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8月15日,山東德雲文化廣場項目開工,德雲社濟南分社正式落地。投入使用後,山東德雲文化廣場將匯集相聲演藝、曲藝表演、婚慶餐飲、曲藝教育、文創展示等多種文化業態,郭德綱說以後大部分精力放在濟南分社,五六個劇場同時運營,票價不會高於德雲社其他小劇場……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的相聲團體,德雲社帶著「好好幹」的勁兒來踢門檻了。郭德綱要把市場深扎到濟南,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濟南的本土相聲、曲藝園子。本土相聲社做好準備了嗎?曲藝專家們什麼態度?8月19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盼著德雲社來
本土小園子不怕大名牌
20世紀,曲藝底蘊深厚的濟南成為了全國三大「曲藝碼頭」之一,在相聲界留下了「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的說法。濟南相聲名家孫少林創辦的「晨光茶社」曾接待過馬三立、劉寶瑞、郭全寶等相聲大家的登臺演出。有著悠久的曲藝歷史,濟南從不缺曲藝小劇場。目前濟南有七八家曲藝園子,包括明湖居開心甜沫劇場、歷山藝享會、南豐戲樓、廣興書場、江湖藝社以及已經閉館的芙蓉館等,共同維繫著濟南「曲山藝海」的傳統。
這些本土曲藝園子中,除了政府扶持的劇場,曲藝商業化運營風生水起的是江湖藝社相聲劇場。擁有三四十名演員的江湖藝社,2017年投資數百萬在濟南融匯老商埠開設總館,目前有漢峪金谷老舍茶館分社、印象濟南分社、泰安分社等多家分劇場,是近年來濟南備受觀眾喜愛的新潮相聲小劇場。
江湖藝社班主王超,是非遺傳承人,同樣師從相聲名家金文聲,是郭德綱的師弟。王超告訴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曲藝人,他對濟南這些年沒有發展出正規的、有競爭力的園子而感到難過,對濟南曲藝市場來說德雲社來了就是好事,更有利於本土挖掘「曲山藝海」的市場。「濟南現在多一家商業化的、有競爭力的小園子,比開那種送免費票給觀眾的小劇場要強,曲藝市場的生態會更好一些。血要活起來,你要成了一潭死水,觀眾很快審美疲勞。」
濟南本土江湖藝社
談及德雲社來了之後對本土市場的分割,王超稱,江湖藝社是具有濟南本土文化特色的曲藝社,德雲社沒有的東西,江湖藝社有。「德雲社有相聲、京劇、太平歌詞,江湖藝社有傳統武相聲、撂地相聲、濟南方言相聲和新潮相聲,潮派相聲很受90後觀眾熱愛。我們還有老濟南民間絕技絕活、古彩戲法、山東琴書、山東快書,這是我們的特色優勢。」
王超說,濟南本土曲藝劇場立足的是本土文化,傳播發揚的也是本土文化,就像天津、北京的園子都有地域特色。按照王超的分析,吃包子的人吃不慣米飯,各有各的愛好,德雲社進來之後,對江湖藝社沒有什麼大衝擊,反而對激活本土曲藝市場比較有利。「德雲廣場開工當天,江湖藝社小劇場當晚賣了100多張票,還是照樣受歡迎。」王超很有信心地說,他們也早盼著德雲社能來,觀眾可以有個對比,是幾百塊的名牌好看,還是本土小園子好看。「我們從小跑江湖幹這一塊,這叫藝高人膽大,你得自身有本事,你才能不怕。」
武相聲
王超說,說到底濟南是一塊寶地,是曲藝三大碼頭之一,濟南人對於曲藝的熱愛、忠誠度,都與城市文化氛圍有關。「德雲社來濟南,它重振不了濟南的曲山藝海,濟南曲藝文化永遠是一代一代的本土老藝人們在堅持著,堅守著。」
近日,網上也流傳一條濟南芙蓉館館主李濤為支持師兄郭德綱,退出相聲江湖的說法。19日記者致電李濤,他稱,退出相聲江湖是他去年4月份說過的話,那時候德雲社剛有意向落戶濟南。
郭德綱、李濤
作為同門師兄弟,李濤稱他之前曾多次邀請過郭德綱來濟南。「德雲社真的來了,我也不幹了,我必須得支持,我的孩子也是郭德綱的徒弟,不能搞競爭。其實,芙蓉館也是為了相聲藝術硬撐了這麼多年。」李濤認為,郭德綱來了,可以把市場搞活,山東的觀眾不用去北京了,周邊省份相聲迷也可以來濟南,市場前景很大。
本土曲藝堅持本土特色
迅速培養曲藝人才
德雲社來山東到底能帶來什麼?
