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促使我們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2020-12-14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悲劇,就在於它原本不需要發生。

電影《1917》促使我們

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文:泰勒·柯蒂斯(Tyler Curtis)

譯 禪心雲起

一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士兵,我腦子裡就止不住聯想到他們被召喚去保衛他們的傳統敵人法國時必然發生過的對話。「嗯,你看,」徵兵人員大概這樣解釋道,「一名塞爾維亞革命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所以奧地利攻擊了塞爾維亞。」

「這和我有什麼關係?」一位困惑的英國年輕人會這樣回答。

徵兵人員接著會告訴他關於歐洲各個聯盟那些恩怨糾葛——俄國承諾保衛塞爾維亞對抗奧地利,德國承諾保衛奧地利對抗俄國,法國承諾保衛俄國對抗德國,最後英國承諾保衛法國。

坦率地說,如果這個虛構的士兵仍然不明白他為什麼需要去歐洲戰場上戰鬥(甚至可能去送死),那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場戰爭對他有什麼意義呢?

戰爭有什麼好處

最近上映的震憾大片《1917》,完美概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荒謬性。這部電影由山姆·門德斯執導,講述了1917年4月上旬,兩名英國士兵徒步穿越法國東部戰場的故事。他們目睹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對正常生命的摧殘。

上等兵湯姆·布萊克和威爾·斯科菲爾德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向一隊1600名即將落入德軍陷阱的英軍士兵傳遞緊急信息。他們在艱難地穿越敵軍防線時,將面臨一系列危險的挑戰。這次任務變得愈發緊迫,因為其中一位可能在劫難逃的士兵,正是布萊克的親兄弟。

影片依據真實生活演繹的事件,發生在戰爭開始後兩年半左右。自1914年8月以來,英國與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一直處於交火狀態。

然而,英國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打敗德國,因為德國對英國的世界帝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雖然同時代的許多人預測這場戰爭將是短暫的,但他們逐漸意識到了,勝利不會那麼輕而易舉地到手。德軍向法國領土的推進陷入了困境,因為防禦者在那裡掘出了幾英裡長的壕溝,這道防線似乎堅不可摧。德國人不想失去他們已經取得的陣地,也在掘壕固守。

壕溝戰從此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義詞。大規模進攻一旦開始,最後只會被牢牢盤踞在壕溝中的敵軍擊退。數百萬人在幾平方英裡狹小空間的戰鬥中喪命。

經過兩年幾乎不間斷的戰鬥,前線幾乎沒有什麼移動。

以生命換取寸土

到故事發生時,士兵們自個也都開始明白這場衝突有多麼徒勞無益。1917年的一出場景,揭示了當時一名典型士兵的心態會是什麼樣。

當他們穿過一片田野時,布萊克問斯科菲爾德,在索姆河戰役中他因為勇敢而獲得的那枚獎章怎麼樣了。斯科菲爾德告訴他:「我用它來和一個法國佬換了一瓶美酒。」布萊克大感困惑,問道:「你為什麼這麼做?」斯科菲爾德平靜地回答:「我渴了。」還是個樂觀主義者的布萊克,告訴他獲得這枚獎章是一樁巨大的榮譽,至少應該把它寄回家。

但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斯科菲爾德對戰爭徹底失望了。他面帶倦容地說。「那只是一塊沾滿鮮血的錫片。它不會讓你變得特別。它對於任何人都沒有任何意義。」

索姆河戰役就是斯科菲爾德獲得勳章的地方,也是西線最大一次戰役。它始於1916年7月1日英法方面的聯合進攻,整個戰爭中眾多註定失敗的進攻之一,目的是讓敵對一方坐到談判桌前。

索姆河戰役以慘敗告終。伴隨著難以忍受的漫長時間、代價高昂的生命和物資損失,戰鬥直到1916年11月才告一段落。參加戰鬥的三百萬人,至少有一百萬人,不是死就是傷。僅第一天就有近2萬名英國士兵陣亡。

英國軍隊從這些痛失的和被毀的生命中得到了什麼?大約6英裡土地。難怪斯科菲爾德不願再回憶起那場最終毫無意義的戰鬥。

希望是件危險的事

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其傑出著作《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戰爭》中指出,經過一系列誤解和不智的信號,再加上許多歐洲領導人普遍認為衝突不可避免的態度,就這樣「跌跌撞撞地」,歐洲列強一腳踏進戰爭。克拉克寫道:「1914年的領導人都是夢遊者,他們是警惕的,但卻視而不見……對他們即將帶給這個世界的恐怖現實視而不見。」

