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士兵:「十一抽殺律「太可怕!大唐李靖:我用「十殺其三

2020-12-19 君江上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句話反映了古代士兵的蠻橫、無理。

這當然不全是士兵的錯,主要是古時候教育不普及,很多人都沒有上過學,思想比較的落後。當兵以後,從事的是武力活動,用拳頭說話,以個人實力來論英雄。

因此,古代當兵的人,都比較的蠻橫。

要帶好這樣的兵,難度肯定相當的大。再加上,古代的人們缺乏了教育,容易被人三言兩語的煽動,要是沒有足夠的治兵手段,一個不留神,這些兵就會發動譁變,屆時會帶來極嚴重的後果。

所以,古時候的將領,定製了非常嚴苛的懲罰制度,為的是達到殺雞儆猴,震懾所有人的目的。

當初的古羅馬軍團中,就有一條讓人聞風喪膽的殘酷命令——"十一抽殺律"。

這條律令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一種流行於古羅馬時代的連坐制度,意思就是說,如果在對敵的時候,有士兵不認真,那麼就要從10個士兵中隨機抽取1個士兵當眾虐殺。

而且,這種虐殺是很殘忍的,不是說單單把士兵押出來殺掉就完了,而是會讓當場的士兵對其隨意虐待,直到其死亡。

這位被抽出來的倒黴士兵,經過痛苦的虐待後,死像自然會很難看,他難看的樣子,會給當場所有士兵形成視覺衝擊,給所有人敲響警鐘。

另外,十一抽殺律考驗的是個人的運氣了,不管你有什麼軍銜,立過多大的軍功,只要被抽中了,那就是死路一條。

這一點,既反映出了這條命令的公平,又反映出了它的不公平。公平,是因為大家被抽中的概率都是一樣的。不公平,是因為被抽中的人或許是無辜的,卻也要丟掉性命。

根據史書的記載來看,在公元前71年,古羅馬著名軍事家克拉蘇就曾經運用這一條律令治兵,他是在鎮壓斯巴達克起義戰爭中使用的十一抽殺律,他用4000人的死亡震懾了所有士兵,最終激起了士兵們的鬥志,取得了勝利。

他這一場戰爭,雖然贏得漂亮,但也留下了詬病,後人們評判他殘酷無情。

了解了古羅馬的這一條殘酷的規定之後,或許有人會說:也只有這些蠻橫無理的古羅馬人才會採用這樣慘無人道的規定,我們華夏兒女就不會這樣做,咱們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事實上,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曾有將軍治兵,採用過這種類似的規定。

杜佑撰寫的《通典》中,有這樣的記載:古之善為將者,必能十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三者,威振於敵國;一者,令行於三軍。

也就是說,古代行軍打仗厲害的人物,一般會在十個士兵中殺掉三個士兵,稍遜一點的將領,也會在十個士兵中殺掉一個士兵。十個中殺三個,可以震懾敵國;十個中殺一個,能夠震懾三軍,令行三軍。

記載的這一條用兵之道,便是大唐李靖的用兵之法。

在李靖看來,想要帶好兵,管好部隊紀律,就需要用士兵的鮮血來震懾所有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活下來的士兵變得更聽話,成為更好的武器。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死亡更能威脅人的事了。

而上戰場就意味著要面臨死亡的威脅,在這樣讓人恐懼的事情面前,毫無經驗的士兵,或許會臨陣逃脫,或許會跪地求饒。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士兵的反應,往往影響了戰爭的結局。

所以,為了能讓士兵們在戰場上能有一個好的表現,在訓練他們的時候,就要讓他們學會克服死亡的恐懼,從而直面死亡。

故而,古代的部隊裡設立了很多要讓人命的軍令。

如:

洩露軍情者,殺!

胡言亂語擾亂軍心者,殺!

沒有及時趕到戰場殺敵者,殺!

延誤軍情者,殺!

行陣混亂者,殺!

友軍被困不救援,全隊皆殺!