曲藝研究專家、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所所長郭學東告訴記者,從歷史來看,城市只是曲藝的一個展示平臺,濟南之所以有「書山藝海」之譽,其實這些藝人也不是在濟南成長的,而是在濟南這個平臺上走出來的,城市是一個平臺,誰都可以過來唱戲、說相聲,這是必然的規律。
「濟南的曲藝市場是歷史上慢慢形成的,濟南有著深厚的欣賞戲劇、曲藝的文化底蘊,德雲社來了,才會有觀眾買單。這說明,我們的氛圍是很好的。」郭學東說,平民化、娛樂化的演出成為一種趨勢,德雲社來了對城市文化來說是好事,可以拓寬城市的文化欣賞水平。「德雲社影響力大,咱們不用出家門就能欣賞到他們的相聲。這對於一個城市區域文化的重新再定位是一件好事兒,一個促進。其實,政府能把曲藝作為符號,去打造一個城市比較重要的文化標誌性建築,這本身對曲藝來說就是一件大事兒。」
郭學東認為,德雲社的到來,也會帶來衝擊,它開演以後,自然對本土那些比較平淡、平常曲藝園子形成影響,低端市場會受到衝擊;同時,它也可以激勵本土院團有意識地去培養本地演員,提升自身特色,或者把山東各地曲藝演員都吸引過來,把濟南曲山藝海的氛圍打造得更濃鬱一些,讓濟南成為一個更好的展示平臺。
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孫立生也認為,濟南曲藝始終沒有形成健康的、良性的市場化發展,德雲社來濟南會對濟南曲藝市場形成一定的刺激作用。「曲藝的發展一直存在民間性,現在有的可以有政府扶持了,但歷來很多小劇場都是自己養活自己的。在走市場化上,德雲社做了一個楷模作用。它的小劇場裡不光是說相聲,而是要走市場化。」
孫立生也有一種擔心,他認為德雲社相聲這些年的發展始終是以傳統相聲為殼,以逗樂為主,但是熟讀相聲史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相聲早就從民間的技藝中分離出來,具有了藝術的品質,藝術的品質就是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讓人笑了之後有所思、有所悟。
「談到相聲的藝術品質,其實也給德雲社分社的擴張,提供了一些要求,期待他們不斷地推出新作品,像馬三立、侯寶林的作品,擁有藝術性,擁有征服感,不是以逗笑、取笑為樂的。中國留下來的藝術,都是針砭時弊、鞭撻醜惡、巧妙勸人有機統一的,不是僅僅以逗笑為目的。」
孫立生說,應該承認德雲社走向市場的情形,也有一點兒遺憾,希望他們回歸相聲的藝術懲惡揚善、鞭撻醜惡、謳歌真善美這種曲藝說唱文學的傳統,這樣的話對濟南產生更好的影響。
孫立生認為,曲藝存在南橘北枳的問題,曲藝還是要有本土建設、本土化的問題,山東還是要立足山東的傳統,還要打山東牌,引進開放是需要的,立足本土還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認為,相聲的踢門檻、打擂臺的運營機制是可以提高相聲技藝的。我們希望能培養出自己的角色,能紮根這個土地,符合本土觀眾審美的角兒。我們曲藝上,還沒有具備經典品質的人物,這是一種遺憾。」
孫立生認為,振興民族藝術還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初心,我們的本質還是以娛樂性為過程,目的還是讓人有所得,有所悟,這是令曲藝家們很自豪的過程。「德雲社來濟南首先要明確它是來幹嘛的,是活躍文化市場,還是幹什麼,如果讓觀眾的審美越來越走向低迷,那就不是經濟能夠衡量的問題了。我覺得以後可以建立一個觀眾互動機制,不斷地提升相聲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