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攝影奧斯卡佳攝影《1917》:一部新鮮的非主流戰爭電影

2020-12-22 豫丫頭的日常

第92屆奧斯卡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優秀影片雲集,《寄生蟲》創造了歷史,並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大獎;雖然《愛爾蘭人》沒有成功,但我們仍然被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演員所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值得被授予影帝稱號。

其中,印象不太深刻的技術獎頒給了《1917》,他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故事片。

《1917》的主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整部影片由數十個長鏡頭組成,營造出「一面鏡子到底」的視覺效果。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猛烈的時期時,兩名16歲的英國士兵被命令在天亮時間通過躺在屍體場的無人區到達死亡前線,並向那裡的將軍傳達「立刻停止進攻」信息。武器彈藥有限,沒有支援,前方敵情不明,兩名少年開始了長達8小時的生死終極考驗。

我很少看戰爭片,他太新鮮了,把觀眾都吸引住了,似乎VR特效絕對是非主流的魔法體驗

(1) 「一鏡到底」有多好?

其實,《1917》就是巧妙地運用偽長鏡頭——採用後期特效,隱藏編輯加工成只有「一個鏡頭」的高科技內容直播——給觀眾營造「一鏡到底」流暢的連續性,緊張刺激屏住呼吸。

這把劍走偏鋒是由著名的攝影師羅傑·迪和著名的奧斯卡「無冕之王」連續13次被提名卻。代表作為優秀作品:《肖申克的救贖》《冰血暴》《神槍手之死》《老無所依》《朗讀者》,《大地驚雷》《007:大破天幕殺機》等。

他是科恩兄弟和Sam·門德斯的攝影師。他最終以《銀翼殺手2046》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這是他第二次獲得這一榮譽,這是他應得的。

頭髮花白,略帶羞澀羅傑,這次非常有創意,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鏡頭就像沉默的追隨者,這讓觀眾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同時,從第三視角和參與者的身份進入故事,超越外在,進入內心。跟隨主人公穿越障礙,突破敵人的進攻,在槍林彈雨的天空中匍匐前進。

這似乎是短短的8個小時,更像是一條充滿了81個困難的道路。這裡不僅有敵人,伏擊,事故,還有與時間賽跑,突破極限。橋塌了,車壞了,朋友走了,敵友難辨,信任被踐踏了,語言不通,一切都是生死考驗,一面鏡子到底,不能讓觀眾放鬆警惕。

(2) 用技術傳達情感,用物鏡表達情感和思想

著名導演馬塞爾·carnet說:「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

僅有令人眼花繚亂華麗的遠射不足以吸引人,他需要結合和對比。

1、場景調度

系統的場景調度包括15種元素:(1)對比度最強的區域(2)照明方式(3)鏡頭與相機的距離(4)鏡頭角度(5)顏色(6)鏡頭/濾鏡/底片(7)對比度較小的區域(8)密度(9)構圖(10)形式(11)場景框(12)景深(13)演員位置(14)性能位置(15)距離關係。

由於鏡頭長度較長,雖然會刻意減少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但《1917》具有其他戰爭片無法比擬的詩意美感因為出色的場景安排和美感充滿了整部電影的構圖

比如,途中,兩位主人公遭遇墜落的飛機,慢慢畫出一條完美的對角線;主人公還在發呆,下一秒,致命的危險,隨著斜線的消失突然轉向,衝出平靜而遙遠的畫面,迅速衝向主人公和觀眾。因為觀眾沉浸在畫面中,震撼感更強,也會突然醒來--

2、光與影:

在Schofield獨自突圍的下半場,當他向門外望去時,無情的槍聲照亮了絕望的夜晚。他像白晝一樣明亮,照亮了人類前進的道路,但要想逃離死亡卻看不到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致命的,那人是逃不掉的。光和硬的強烈衝擊創造了一種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極端氛圍。

當Schofield為了救自己的命不得不自殺並衝破幾個敵人的防線時,攝像機巧妙地把他一直藏在黑暗中——此時此刻,他被黑暗包圍,不再像他一樣。這種秘密黑化是完全空白的。

3、配樂:

《1917》不僅完美地還原了戰爭場景的音效,而且與不同節奏、不同情緒的多條動線似曾相識的長拍相匹配。觀眾一直被鎖定在情境中,音效與劇情的無縫銜接也可以預測會發生什麼。

電影差不多在路上有90分鐘,長拍依賴於音樂,音樂使之更具特色和條理,不再單調乏味。刺激和緊張的程度是不斷進步的,從緊張到恐懼,再到最後的興奮,由於音樂的對比,主人公的動作更多地體現在情感的變化上。觀眾因音樂而興奮,當他突然停止時,他們更加緊張期待繼續反轉情節,下一秒的考驗是什麼。

4、顏色

受題材的限制,雖然都是暗色,但仍充分展現了殘酷的戰爭美學。偶爾放鬆一下,總是不忘在一片廢墟中,尋找自然的生機。漂浮在水中的凋零的花瓣,雖然下一秒是水中死去的戰士。影片一開始引入的自然美和結尾呼應的相似場景,讓人感受到比血腥的直接戰爭場景更具衝擊力。

(3) 通過「一鏡到底」成功,被丟棄的鏡頭是失敗的嗎?

梁文道對《1917》的看法代表了一群人的評價: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拍攝?

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角色扮演遊戲。大多數時候,我們很難在其中產生任何情感。字符太薄了,雖然我們在現場,但那些平凡和士兵們都是什麼樣的人?那時候一個士兵會有什麼感覺?

