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靖為大唐王朝的建立,鑄下了赫赫戰功,出將入相,位列初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同時,李靖還憑藉他一生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有多卷精湛的軍事思想、理論著作。為此,李靖不單單是一位名將,更是優秀的軍事家,唐朝以後,歷代品評無不把李靖列為第一流人物。從中晚唐開始,民間也開始神化這位戰功顯赫的名將,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那位託塔天王、陳塘關總兵、哪吒的父親——李靖的歷史原型也正是他,如假包換。
但無論是在隋朝還是唐朝,李靖的仕途,並不能算是太順暢。且不說李靖年近五十,才只是一小官,甚至後來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就至少滋生過三次對李靖的殺心,不可不謂是險象環生,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家道中落的貴族
李靖字藥師,屬今陝西三原人,自幼通曉書史,身材高大挺拔,相貌也是非常俊秀,難怪能成為《虯髯客傳》中「風塵三俠」其一。李氏家族在北周隋朝時期,屬關隴集團的中上層階級,李靖的祖父和父親都官至刺史、太守,至於他的親舅舅、平陳元勳之一的韓擒虎,知名度更不必多說。李靖年輕時,不光是舅舅韓擒虎認為此子軍事造詣很高,而且就憑他展現出的非凡風度,連楊素、牛弘這些名臣們,都認為他是王佐之才!
在十六歲時,官僚子弟出身的李靖,已任長安縣功曹一職,雖然只有從九品,不過按說李靖得朝廷要員們如此青睞,仕途本應是一帆風順。可惜三十年後,四十七歲已算是步入「晚途」的李靖,卻仍然僅是馬邑郡一邊地的郡丞,只有從五品,這期望和實際的落差未免有點大了!
原因很簡單,過去十多年間,李靖受了家族的連累,因而仕途遭遇重大打擊。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代州總管韓洪、永康公李藥王、蔚州刺史劉隆等人奉命抵禦突厥來犯。行至恆安時,突然遇敵,由於寡不敵眾,這批隋軍受到重創,韓洪不得不假裝投降,再帶著殘部突圍而出,此戰隋軍傷亡大半,屍首遍野。因戰敗之責,韓洪和李藥王官爵被削,貶為平民,劉隆甚至被處死。其中,韓洪是李靖的小舅舅,李藥王是李靖的親哥哥。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楊玄感起兵作亂,叛軍大將韓世諤每戰先登,衝鋒陷陣,等到被俘虜後,此人又灌醉守衛,不知所蹤。這位神人韓世諤不是別人,正是韓擒虎之子,也就是李靖的表兄弟。
如此種種,不是他李靖不求上進,實在是家族親人們搞事情啊!
且在楊玄感之亂被平息後,煬帝龍顏大怒,不少參與叛亂的家族都被判連坐之罪,李靖能不被殺,都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日子當然也不會好過到哪去,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從縣令慢慢做到了郡丞。不難理解,在李靖的內心深處,對隋煬帝楊廣的不殺之恩,還是存著一份感激。
大興城的守護者
隋末天下大亂,皇帝退避江都,不思進取,正是群雄豪傑並起之時。直覺敏銳的李靖,也察覺到了自己上級的上級——晉陽留守李淵在太原招兵買馬、心懷不軌。李靖毅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前往江都,向煬帝告發李淵的陰謀!為了不讓李淵生疑,李靖讓人把自己捆綁起來,假託自己有罪,需要被送到江都去。
然而,由於民變四起,道路受阻,李靖抵達關中地區時,發現到江都的通道已行不通了,就算能夠抵達,也於事無補。李靖知道,李淵在晉陽起兵後,一定會來攻打大興城。一心護衛大隋朝的李靖,又做了個決定:留在長安輔佐守將,準備抵禦李淵進犯!
值得留意的是關隴集團之動向。
大業九年時,楊玄感仍在圍攻洛陽時,時任長安留守的隋將衛文昇就出力尤多,親率兵馬出關,還挖掘了楊玄感之父楊素的墳墓,燒其骸骨夷平墳塋,以示決心。等到楊玄感準備入關襲取長安時,衛文昇又同叛軍進行了一番苦戰,撐到援軍到來,得以發動總攻,平定亂軍。
在關中動蕩、李淵南下之際,守衛長安的最主要負責人,還是這位亦出自關隴集團的硬骨頭——衛文昇。在他身邊還有左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崔毗伽、李仁政等關隴集團人物,加上隨後來到的李靖,一起成為守護長安的中流砥柱。
得知李淵晉陽起兵、兵鋒直至長安後,衛文昇等人為防裡應外合,發起對李淵親族人員們的追捕。最先倒黴的,便是被隋朝官吏抓捕起來後,送到長安的李淵第五子李智雲。其次,李淵的堂兄弟李孝基、李神福、堂侄李道宗、女婿竇誕、趙慈景等人也統統被羈押入獄。
大業十三年(617)冬十月,李淵抵達長安城下,面對二十萬大軍威懾,衛文昇等拒不投降,李淵只得向城池發起進攻!不過由於衛文昇年老,實際事務都交給了陰世師、骨儀、李靖來掌管。
城內的人們除了奮力抵抗以外,還做了一些表面上揚眉吐氣,實際上並無裨益的「快事」。
第一,找到李淵的祖墳,悉數挖開,然後怎麼解氣怎麼來!
先是,隋主以梟滅作逆,掘其墳壟而洿其室,陰世師、骨儀等遂以為恆準,乃令京兆郡訪帝之五廟塋域所在並發掘焉。
第二,趕緊把先前抓起來的那些李淵親族們全部殺了!
