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悲劇,就在於它原本不需要發生。
電影《1917》促使我們
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文:泰勒·柯蒂斯(Tyler Curtis)
譯 禪心雲起
一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士兵,我腦子裡就止不住聯想到他們被召喚去保衛他們的傳統敵人法國時必然發生過的對話。「嗯,你看,」徵兵人員大概這樣解釋道,「一名塞爾維亞革命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所以奧地利攻擊了塞爾維亞。」
「這和我有什麼關係?」一位困惑的英國年輕人會這樣回答。
徵兵人員接著會告訴他關於歐洲各個聯盟那些恩怨糾葛——俄國承諾保衛塞爾維亞對抗奧地利,德國承諾保衛奧地利對抗俄國,法國承諾保衛俄國對抗德國,最後英國承諾保衛法國。
坦率地說,如果這個虛構的士兵仍然不明白他為什麼需要去歐洲戰場上戰鬥(甚至可能去送死),那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場戰爭對他有什麼意義呢?
戰爭有什麼好處
最近上映的震憾大片《1917》,完美概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荒謬性。這部電影由山姆·門德斯執導,講述了1917年4月上旬,兩名英國士兵徒步穿越法國東部戰場的故事。他們目睹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對正常生命的摧殘。
上等兵湯姆·布萊克和威爾·斯科菲爾德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向一隊1600名即將落入德軍陷阱的英軍士兵傳遞緊急信息。他們在艱難地穿越敵軍防線時,將面臨一系列危險的挑戰。這次任務變得愈發緊迫,因為其中一位可能在劫難逃的士兵,正是布萊克的親兄弟。
影片依據真實生活演繹的事件,發生在戰爭開始後兩年半左右。自1914年8月以來,英國與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一直處於交火狀態。
然而,英國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打敗德國,因為德國對英國的世界帝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雖然同時代的許多人預測這場戰爭將是短暫的,但他們逐漸意識到了,勝利不會那麼輕而易舉地到手。德軍向法國領土的推進陷入了困境,因為防禦者在那裡掘出了幾英裡長的壕溝,這道防線似乎堅不可摧。德國人不想失去他們已經取得的陣地,也在掘壕固守。
壕溝戰從此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義詞。大規模進攻一旦開始,最後只會被牢牢盤踞在壕溝中的敵軍擊退。數百萬人在幾平方英裡狹小空間的戰鬥中喪命。
經過兩年幾乎不間斷的戰鬥,前線幾乎沒有什麼移動。
以生命換取寸土
到故事發生時,士兵們自個也都開始明白這場衝突有多麼徒勞無益。1917年的一出場景,揭示了當時一名典型士兵的心態會是什麼樣。
當他們穿過一片田野時,布萊克問斯科菲爾德,在索姆河戰役中他因為勇敢而獲得的那枚獎章怎麼樣了。斯科菲爾德告訴他:「我用它來和一個法國佬換了一瓶美酒。」布萊克大感困惑,問道:「你為什麼這麼做?」斯科菲爾德平靜地回答:「我渴了。」還是個樂觀主義者的布萊克,告訴他獲得這枚獎章是一樁巨大的榮譽,至少應該把它寄回家。
但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斯科菲爾德對戰爭徹底失望了。他面帶倦容地說。「那只是一塊沾滿鮮血的錫片。它不會讓你變得特別。它對於任何人都沒有任何意義。」
索姆河戰役就是斯科菲爾德獲得勳章的地方,也是西線最大一次戰役。它始於1916年7月1日英法方面的聯合進攻,整個戰爭中眾多註定失敗的進攻之一,目的是讓敵對一方坐到談判桌前。
索姆河戰役以慘敗告終。伴隨著難以忍受的漫長時間、代價高昂的生命和物資損失,戰鬥直到1916年11月才告一段落。參加戰鬥的三百萬人,至少有一百萬人,不是死就是傷。僅第一天就有近2萬名英國士兵陣亡。
英國軍隊從這些痛失的和被毀的生命中得到了什麼?大約6英裡土地。難怪斯科菲爾德不願再回憶起那場最終毫無意義的戰鬥。
希望是件危險的事
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其傑出著作《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戰爭》中指出,經過一系列誤解和不智的信號,再加上許多歐洲領導人普遍認為衝突不可避免的態度,就這樣「跌跌撞撞地」,歐洲列強一腳踏進戰爭。克拉克寫道:「1914年的領導人都是夢遊者,他們是警惕的,但卻視而不見……對他們即將帶給這個世界的恐怖現實視而不見。」
《1917年》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如何擺脫這種籠罩一切的宿命論。事實上,它幾乎可以被看作是整個戰爭的一個縮影。就像那些挑起衝突的無能政治領導人一樣,《1917年》片中演繹的領導者,也同樣感到無力阻止步入德國人陷阱的士兵們慘遭屠殺。
派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執行任務的指揮官埃林莫爾將軍稱,後勤問題使他無法阻止即將到來的襲擊。
除了派遣兩名使者以外,結果完全不受他左右。
註定要失敗的英軍指揮官麥肯齊上校也覺得無力取消突擊。甚至當他被告知要取消突擊時,他還是覺得有必要去做,總之,就好像這是命運的安排一樣。「有什麼區別?」他邊思考邊大聲說,「幾天後我們也將得到命令,進行同樣的突擊。我們只是在推遲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麥肯齊上校的腦海中,戰爭中毫無意義的暴力,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推遲這場不可避免的戰鬥,只是給軍隊帶來希望,而希望是件危險的事。希望也許會使士兵們認為這場殘酷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那只是白日夢。「這場戰爭只有一種結束的方式,」麥肯齊稱,「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麥肯齊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宿命論,取消了進攻。他的決定等於部分地拒絕和否定了戰爭,挽救了生命。
這部電影對現代美國公民來說蘊含著教訓。中東地區兩場主要的戰爭仍在肆虐。這常讓人覺得,戰爭似乎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控制的政治事件,讓「永恆的戰爭」成為必要。
但正如《1917》所教給我們的那樣,我們有能力拒絕這個宿命論式的前提。只需要幾個勇敢的靈魂站出來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