,可以說也是一首美麗的天倫詩。

《聖家族》是一個傳統題材,主要是描繪聖母、聖約瑟和聖嬰基督,不過米開朗基羅在這一幅畫上的三個宗教形象已完全成了民間生活的普通人物了。

也許是藝術家長期作雕塑的關係,這裡的色調與形體結構稍顯生硬一些,為了處理好人物的衣褶關係,光暗的對比較強,明暗轉折還不夠和諧。

畫作描繪的是一個木匠家庭,米開朗基羅把約瑟、馬利亞表現在專注於聖嬰的天倫樂趣之中,此種情景通過三個人物的戲劇性組合得到了和諧的世俗化體現。

背景上還有幾個裸體像,好象有一個野外浴池,聖家族就在一塊野地上休憩。

構圖緊湊,主調和諧,給人以親切感。

烏菲茲三樓展廳的拐角處,也有一座拉奧孔雕塑。

還記得之前也見過這尊雕塑嗎?那是在羅馬博物館的庭院裡。

在二樓走廊轉角U拐角處能看到阿諾河和老橋,還能看到遠遠地米開朗琪羅廣場,風景很是不錯。

烏菲茲美術館的二層與一層也全部是藝術畫作,但三層畫廊已經花費了我足足3個鐘頭的時間和精力,實在沒有動力再仔細一幅幅觀看。

出門前在禮品商店,買了手工製作的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的瓷磚冰箱貼留念。

回到廣場上,市政廳鐘樓又出現在眼前,美好歷經千年而不變,是多麼讓人安心啊。

轉角,遇到穿著中世紀服裝的馬夫駕駛的白色馬車,猶如時間穿越般,在古巷中篤篤前行。

窄巷中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與喬託鐘樓,還未來得及登頂參觀。

不急不急,我們的路長著呢。

因為處在復活節假期中,遊客與當地人都歡聲笑語不停。

洗禮堂門前,美少女穿著古典服飾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花兒靜靜開,樂聲慢慢起,古巷古鎮古橋,一切的一切,不急不緩,等待我們慢慢發掘。

佛羅倫斯的店鋪,多古老且精緻。

因為所處建築也多有上百年歷史,因此售賣的商品也多了一層美好的顏色。

佛羅倫斯以其精美的大理石花紋紙著稱,書、手工筆記本、相框、工藝品等很多都是用佛羅倫斯的優質紙張製作的。

支架上的原紙,價格不菲,但買一張帶回家裱在畫框中,也是難得的一副藝術作品。

走過老橋,跨過阿諾河,來到河南岸原美第奇家族的住家:皮蒂宮。

已經停止參觀,但美第奇這一傳奇家族的族徽在夕陽下由天使守護,放佛不會消失。

拜這個家族所賜,我們能夠在佛羅倫斯獲得如此美的薰陶與洗禮,是難得的緣分。

有關烏菲茲美術館的預約提前查了攻略據說人烏菲茲遊客會很多,首先想從網上訂票,結果發現,價格非常高,加收一些不知名的展覽票費,再查看有人通過電話預定的,於是就按照這個電話打了過去,打了四次,前三次提示的話聽不懂,按照攻略摁了2再摁4也沒反應,第四次打的時候終於聽到英文了,很蹩腳,摁了2後,提示進入booking的話摁8,再等等就有接線員說話了。

我:canihaveareservationforUffiziMuseum?客服:yes,Whendouwanttovisit?我:報了日期和時間客服:HowmanyPeople?我:2adults客服:重複人數後問What'stimedouwanttovisit?我::2PM客服:is1:45okforu?我:yes,:canugivemeyoursurname我::@@@@客服:Okay,iwillgiveyouareservationcode我:ok客服:六位數字的預約號再把號碼和她核對一下,就可以了。

電話預約後,拿著預約號碼到時候到美術館門口憑號碼換票,在那時再交預約費,大概4歐網上預約優點:到時到了美術館如果人不多,就自己排隊進去,省了預約費,如果人多,還預約了不是。