雖然由於有人勸諫,陰世師等人沒有殺盡,但李淵的小兒子李智雲還是被殺了,年紀只有十四歲。就這樣,李智雲不幸成了為大唐開國事業而犧牲的第一位李氏宗親(逃出陰世師毒手的李孝基是第二位,後來死在劉武周刀下)。
這些舉措,和當年衛文昇對待楊玄感如出一轍,雖然沒用,但足夠解氣,這就是留守長安的關隴集團精英們的決心!那麼,李靖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呢?雖然多數史料沒有提及,但《大唐新語》中卻留有一條關於此事的記載。
高祖以唐公舉義於太原,李靖與衛文昇為隋守長安,乃收皇族害之。
可見李靖這個鐵桿隋朝忠臣,當時是出了大力,去加害李淵親人們的。後來李淵的一系列行為,也能佐證這點。
攻克長安後,祖墳被掘、痛失愛子的李淵擦去眼淚,把怒火發洩了在那批長安守臣身上。陰世師、骨儀、李靖、崔毗伽、李仁政等人,全數被抓起來(衛文昇老死故得善終),由李世民負責監斬,在朱雀大街上就地施刑!
陰世師、骨儀已死,輪到李靖時,李靖突然起身,一番話觸動了李淵的心弦:「唐公現在平定關中,只為報仇,殺就殺吧。你起義兵本該是為天下除暴,如果想成就大事,卻還要因為私怨殺義士嗎!」
「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或許李淵自覺理虧,另有一些記載,加上李世民也堅決為李靖求情,所以李淵赦免了李靖的死罪。
李靖就此完成了從隋朝死忠到李淵臣屬的轉換,應該如何看待李靖的抉擇?
關隴集團的不同道路
且不說李仲文、史萬寶等直接支持李淵的關隴集團代表,其實,像李靖這樣先堅決抵抗李淵、誓死維護楊隋秩序,但在長安塵埃落定以後,便轉入到李淵帳下的關隴集團成員,也並不少。
比如蕭瑀、竇璡這些和隋朝有姻親的地方官僚,本來並沒有積極響應李淵,但直到長安宣告易主後,他們只好和勝利者合作。
還有鎮守河東蒲州城的屈突通,本來更是誓死效忠隋朝,但在長安失守、士氣衰落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投降李淵,最後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雖然李靖家族在隋朝中後期遭遇了巨大打擊,權勢一落千丈,但李靖仍要堅決抵抗李淵,為隋朝效力,也絕不能只用感激隋帝一點來解釋,其實還是出於保全關隴集團家族的集體利益,抱緊隋朝這條大腿。如果說年輕時的李靖被家族牽累,那麼現在的他,則要挑起家族的大梁。既然隋朝不得人心、國都被攻陷,滅亡也為期不遠了,那麼李靖和屈突通們也沒必要拉著家族繼續賣命了。攻克長安後,本身出於關隴集團的李淵以招撫為主,關隴集團的利益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害,而且毫無疑問李靖、屈突通都對楊隋盡心盡責了,本不必苛責。
也有一些真正做到誓死效忠隋朝的關隴集團人物,比如鎮守潼關的隋軍守將劉綱,雖然他和李淵私交甚篤,但始終不肯投降李淵,最終被唐將王長諧擊斬。雖然大多數人為了維護關隴集團整體利益,而轉投李淵,但劉綱卻是把命抵給了對隋朝的忠誠,不能不令人敬佩。
蒙恩賜絹二百匹,米三百石。第五子仁凱授左千牛,在京賜宅一區,地十頃。
李淵對這位盡忠而死的老朋友,也給予了相當厚遇,不僅厚葬劉綱,而且賜其子高官厚祿。
李靖背後的那雙眼睛
雖然李靖死罪已免,但每當想到愛子李智雲遇難,李淵免不了意難平。但李靖為人謹慎,李淵又不好出爾反爾,為此李淵三番兩次尋找機會,欲除之而後快。
大唐建國後不久,李靖被任為岐州刺史。某些有心人揣摩聖意,不知道編了什麼故事,誣告李靖謀反。李淵當即派了個御史前往審察,特意叮囑他:「李靖造反一旦落實,你就看著辦吧。」這意思很明顯,讓御史自己殺了李靖。幸好這位沒有留名的御史認為李靖是個良臣,設計為李靖洗清冤枉,化解了此劫。
但李淵並沒有就此停止找李靖的麻煩,武德二年(619),李靖被派往南方,負責攻略佔據華中地區的軍閥蕭銑,由於蕭銑死守險地,唐軍遲遲不能行進。李淵眼瞅進展不太順利,認為李靖是在故意貽誤軍機,新仇舊怨交加,一怒之下,密令峽州刺史許紹處死李靖!許紹的腦子就清醒多了,認為李靖人才難得,趕緊為李靖請命。畢竟許紹是李淵的老同學,還是信得過的,李靖再度逃過一劫。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隨著時間推移,李靖在對付蕭銑時屢建戰功。李淵對這份成績單也特別高興,總算開始真正信任李靖,認為他是真心為大唐效力了。李淵不由洋洋得意地對大臣們說:「我聽說用有功之臣,不如用有過之人,李靖果然就是這樣啊。」還下了一道詔書給李靖:「愛卿功勞之大,我都看在眼裡了,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忘了你還提這茬,我都不信,李靖會信嗎?政治作秀罷了。
但不管怎麼樣,從此以後,李淵對李靖確實是全權委託。其後李靖不但平定了南方的蕭銑,而且伴隨著他平定輔公祏,也標誌唐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大業。貞觀年間,李靖又平定東突厥、攻滅吐谷渾。這位關隴集團中的佼佼者,就此坐穩了大唐第一名將的交椅。
感謝閱讀,歡迎繼續關注!
本文作者:天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