……

一條條帶著殺意的軍令,足以震懾這些士兵們,讓他們明白,他們已經退無可退,只能向前拼搏,或許還能掙得一線生機。

正是因為有這一些嚴苛的軍令,才使得古代士兵們在缺乏教化的情況下,思想落後的情況下,也能變得聽話、懂規矩。

雖然說,這一些命令實用性很強,但也顯出了古代治兵的鐵血無情,也更讓我們看到了古時候"命如草芥"的悲涼。

為此,我們更應該佩服這些古代士兵們的勇氣。他們都是有妻兒、有父母的人,但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危,保護更多人的安危,他們捨棄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進入了部隊這個殘酷的地方,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欽佩和讚揚的。

當然,在佩服這些大唐士兵們的勇氣之時,我們也要感嘆一下,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有多麼的幸福。

如今是一個和平的時代,戰爭很少發生,士兵們的傷亡率也因此大大降低。而且,在這樣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每個人的性命都顯得格外珍貴,不能隨意被人奪走。因此,現在去當兵,就不像古時候那樣提心弔膽,害怕一不小心,悲劇就落在自己頭上,變成那三個裡面的其中之一。

所以,過著這樣安寧和平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銘記。感恩創造這個美好中國的先驅者,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至理名言,時刻督促自己奮發向上,為創造更好的明天出一份力。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

我都會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些人不願意看歷史,覺得太枯燥乏味。

我會說:很多的歷史書確實很枯燥,那你覺得看三國演義枯燥?你看水滸傳枯燥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歷史史實上,加之以「演義」,即可了解歷史,又可以欣賞故事,可謂兩全其美。

有人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方法,對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來說,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我推薦大家一本歷史好書《資治通鑑》。

歷史遠比小說讀起來更有趣,常有人問我有什麼好的歷史書可以推薦推薦?我常推薦他讀讀《資治通鑑》。

為什麼呢?因為在《資治通鑑》裡有很多值得思考借鑑的歷史故事。《資治通鑑》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1300多年的國家民生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不容易走彎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取其精華,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精裝禮盒版,鎏金封面,內容完整!一套分為6本,原價298,現在88元一套每本10多塊,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擊上方連結下單:

相關焦點

  • 羅馬軍團的「十一抽殺律」到底多殘酷?每人都有十分之一概率死亡
    同樣為了鼓舞士兵奮力向前,他們在歷史上還執行了一項恐怖的刑罰,這就是著名的「十一抽殺律」,早在公元前5世紀,羅馬指揮官為了消除部隊對敵人的恐慌和怯懦心理,堅定人們作戰的決心,從而發明了這條律法。執行十一抽殺律的情況可能包括「叛亂、譁變、大規模潰敗或臨陣脫逃、丟失軍旗」等情況。
  • 看看羅馬的十一抽殺律有就知道了
    在羅馬,為了鼓舞士氣,羅馬帝國實行了一項殘酷的制度,即「十一抽殺律」。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羅馬的指揮官為了消除軍隊的恐慌與怯懦心理,發明了這項刑罰,一旦軍隊出現叛亂、臨陣脫逃等有礙軍心的行為,便實行「十一抽殺」。
  • 重裝步兵,中世紀的鋼鐵洪流,羅馬軍團的士兵養成
    涼鞋,羅馬士兵穿戴的涼鞋和現代的涼鞋差不多,這是一種由厚底製成的涼鞋,目的是為了在行軍中可以讓士兵的腳透氣,這樣可以減少水泡以及降低士兵的腳部損傷。據統計羅馬軍團每天要行軍40公裡左右。羅馬軍團士兵的服役時間和待遇從公元前13年開始,羅馬皇帝將士兵的服役年限從10年增加了至16年,公元5年士兵的服役期限再次增加到了20年。
  • 大唐軍神李靖,為何數遭李淵黑手?淺談關隴集團在隋唐之際的抉擇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形象但無論是在隋朝還是唐朝,李靖的仕途,並不能算是太順暢。第二,趕緊把先前抓起來的那些李淵親族們全部殺了!雖然由於有人勸諫,陰世師等人沒有殺盡,但李淵的小兒子李智雲還是被殺了,年紀只有十四歲。就這樣,李智雲不幸成了為大唐開國事業而犧牲的第一位李氏宗親(逃出陰世師毒手的李孝基是第二位,後來死在劉武周刀下)。
  • 我心目中比李靖、李光弼還厲害的三大大唐戰神
    比如李靖、李勣、薛仁貴、李光弼、郭子儀等人。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名將!然而,今天我例舉出三位名將中不為人知的帥才,我覺得他們才是我心目中的唐朝名將! 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絕對算得上是唐朝建國之初的第一帥才!十八歲開始就慫恿自己的父親在晉陽起兵,然後很快就打敗了隋朝名將宋老生,並且奪取了長安。
  • 古羅馬五位著名的昏君,權力真的讓人性改變?
    他對自己的祖母說:「我可以用我想的方式對待任何人」。於是他殺了他的恩人,近衛軍首領,流放了自己的妹妹,隨時羞辱甚至殘殺元老院成員,還差點對軍隊莫名實行「十一抽殺律」…… 公元41年,1月24日,卡裡古拉被近衛軍刺殺,沒人惋惜他。對他的總結是,無論提比略甚至尼祿,都有自己的長處,而卡裡古拉幾乎一無是處。
  • 太可怕!這兩種金屬讓中國和古羅馬結局大變
    一帶環球一路平安11  在很早以前,如果一個古羅馬士兵與中國漢朝戰士相遇,誰會勝利?羅馬士兵手持盾牌鐵劍身穿鏈式鐵甲挑畔,漢朝穿著皮甲拿著鐵劍的戰士上場。羅馬士兵:我天下無敵,橫掃歐洲大陸!漢朝戰士:我打的匈奴王找不到北……羅馬士兵倒地,卒……為什麼強大的重甲兵幹不過軟甲兵?
  • 從大唐名將到陳塘關總兵,用兵如神的李靖,究竟是什麼模樣?
    秦王李世民見狀,連忙為李靖求情,唐高祖思慮再三便將李靖無罪釋放。逃脫罪責的李靖被秦王召為三衛。為了表達忠心,他跟著秦王東徵西戰,平定了王世充,因此官授開府。為剿滅南梁蕭銑(xǐ/xiǎn),唐高祖派李靖前往夔州(今重慶奉節)。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古羅馬士兵的防護裝備
    在古羅馬王政時代初期(公元前8一前7世紀),只有最富有的羅馬士兵才佩戴盔甲,而且只有一頂頭盔和青銅鍛制的胸甲。希臘式青銅胸甲是最普通的軀體盔甲,它包括前胸和後背兩塊甲板,用皮繩穿過甲板背面的環孔並使之固定在適當位置。它們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而最晚到公元前6世紀末仍在使用。
  • 十大名將之一的李靖,中國戰爭史上的傳奇人物!
    隋朝末年,因為隋煬帝失德,天下大亂,本來作為皇帝親戚的李淵在太原起兵,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跟隨他起兵的,在李淵還在籌備造反的時候,身為馬邑郡丞的李靖察覺到了,就去告發他,但是卻沒有成功,李淵恨之入骨,沒有想到最後李靖還能成為大唐名將。
  • 大唐名將李靖,為何會成為「託塔天王」的原型?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人,隋末唐初將領,在《舊唐書·李靖傳》中,唐太宗誇讚李靖說:「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李靖文武兼備,善於用兵,善用謀略,最初是隋朝大將,後來為李唐效力,南平蕭銑,輔公袥,安撫嶺南,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yù)渾,為唐王朝建立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雖然一直身臨前線戰陣,任職大多是戎旅生涯,但是,他的政治才能早已露出端倪。
