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即是修行的開始

2020-12-15 自然妙義

修行,並不一定是苦行

也不一定是在高牆內、深山裡

而是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通俗時髦點叫「自律」

禪意莊嚴點叫「持戒」、「精進」

我稱它AyuVayā

梵語,意為「自我克制的生命」

我們所有的好,大多是通過自我克制而來

身材好,說明在嘴上自我克制

氣質好,說明在學習和修心方面自我克制

人緣好,說明在脾氣上自我克制

事業好,說明在時間、體力、心力等很多方面都自我克制

啥都好,說明在覺醒上自我克制

在覺醒上自我克制是什麼意思呢

如佛陀所說:覺醒吧,行持正法,……

這裡沒有案例、沒有Case

因為您是獨特且唯一的存在

不知引導過多少人,但沒有類同

每一個人,不同時間和地點也不曾相同

這裡沒有說服,因為……

佛陀說,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

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

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

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

第四,無緣不能度

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

佛陀尚如此,更何況自然妙義呢

這裡只有信、願、行

信:相信,信任,信念……

願:願意,願望,願力……

行:行動,行徑,行為……

療愈,療養,證悟,都需要躬親踐行

專注冥想,付諸於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們將獲得智慧和力量

不是他人療愈好了您,而是您自己

一撇一捺謂之人,一陰一陽相伴生

內在外在互牽連,精神肉軀共棲息

人,因原質而不同,因靈魂而不同

因生命能量而不同,因選擇而不同

一群人,以群分,是互助,志同道合

一個人,是乾,是天行健

是自強不息,是生命的內求

是不斷的自我覺知,知行合一

生,生存下去

活,精行儉德,隨心而動

活出自我的本色

生,履行使命

命,知命,識命,達命,造命

唯修心

沒有人會那麼在意你

你認為那些會關注你的人

或期望被他在意的人

通常,都沒有關注你或在意你

而那些被你忽略的人

或許,正在某個角落

默默地注視著你、關心著你……

否定、質疑、批判、誹議等等

都不值得停留回應

存在即合理,自我反思,自我精進

做真正的自己

隨心舞動自己的人生

忠於自己的達摩,一路遠行

這一切都需要從覺知開始

覺知,即:覺察、知道、知行合一

自然療愈師Naturopathist

是幫助您覺知的人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堅之以意,導之以行

在人生旅途陪您走過一程……

Namaste~

相關焦點

  • 一切智慧的開始「覺知」是什麼意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
    一、修行界所推崇的覺知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單單是修行界,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甚至是心理學等等,都非常強調「覺知」的重要性!佛道儒、心理學各自所講覺知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每個人對「覺知」的領悟不同,所以,所講「覺知」也是不盡不同。本質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佛道儒,所講覺知,都大同小異。最關鍵的,是要自己去實踐。後面會講到。那麼,覺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對自己當下身心狀態的感知。
  • 佛說修行的境界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修行就是要從這個自我開始,去瓦解構成自我的內在因素,淨化附著在我執意識上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塵乾淨了,我執內在的因素,體驗和認知他們也就慢慢分解了。我執一分解,內心深處,心靈背後,那個覺性就會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修行。在展現的過程中,心靈認知就會親身經歷天堂地獄,六道人間的種種境界。
  • 修行、就要向自己的內心深處走去
    首先你得是個修行的人,你得是一個修行過程當中不斷精進努力增上修持的行者,你才能夠起到真正的弘法和普度眾生的作用。弘法,這種事只有修行的人可以做,凡夫是做不了的。為什麼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我們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它並不是真實的實有的。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若真修道人,必經磨難,不魔不成佛,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觸動的一刻即震動三界,一定會有千磨萬難在等著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經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言即已遍滿三界,你歷劫累生的冤親債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緣都在路上等著你了。
  • 萬物皆靈性,真實覺知,心似蓮花開
    在佛門也是殊勝的象徵,蓮花成長的過程中,雖然遇到染汙,但不為境轉,不受絲毫染汙,化汙境為成長的力量,出水即綻放無瑕的光芒和芬芳。懂得感恩大自然,放眼世界,靜靜覺知,處處皆是生機盎然,安然自在的殊勝境界。否則,皆是虛度了大自然賦予自己的美好時光。我早時喜歡攝影,由於對佛門的深入,放下了心愛的單眼相機,專心念佛修行。
  • 朝聖地與廟宇其實是一個強大的覺知能量場,覺知從身體流向靈魂