《1917年》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如何擺脫這種籠罩一切的宿命論。事實上,它幾乎可以被看作是整個戰爭的一個縮影。就像那些挑起衝突的無能政治領導人一樣,《1917年》片中演繹的領導者,也同樣感到無力阻止步入德國人陷阱的士兵們慘遭屠殺。

派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執行任務的指揮官埃林莫爾將軍稱,後勤問題使他無法阻止即將到來的襲擊。

除了派遣兩名使者以外,結果完全不受他左右。

註定要失敗的英軍指揮官麥肯齊上校也覺得無力取消突擊。甚至當他被告知要取消突擊時,他還是覺得有必要去做,總之,就好像這是命運的安排一樣。「有什麼區別?」他邊思考邊大聲說,「幾天後我們也將得到命令,進行同樣的突擊。我們只是在推遲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麥肯齊上校的腦海中,戰爭中毫無意義的暴力,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推遲這場不可避免的戰鬥,只是給軍隊帶來希望,而希望是件危險的事。希望也許會使士兵們認為這場殘酷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那只是白日夢。「這場戰爭只有一種結束的方式,」麥肯齊稱,「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麥肯齊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宿命論,取消了進攻。他的決定等於部分地拒絕和否定了戰爭,挽救了生命。

這部電影對現代美國公民來說蘊含著教訓。中東地區兩場主要的戰爭仍在肆虐。這常讓人覺得,戰爭似乎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控制的政治事件,讓「永恆的戰爭」成為必要。