  • 撥開迷霧見月明,大唐的蓋世英雄,滅國戰神,成就了大唐巔峰
    在竇建德敗亡後,其帳下舊部屬劉黑闥捲土重來,而蘇定方自然是跟隨其後,和李世民之間又開始了惡戰,但秦王李世民實在太強,將劉黑闥軍一路打退。與此同時劉黑闥也企圖聯合外族勢力繼續反撲,但可惜的是李唐集團步步緊逼,劉黑闥隨之敗亡。
  • 富於傳奇色彩的一生的李靖
    言畢,試卜一笆, 暗祝道:「我李靖若有天子之分,乞即賜-聖富°」將笆擲下,說來奇怪,那兩片笆兒、都直 立於地.李尊心疑,拾起再一擲,卻乂依然直立,李站見了,不覺怒從心起,挺立神前,厲 聲道:「我李靖若無非常之福,天生我身,亦復何用,惟神聰明,有問必答,何故兩次問富, 陰陽不分?今我更卜,若不顯應明示,定當斬頭焚廟。」說完,又將富擲下。
  • 先「玷」後「殺」: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如何費心設計酷刑的
    於是,《十二表法》成了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不幸的是,公示於古羅馬廣場上的原件,已在公元前390年高盧人攻佔古羅馬時被毀。公元前1世紀後期,龐培律廢除袋刑,代之以火刑或被猛獸撕咬。此外,若古羅馬公民按照「猶太禮儀」行割禮或縱容其奴隸行割禮,將被剝奪所有財產並終生放逐孤島,施行割禮手術的醫生則要被處死。
  • 哪吒cosplay:太乙真人還原到像原片,龍姐太A了,李靖夫婦是狠人
    要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誰最難cos,我投太乙真人一票。小時候看《西遊記》對其中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影響很深刻,但是很少能找到類似豬八戒那樣體型的演員,因此八戒的肚子是用道具撐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太乙真人就是這樣一個情況,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將他和「太乙真人」劃上等號。而coser孜然烤鵝cos的太乙真人實在是太還原了,大肚子,還有那種瀟灑懶散的態度,和動畫電影中的太乙並沒有什麼差別。還有彩蛋隱藏款的「騎著豬的太乙真人」,還原到我以為是動畫電影中截取的圖。龍王
  • 不滅個國,就沒法在圈子裡面混,大唐有哪些滅過國的將領?
    其中很多優秀的將領都進行過滅國運動,可以說是一言不合就滅國,如果他們在一起談話那就是「想當年我滅了哪一國,怎樣怎樣」那些沒滅國的將領都不好意思上前參與話題的討論。那麼都有哪些將領滅過國呢?李靖滅突厥李靖是韓擒虎的外甥,自幼便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隋末李淵起兵的時候,李淵曾想告密,最後沒有成功,被抓住。
  • 大將李靖登場
    #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此事,遂以東突厥入侵河西為藉口,下詔剿滅東突厥,並由代國公李靖率領十萬大軍,分六路向突厥進發。第二年二月,東突厥外圍地區被唐軍掃蕩一空,為了一舉消滅東突厥核心地區,李靖做出了一個值得載入世界軍事史冊的決定,他親率三千輕騎,乘夜向突厥重鎮襄城進發。
  • 古代著名軍事家李靖的人生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示?
    李靖毫不畏懼,大聲說道:你起兵是想成就大事,我到江都去是各為其主,都沒有啥錯,你不能憑一己好惡殺人。李淵聽不進李靖的分辨,堅持要殺他。正在此時,李世民來了,得知李靖的情況後,先到行刑處高呼「刀下留人」,然後在李淵面前跪下不停地磕著頭說:請父王聽孩兒一言……在李世民的堅持下,李淵赦免了李靖。
  • 驪靬古城:尋找古羅馬士兵的後裔 絲路
    《絲路發現》八月刊文 | 默沫De行走1 神秘失蹤的羅馬士兵2010年春天,我在設計絲綢之路旅行線路時,看到有文章提及驪靬古城。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卻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神秘地失蹤了,這也成了古羅馬歷史的一大懸案。懷著對這段傳奇歷史的好奇,我於是將甘肅省永昌縣者來寨列為絲綢之路上的旅行必去地之一。
  • 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
    導言: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大唐王朝是可以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的一大高峰,在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帝位開始,國祚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以武立國,從唐朝建立持續到唐末五代時期,中原大地猛將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