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相聲,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人絕對是郭德綱。如今相聲界最火的就是德雲社。在班主郭德綱的帶領下,德雲社這一路可以說是高歌猛進,幾乎是壟斷了國內整個相聲市場。但誰還能記起郭德綱三次進京被拒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們說,郭德綱學的不是主流相聲!
因一場研討會,郭德綱的德雲社再次被推入大眾的視線中。
「主流」相聲排斥德雲社
第二屆非遺相聲大會在深圳舉辦,相聲演員們匯聚一堂,討論對於相聲行業的未來發展的問題。
有不少相聲大師,比如馮鞏、李金鬥,姜昆等人,其中還包括何雲偉。但德雲社一個人都沒有,再一次將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排擠在外。
在這場討論會中,有人提出相聲行業裡的粉絲問題;認為相聲演員應該靠優秀的作品,而不是幾個段子;網紅相聲根本不是真正的相聲。
眾所周知,郭德綱曾經三次進京學相聲,就是因為郭德綱學的不是「主流相聲」,沒有任何人願意他為徒。這些所謂「主流相聲」的大師們所指的網紅相聲就是郭德綱的相聲。
在幾年前,相聲並不大眾所喜愛,發展之路也是艱難坎坷。是郭德綱將相聲重新帶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走向世界,被世界觀眾所熱愛。
德雲社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在很多的方面突破原有的狹隘和制度。
德雲社打破了相聲地方壟斷的格局,使得同行有競爭和危機意識。
在相聲界人眼中跑到別人地盤搶肉吃,是一種不地道的做法。但在郭德綱看來,各行各業都是憑本事吃飯,相聲行業也一樣。
郭德綱的收徒模式也標新立異,開闢了社會招聘的先河。
過去的相聲演員都是圈內人相互介紹,拜「死人」為師,或者是為了人情拜師,這樣的傳承是挖掘不出好的人才。因為相聲藝術的發展是要依靠相聲演員去完成的,而相聲演員的個人素質決定發展結果。
郭德綱力挽狂瀾將沒落的相聲重新振作,他的新相聲帶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人們開始花錢走進劇場,觀賞這一傳統曲藝,不至於慢慢消失。
郭德綱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世態炎涼,盡收眼底,他親筆寫下自傳《過得剛好》,「使我有洛陽二頃田,焉能配六國相印」。
書中用郭氏幽默講述了自己人生40年的歷程以及對相聲藝術、為人處世,如何面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相聲的一百八十年,成就了一個郭德綱,郭德綱又將前半生的經驗所得寫成了一本書。
《過得剛好》書中的智慧蘊藏在德雲社年輕人的胸懷之中。從這裡面,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相聲界的黑暗,更應該是看透世事的大徹大悟。
如果你對相聲感興趣,想了解郭德綱以及德雲社一路走來經歷的雨雪風霜,不妨在書中與郭老一會,品相聲,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