    建立朝聖地與廟宇的唯一原因就是試圖建立一個強大的覺知能量場,以便任何人都能容易的開始他的內在旅程。有兩種辦法讓船動起來。一種辦法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向打開船帆,而不用漿;另一種方法是不揚帆,但是要靠划槳來使船動起來。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2,適度釋放所謂的自律就是一種適度的控制,這個度要把握好,即我們雖然控制,但不壓制自己的情緒,不對自己的內在實行專制。從人的心理看,過度壓抑和過度控制都是不好的,過度壓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會讓自己變得失去自我判斷,變為周圍世界的盲從者,如同一個木偶一樣被人操控著生活。
  • 修行的「三覺演義」,世界來自意識,覺悟就是開悟
    一、修行中的「三覺演義」——覺知、覺照、覺悟,「三覺」有何異同?「覺知」包括覺和知。「覺」又分為內覺與外覺:內覺——是返觀內照,要觀察、覺察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即身、口、意造作的過程,有覺照的意思;外覺——是接觸、觸碰、感觸到外界事物的過程。但這種過程只是剎那間的,有醒覺的意思。
  • 修行的根本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
    修行最根本的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南懷瑾先生講《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到「善護念」三個字,其意義簡單地說,就是要我們妥善地照顧我們自己的念頭,而這個念頭無他,就是我們的「當下」一念。故「善護念」實際上已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方法,至於如何去妥善地照顧「當下」的一念,方法上也許各異,但卻是殊途同歸。【憨山大師】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
  • 南傳大師|「安那般那」與「修行」!
    曾經看過南傳佛教大師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弟子跟他說,因生活太忙而沒有時間修行了,大師簡單地回應,問他有沒有時間呼吸呢?這個答覆非常簡潔,一針見血地指出,修行其實只是我們呼吸般的簡單,我們不用想得太複雜;但另一方面,卻指出呼吸之於生命是重要的,而修行對於學佛也如此。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修行從身體不是我,認識到心不是我
    如果進一步修行,我們會照見「心也不是我」。為什麼呢?因為心也是能被覺知到的對象。好的心能被覺知到嗎?壞的心能被覺知到嗎?快樂的心、痛苦的心,能被感覺到嗎?看的心、聽的心,聞的心,能被覺知到嗎?嘗的心、觸的心、想的心,這些都能被我們覺知到。心同樣是被感知的對象而已。最終我們照見心不是我,也是被覺知與被觀察的對象。事實上,「我」並不存在!
  • 為什麼說煩惱就是覺悟的境界,即煩惱即菩提呢?
    經常會聽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菩提有覺悟的境界之意,而煩惱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凡心妄念,兩者含義不同啊,那還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呢?首先你要先了解你的一念的本質是什麼,你一念的本質是什麼呢?要想知道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你煩惱的一念本質是什麼,它就你那能覺知煩惱的一念,從空中而來或者說從空性而來,即有空性存在,又有覺知的一面。菩提是覺悟智慧的一念,它從那而來呢,好像也是從空中或者說空性中而來,和煩惱的一念的產生地完全相併無二至,所以你智慧的一念和你覺悟的一念本性上並無不同。
  • 直覺——覺知真相的力量和智慧
    如果保持覺知,就會意識到頭腦不斷地對我們喋喋不休,永不休止,而實際上,頭腦其實只是服務於我們生活需求的工具,是我們使用和駕馭它。如果你聽了頭腦的聲音,你就會被它帶著走,那麼你的身心也就關閉了,並且逐漸變得麻木、僵硬,甚至逐漸失去對自己的覺知,也就同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變化。
  • 佛教:這些修行「弊端」你有麼?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但是對於某些修行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不足,別人對他們有一點點不好,馬上就不高興,這就是「學佛不修」的結果。修行的人,需要做到徹徹底底認識自己,優點、缺點都要認識到。修行有兩個結果,最殊勝的結果和最惡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把所有佛法都當作教育自己、認識自己、對治自己煩惱的方法來學習,哪怕聽到一句佛法,對你來說都是竅訣。
  • 輪迴之痛,止於覺知
    我兒子在初中時,因為成績有所下滑,我們便開始集中力量「對付他」,結果呢,他明顯的開始呈現對抗,我便開始跟他正面衝突。直到有一天,我們兩個吵完以後各人回到各人的房間,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母親。在我的弟弟初中叛逆的時候,我的母親就用這樣的大嗓門跟我的弟弟正面的吼,當時我覺著母親不顧形象,特像個潑婦———我也成了不顧形象的潑婦。
  • 釋迦牟尼出家後,具體是怎樣修行的?
    公元前594年,釋迦族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他29歲生日的前一夜,別下妻兒,悄然出家,來到著名的修仙聖地伽倻山(如今天的終南山一樣,是個隱士嚮往的地方),在那裡修行了6年之久。有人將「六年苦行」定義為佛的三災九難之一,並說佛最終拋棄了這種修行方法。
  • 學佛要「如法」,要智慧的修行,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道是無相的,若想得道,一定要達到無相的境界,方能與道相合,若著有相,任汝無量劫修行,以有相覓無相的道,如何能求到呢?所以一定要舍離有相,修無相行。求法要如法無相即無為,有相即有為,以無相的心,求無相的道,能求得(心)是無相,所求得(道)亦是無相,無相與無相合為一體,便悟道。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修行,修是調伏自己的心,行是踐行自己的願。人生處處是修行,在吃飯裡修行,在睡覺裡修行,在工作裡修行,在失戀裡修行,用戒智悲的方法,感悟佛性,獲得覺知。保持覺察,就是最好的修行。關於情緒:情緒來了,就讓它來;走了,就讓它走,不迎不送。關于堅持:守住自己的心,時間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