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上映的《1917》是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導演薩姆·門德斯與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的合作無間,拍攝手法極為高超,令觀眾猶如置身於戰場之中。
為此,該電影榮獲了第7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等多項大獎,也成為近年來最經典的戰爭電影。
該電影的劇情是改編自導演山姆.曼德斯祖父的戰時記憶,時間設定在1917年4月6日,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和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飾)被賦予了危險卻關係到一千六百多條性命的任務。
他們受命穿過戰線傳遞緊急口信到另一個營區,取消隔天一早的進攻,原因是英國將軍發現德軍無故的撤退是他們設計好的陷阱。
如果如期進攻,會讓那1600多名士兵(包括布雷克的哥哥)步入德軍的圈套而犧牲,本部片的故事主軸就是和主角們一起進行這項艱難的任務。
01
電影清楚表達了戰爭的殘酷。
電影中,接到任務的兩位主角,心境完全不一樣。
布雷克心裏面記掛著哥哥,一門心思地想趕快完成把口信傳送到,保住哥哥性命,最好能得到獎章獲取榮譽,也期待著戰爭儘快結束並趕在聖誕節之前能回家。
相較之下,較有戰地經驗的斯科菲爾德則半推半就,顯得心事重重,根本不提家人的事,對於勳章這種象徵榮譽的東西也完全不在意,甚至曾將勳章拿去換了燒酒。
這兩位主角戰戰兢兢地經過無人區,好不容易從爆炸陷阱中死裡逃生後,原本以為來到了無人的村落可以暫時休息一會兒,也讓觀眾喘口氣,下一秒卻被遭擊落的敵軍飛機劃破了安寧。
斯科菲爾德:「我們應該結果了他,給他個痛快。」
布雷克:「不行,給他點水,他需要水。」
然而,在轉瞬之間,布雷克竟遭到他親手從火海救出來的德軍刺殺,真是恩將仇報!
在臨死之前,他吩咐斯科菲爾德一定要完成任務,也委託他幫忙寫封信給媽媽,告訴她,他自己並不害怕。
布雷克的死,清楚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現實帶來的無力感,更印證了「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句話。
也許像斯科菲爾德較為小心謹慎的性格才能繼續在戰場中生存下去,僅僅靠勇敢和樂觀是不行的。
02
電影警示我們要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經歷布雷克身亡後,斯科菲爾德一個人背負著1600多人的性命和布雷克生前的寄託,繼續去執行那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他在途中面臨了敵軍的狙擊、中槍倒地的絕望,還有為了活命跳下瀑布,從一堆浮屍中爬上岸。
在整個過程中, 我們清楚地見到了,斯科菲爾德從半推半就的消極態度轉變成拼了命也要完成使命,最終成功將口信傳給麥肯錫上校,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希望是危險的東西。」
「結束這場戰爭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奮鬥到最後一口氣。」——麥肯錫上校
就如電影中的上校所說的,「希望」在戰爭中的確是危險的東西,因為戰爭是如此殘酷又令人不安,下一秒是生是死都不能把握。
但我想,如果沒有了希望,斯科菲爾德無法單獨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畢竟面臨了太多的絕望,他仍然對這一個使命帶有那麼一丁點的希望,才願意爬起身來繼續前行。
電影的最後,斯科菲爾德和電影開頭一樣坐在一棵樹下,不同的是身邊少了布雷克。
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張照片,這是妻子和女兒的合照,上面有著「回到我們身邊」一行字,那是他最不敢面對、始終放在心底裡的「希望」。
在戰場上,軍官追求的是勝利;而對家人來說,追求的是親人平安回來。
一路之上,滿滿的屍體、烽火連天的城市,都在警示我們戰爭帶來的危害有多大,更是帶出了在殘酷的戰場背後,每位士兵所嚮往的自由、家人與愛。
03
電影的最大看點就是高超的拍攝手法,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絕對是該電影的最大看點,也是吸引觀眾該電影的一個主要原因。
導演薩姆·門德斯說:「這場旅程的每一步,都必須緊跟著兩位主角,所以最好就是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的確,這樣的拍攝手法能讓觀眾產生這麼一個感覺:就像是跟隨著主角們一起在戰場上一樣,一起體驗到穿越無人區、跳下瀑布的緊張和驚險。
既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空隙,也沒有時間為弟兄的死去默哀,只有跟著主角拼了命往前趕,不時被緊張感壓得喘不過氣。我想,這就是戰爭給人的感覺。
攝影指導羅傑 迪金斯說:「有時候攝影師會把攝影機勾在鋼絲上面,後來再解開勾子,攝影師開始狂奔,然後坐上吉普車,載他開了400公裡。」
為了達到讓觀眾體驗到身臨其境的一鏡到底效果,周全的籌備和精心的謀劃非常重要,電影的製作團隊花費許多心思在搭建場景和不斷進行排練,每個走位、運鏡和隱秘的剪接點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不得不佩服羅傑迪金斯擁有如此強大攝影指導的功力,整部電影畫面不僅非常的順暢、自然,也常常美到讓人窒息, 我在觀看電影時心中不斷地讚嘆:「這一幕是怎麼拍攝的?剪接點在哪?太唯美了!」
因為是一鏡到底的手法,電影沒辦法倒敘去提供兩位主角的背景,只能從他們的對話中隱約知道一些兩人的事,導致有些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缺乏對角色的塑造。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其實每件事情的發生和每次對話都是在塑造兩位主角的形象,至於是否了解他們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在這項任務中也並不怎麼重要。畢竟,戰爭中最重要的是那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04
電影的主角及製作團隊都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與《拯救大兵瑞恩》、《敦克爾克》等其它經典戰爭片所呈現出戰場中腥風血雨的炮火和攻防不一樣,該電影主要專注於兩名年輕主角傳達口信的過程,沒有國家的勝利和失敗,只有任務能否及時完成。
除了一鏡到底帶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觀外,整部電影的節奏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好不容易喘口氣時,總會發生令人屏息的意外。
此外,電影中的光影、色調總是美得像一幅畫,特別是燃燒的建築和照明燈落下的那一幕。
我想,該電影不只是一部戰爭電影,更是主角追尋自我的一段旅程,斯科菲爾德在這艱辛的任務當中體會到:「愛」與「和平」是多麼的得來不易而珍貴。
這樣的核心價值,不正是每一部電影背後所要追尋和傳遞出的意義?
電影中的斯科菲爾德完成了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同樣的,導演薩姆·門德斯、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和整個製作團隊也完成了這近乎不可能的曠世巨作。
令人可惜的是,該電影沒有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不過在我心中,它絕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