我們兩人加導覽器一共33歐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收藏品達2500件之多的烏菲茲美術館,領略一下什麼叫藝術薰陶
    烏菲茲美術館不僅是藏品,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頂部精緻的繪畫,細緻的雕刻,賞心悅目。烏菲茲美術館從建築到核心藏品,都是美第奇家族的遺產。烏菲茲美術館內陳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包括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
  • 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開啟線上虛擬參觀吸引智利觀眾
    為幫助在疫情期間無法旅行的人們享受藝術並放鬆心情,11月17日晚8點,著名的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在智利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虛擬參觀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這場參觀活動利用「谷歌文化和藝術」軟體(Google Arts and Culture)以360°動態虛擬展形式呈現,由長期在智生活工作的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吉羅拉莫全程講解。
  • 文藝復興的藝術殿堂
    置身其中,你一定不會錯過這座「鮮花之城」的藝術瑰寶——烏菲茲美術館。它不僅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美術館,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美術館之一。浩如煙海的藝術長廊烏菲茲美術館的入口在佛羅倫斯城中心領主廣場的一角。長久以來,領主廣場都是佛羅倫斯生機勃勃的生活中心。美術館整體建築呈U字形,狹長的兩側空間是長廊和展廳。
  • 在疫情衝擊下的義大利,藝術機構如何向公眾傳播藝術?
    莫蘭迪展覽的展廳布置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Uffizi烏菲茲美術館是義大利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收藏了大量包括拉斐爾、達文西、丁託列託、提香等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和大量古希臘、羅馬的雕塑。館長埃克·施密特(Eike Schmidt)發表聲明說:「即使博物館關門,藝術也不會停止。」在疫情期間,烏菲茲美術館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個社交媒體活動,讓人們的生活和藝術保持聯繫。博物館會每天更新社交媒體帳號的內容,以美術館的館藏為重點,分享作品照片、故事和視頻。
  • 佛羅倫斯遊記:探訪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十五至十六世紀時佛羅倫斯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佛羅倫斯是極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市區仍保持古羅馬時期的格局。多中世紀建築藝術。
  • 遊記:打卡著名的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還有一個世界上所有藝術愛好者心目中的聖殿烏菲齊美術館。這裡的鎮館之寶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畫派的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踩在貝殼上,在飛濺的泡沫中衣衫徐徐飛舞的維納斯是人們心目中永恆的美的象徵。
  • 義大利「翡冷翠」,古老露天廣場成「藝術殿堂」,免費向遊客開放
    義大利中部古老而富有內涵的文化名城佛羅倫斯,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也是偉大詩人但丁、科學家伽利略、藝術巨匠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等眾多名人的故鄉,歐洲文化與建築的精華都聚集於此,是全世界文藝青年們心中最嚮往的城市之一。
  • 當街頭藝術登堂入室
    藝術市場的復甦逐步把人們的目光拉回到美術館、展覽場地、拍賣現場抑或室內空間的電腦屏幕前——這些一貫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場所,而在這些主流藝術場所之外存在的「街頭藝術」往往被藝術世界所忽略,甚至有人認為其不可登大雅之堂。「街頭藝術」真的就是下裡巴人,無法完成陽春白雪的華麗轉身嗎?
  • 遊記:我覺得最可玩的一個美術館
    在紐約所有的博物館中,惠特尼美術館是唯一一家由藝術家創立的美術館,而其他大部分美術館都是由收藏家創立的,比如說弗裡克美術館FrickCollection、摩根圖書館博物館MorganLibrary等等。最開始,這座藝術館就因為「美國現代藝術」的大量收藏而聞名,很多藏品的質量都要比MoMA還要新鮮。
  • 館長訪談|明珠美術館:突破傳統「觀看」,構架藝術療愈