但正如《1917》所教給我們的那樣,我們有能力拒絕這個宿命論式的前提。只需要幾個勇敢的靈魂站出來喊「停!」

相關焦點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電影《1917》發布臺詞版劇照 殘酷戰爭場面曝光
    電影《1917》發布臺詞版劇照 殘酷戰爭場面曝光 > 電影《1917》7月27日曝光「無畏逆行」版臺詞劇照。《1917》作為戰爭巨製,避開宏大視角,反以兩個平凡的小人物為線索,展現8小時生死營救之旅。此番劇照,在勾勒戰爭全景的同時,透露出年輕戰士的複雜情感。主角們既有不懼危險的決絕,亦有著對和平的殷切期盼。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電影《1917》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兩位名不見經傳的英國演員喬治·麥凱和迪恩·查普曼,他們的知名度無法與片中客串出演的那些大牌明星相提並論。電影中演員的表演也完全沒有傳統戰爭電影中所慣用的煽情手法,並沒有刻意去展現士兵的勇敢和無畏,而是竭力還原在恐怖的戰場環境下人類的真實的情感。
  • 《1917》:沒有好戰爭,也沒有壞和平
    《1917》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但是它的結局比一些戰爭電影更為複雜。薩姆·門德斯的《1917》是一部能讓觀眾身臨其境且驚心動魄的戰爭史詩,由於它的題材和拍攝方式,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很快便成為各大獎項的寵兒。然而,儘管這部電影的許多榮譽來自技術方面,但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仍有很多東西值得消化。
  • 《1917》:這個電影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有戰爭!
    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和和平的國家,隨著經歷過去的抗日戰爭老人離開的逝去,對我們的印象來自於影視作品。與國內對抗日神劇的各種誇張相比,那些通過小人物的犧牲描寫戰爭殘酷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即使這些作品中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2020年初發布的戰爭電影《1917》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真實記錄式戰爭大片《1917》
    1917最近,好萊塢大片《1917》隆重上映。該片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1917年的一戰歐洲戰場上,兩名英軍士兵奉命去給處於交戰前線的部隊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以拯救1600名英軍將士落入德軍布下的圈套遭到屠殺的命運。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比如說,1917故事的時間跨度是一天,而電影的時長是兩個小時,這就不可能讓時間同步,所以需要通過硬剪輯來加快影片的節奏,而導演在這裡用的轉場邏輯無論是在技巧上還是在敘事上都是十分合理的。這個夜晚的場景可以說是全片甚至是所有戰爭片中在視覺效果上最精彩的一個鏡頭。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1917》是一部2019年的英美戰爭片,由山姆執導。曼德斯,主演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由羅傑拍攝。迪金斯,由李編輯。史密斯。如果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1917》,我會選擇「傑作」這個詞。這是一部開始吃熱爆米花,甚至在進入競技場後也開始吃的電影。
  • 為什麼我們說2020年首部破8電影《1917》有望奧斯卡?
    無論是導演諾蘭,還是主演馬克裡朗斯、湯姆哈迪和菲爾懷特海德為首的演員陣容,都給予了這部電影以濃厚的英國血統。而如果我們來看《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演員陣容裡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科林費斯、馬克斯特朗、喬治麥凱,都同樣是純正的英國出身。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一部史詩級戰爭電影《1917》,口碑票房全豐收,拍攝手法震撼
    這裡是傷城影視,每天為大家分享一些好看的電影!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剛上映的戰爭電影《1917》,這部電影由薩姆.門德斯導演,由喬治.麥凱飾演史考菲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布雷克,馬可.斯特朗飾演史密斯上尉。本部影片評分高達8.4分,首周票房排行榜第2,收益3675萬!
  • 戰爭電影《1917》,奧斯卡藝術攝影視效,倆士兵傳信拯救數千人
    《1917》真正踐行了「電影是鏡頭語言的藝術」這句話。如果說《寄生蟲》是一部結構非常精巧卻雕琢感過重商業片的話,《1917》就恰恰相反。這是一部情節簡單緊湊,氣氛渲染極其自然的一氣呵成的作品。影片用不到兩小時的時長,講述了1917年一戰期間,兩位英國士兵穿越德軍烽火,到前線去給戰友送情報的真實故事。
  • 佳攝影奧斯卡佳攝影《1917》:一部新鮮的非主流戰爭電影
    第92屆奧斯卡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優秀影片雲集,《寄生蟲》創造了歷史,並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大獎;雖然《愛爾蘭人》沒有成功,但我們仍然被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演員所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值得被授予影帝稱號。其中,印象不太深刻的技術獎頒給了《1917》,他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故事片。
  • 《1917》:從長鏡頭優劣,淺析薩姆·門德斯兩人戰爭的得與失
    而這三項獎也證明了此部電影的技術性,導演薩姆·門德斯偕同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共同打造出了影史上再一部一鏡到底的攝影高峰,讓沉浸感十足,由於一鏡到底的限制,最終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人的戰爭,由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不允許,但是丟失掉的則是群體像及對於戰爭更深入的思考,讓故事有了點缺憾。
  • 電影《1917》:值得你八月份的一張電影票
    電影1917官方海報。 相信作為電影迷的你,一定期待《1917》這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很久了吧。 1917劇照。我們的本尼!!
  • 除了「一鏡到底」,電影《1917》毫無價值可言嗎?
    《1917》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但是它的結局比一些戰爭電影更為複雜。 薩姆·門德斯的《1917》是一部能讓觀眾身臨其境且驚心動魄的戰爭史詩,由於它的題材和拍攝方式,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很快便成為各大獎項的寵兒。
  •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
    羅傑·狄金斯擔任攝影師、英國籍電影人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至上主義的反戰電影,總評價為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基礎是因為形式和內容都處於高階。《1917》是《鳥人》之後最能充分利用長鏡頭「幻術」追求效果的電影,剪輯出一鏡到底的戰場鏡像,也就是讓觀眾始終處於一直「在線」的戰場觀察者的狀態,從而對英軍少年戰術的遭遇產生同理心。觀眾一直與主人公「在一起」,是一種類似於電子遊戲的沉浸式表達。喜歡形式的觀眾,可以盡情在行駛中享受。願意思考內容的觀眾,也有足夠的時間與戲中人同步思量戰爭與和平、毀滅與生存的意義所在。
  • 影視《1917》:戰爭與和平,只有奔跑才能活下去
    電影《1917》講述了一個與《拯救大兵瑞恩》與人性考驗、與《血戰鋼鋸嶺》聖人傳記都不同,本片用一個長鏡頭(即使不是真的長鏡頭)的戰爭藝術片,想像一下你只有一次機會去參與一個大逃亡遊戲,遊戲中有各種關卡、敵人、陷阱,一次機會無法重來,唯一的優勢就是兩條命(兩個士兵)。
  • 戰爭題材歷史電影《1917》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
    導演薩姆 · 門德斯執導的《1917》為剛剛開禁的電影院貢獻了片最值得在電影院觀看的影片,鏡頭一路追隨一對英國士兵穿越一戰時期西部前線,執行一次的艱難的送信任務。一戰這個主題曾被大量拍攝,僅就這部《1917》就被影迷拿來和《敦刻爾克》和《拯救大兵瑞恩》來進行了各角度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