    疫情之後,美術館如何突破傳統「觀看」方式,開闢公共教育、美育機能和藝術療愈的新途經?直播盛行的當下,怎樣合理髮掘「線上」媒介特質,而非盲目跟風?面對變化與挑戰,美術館又如何保持活力?疫情後重開的美術館,如何突破傳統「觀看」方式,開闢公共教育、美育機能和藝術療愈的新途經?直播盛行的當下,怎樣合理髮掘「線上」媒介特質,而非盲目跟風?面對變化與挑戰,美術館又如何保持活力?日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就此專訪了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
  • ETN和達文西、但丁、米開朗基羅會師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接待全球訪問者最多的美術館之一 而在佛羅倫斯作為國家首府的歷史階段,學院美術館的館藏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並成為了首座當代藝術收藏館。正是在這座美術館中,當時的美術學生們獲得了最前沿的藝術靈感和當代藝術啟迪。1872年,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品「大衛」被最終轉移至美術館內,從此走向了國際美術收藏館的巔峰,成為了現今接待全球訪問者最多的美術館之一。
  • 從街頭塗鴉到大型雕塑 KAWS是如何在20年中跨越藝術和時尚的界限的?
    攝影:林子人KAWS曾在接受《Interview》雜誌的採訪時說過,他的藝術道路是從少年時代迷上溜旱冰和街頭塗鴉開始的,而他之所以會喜歡這兩者,是因為「他們都是單打獨鬥的活動,無論去哪你都可以做,不需要別人參與」。這位藝術家的性格可見一斑。KAWS近期在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研究性巡展「KAWS:始於終點」將在餘德耀美術館舉行。
  • 遊記:森美術館!
    如果說箱根只有西洋式美術館這個命題完全不成立,但鎌倉只有日式美術館這個命題卻是基本成立的。畢竟是古都鎌倉嘛,在那裡如果看到畢卡索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吧。於是我和章魚小群子愉快地一拍即合,放棄建長寺和登高看海,改去看美術館。於是我們就興致勃勃的出發了。然而這第一站居然走錯了地方,誤打誤撞去到的就是這家吉兆俺美術館。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當尚未消費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時候,網紅展實際上實現了社會總文化藝術資本的增加,而不是簡單的文化資本替代關係。美術館作為文化精神的縮影當代美術館越來越重視與公眾社會的關係,越來越趨於平面化和娛樂化。但是,在這種平面化、娛樂化的公眾社會中,在一個尚未自覺形成知識的認知高度和普及性的情境下,美術館不僅是特殊的空間成為知識生產的一種物質性場域也是綜合職能轉變為知識生產的一種主體。
  • 遊記:美秀美術館,一直在我心中
    美秀美術館(MihoMuseum)是由小山美秀子創辦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人美術館,由華裔美國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聯合日本紀萌館設計室設計。因其依據」桃花源"的設計理念、將建築與自然完美結合,營造出了一個桃花源般的意境而受人矚目。
  • 用笑臉「毀童年」的藝術家|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按如今街頭潮流藝術倍受年輕人追捧,有創意且畫面衝擊力強的作品正是時代所趨,「舊元素新組合」的展現方式才是創意表達的最高境界。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位來自美國的街頭藝術家——Ron English。早期開始創作的時候,他總是喜歡在廣告牌上惡搞。
  • 「帶有信息的藝術」:用街頭塗鴉與疫情抗爭的英國藝術家們
    街頭藝術正在英國大行其道。雖然畫廊都關閉了,但因封鎖而冷清的英國各城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副難以抗拒的畫布。他們用形形色色的街頭繪畫來來反映新冠疫情期間的悲傷、希望和喜悅。「這是一種帶有信息的藝術。」他補充道。街頭藝術家內森·鮑文(Nathan Bowen)的靈感也來源於向一線工作者表達感謝的願望。他說:「我認為現在街頭藝術非常重要。人們去購物或者上班的路上看到的都是單一的景象,街頭藝術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 外國網友「隔離期藝術」腦洞大開
    因為疫情,很多網友宅在家中也變著法兒自己找樂子,於是誕生了不少美食家、美術家、音樂家、攝影家……總之很多生活中的「藝術」和「藝術家」被挖掘出來了。保持社交距離,但並沒有拉遠大家與藝術的距離,最近世界各地宅家的網友腦洞大開,在社交網絡上發起了#隔離期藝術#的熱門話題。
  • 福利|國潮藝術正當時!松美術館「FAS 2020北京潮流藝術展」
    (內含福利)活動現場誰說他們不是藝術?藝術原來還能這麼玩兒?這不是教科書裡的藝術,但一定是年輕人最愛的藝術。動漫、遊戲、多媒體、科技、影視、二次元……藝術展覽的「稀客」這次悉數上陣?現場合影展覽現場2020年6月19日下午,FAS 2020北京潮流藝術展在北京松美術館東區開幕。
  • 北京二環,一個街頭藝術空間的「遊牧式」生長
    「盤子」是北京二環裡為數不多開放的街頭空間。去年9月,位於箭廠胡同的櫥窗式藝術空間箭廠,在持續運營了11年後也因各種原因而關停。 自2019年底開放以來,「盤子」的街頭空間已經舉辦了10次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