我有不同的感覺:

也許鏡子最終是放棄了鏡頭來表達每個個體更豐富的情感和心理,然而隨著運動的軌跡和大量的對話,長鏡頭卻充滿了豐富的信息:個人經歷、家庭、成長、感情在這個不平凡的日子裡,所展現的人物個性和人性都是微妙而巧妙的,要使人物形象非常豐滿,我們必須仔細考慮,才能做到立體化。

包括這兩個青少年,舞臺上所有的角色都是普普通通,那些沒有打開的不是大英雄。

在流暢而緊張的敘述中,慢節奏的特寫鏡頭一直讓我想起他

例如,當Blake發現牛奶時,他驚呆了,突然,他看到了一些很久沒見過的東西,但對日常生活很熟悉,他有一會兒感到遲鈍。在那一刻,我必須想到誰,也許是家,也許是媽媽。

當上路時,他們就被路上的鐵絲網刺穿了——可能是此時此刻的痛苦,他們真的能感覺到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數字,任何疏忽都會把他們淹沒在危險之中。

如果一開始只是出於士兵的忠誠,在他的朋友死後,他懇求其他人幫他把車推出泥潭。那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太可悲了,畢竟我的朋友剛剛失去了生命,1600人的安危都在他身上,他只有自己。

想想看,1000個觀眾會有1000種情感,豐富每個角色。

(4) 這是電影反戰思想中最完整的精華部分

作為一部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更是血腥和震撼。《1917》是青少年完全可以接受的,沒有很多血腥場面和駭人聽聞的殘酷場面,感受到戰爭是什麼--

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一會兒聊天大笑,一會兒天人永隔。

戰爭無疑是將惡意放大到陌生人並傷害他人和你自己的最嚴重方式。

在火海中,很難區分朋友和敵人,你為什麼猶豫不決?主人公不想殺死無辜的人;另一方是最好的反例,不管怎樣,先下手為強。

戰鬥結束後,當我遇到一個來自其他國家的平民女孩時,我覺得他的身心已經到了崩潰的極限。然而兩個力量相距太遠、不講同一種語言的人可以進行和平對話:匹配和猜測,並謹慎地傳遞信任。女孩也勇敢地表達了她的好意。

這個短暫的十字路口,片刻的閒暇,給這個幾乎絕望的年輕人更多的勇氣,打開那扇門,迎接殘酷的現實。

有幾次,影片用大量短篇來描述戰士們的民謠:前線開始最後一站時,在進攻前,大家都在靜靜地聽著那首關於回家安慰團員的歌。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

是的,在保衛祖國之前,他們是只是人生剛剛開始充滿希望青少年,然後他們就呆在青少年時代。

(5) 殘酷的現實VS人性底線,何去何從?

戰爭是無數普通人的參與,戰場也是人們生活的地方,或是無數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在極端環境下,三年戰爭期間,大多數士兵處於麻木落後於嚴格執行的狀態,他們已經習慣了生離死別,人類的基本情緒,如恐懼、恐懼和悲傷,幾乎被抹去了。

雖然娛樂的方式簡單粗暴,但只是在閒暇時偶爾的行為過程中,隨便拈來和段子可以互相取笑。在戰爭中,也許只有這種不需要掩飾的原始的、直接的幸福,才能得到特別的治癒和放鬆。然而人們對戰爭的普遍反感仍然巧妙地融入了大家談論的吐槽。

對戰爭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精神的緊張和恐懼感。越是岌岌可危,下一秒就越糟糕,遇到敵人,不能掉以輕心。在安全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相互信任,才能取勝,將危機轉化為安全並生存。主人公一路走來的經歷,也說明戰爭是如何扼殺人性、敗壞意志、懷疑人心的。

有些人,善良的一面,被埋葬在無盡的絕望和反覆的殺戮中。

Blake出於人類本能,在飛機上救出了飛行員;飛行員卻報復了餵他的手——因為他的敵對姿態。兩人都因為好意和惡念而喪命。

我非常喜歡這部非主流戰爭片,有點像《美麗心靈》,他不晦澀,不那麼厚,不殘酷,不現實,但也很溫暖,但他真的打動了我,這樣一個非戰爭電影愛好者,長期沉浸在其中。

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堅持下去,仍然要靠人性最珍貴的地方——信任、同情心、勇氣、緊迫的信念。

天助自助者。命運會幫助那些即使沒有希望,也不放棄努力的人。

在大結局的亮點中,上述信念支持他跑完最後300碼。他就像《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永不停歇,永不動搖,相反,他不怕前方戰場的槍聲,而是克服了恐懼和疲勞,一往無前。

這一刻的音樂,甚至像一個人史詩,莊嚴而激動人心。

影片結尾,客串明星卷福,告訴Schofield,希望是危險的。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勝利的貪慾、欲望和利益,的確,抱著這樣的希望,使人喪失了理性判斷和人性;

然而和主人公一樣,他並沒有忘記充滿希望關於人、事、一切和未來,這就是人性寶貴。

用深思熟慮的練習寫一個多平臺10w+。通過寫作改變人生,我們決心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高五項原則。願意寫深度思考娛樂生活雜耍博客的戲劇評論。

相關焦點

  • 戰爭電影《1917》,奧斯卡藝術攝影視效,倆士兵傳信拯救數千人
    《1917》被稱為戰爭的公路片,拍攝中不停地穿過戰壕,溝壑,激流,但影片從始至終雖有少量剪輯,但都是溫婉的過渡處理,拍攝鏡頭滑動也是十分平緩而又輕微的浮動,整體而言,給觀眾一種以畫中人物視角看「世界」的感覺,符合故事情節的拍攝呼吸節奏,讓人更能融入其中。
  • 「一鏡到底」的《1917》美如畫 「最佳攝影」獎項實至名歸
    《1917》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劇情,而在於它的製作技術。《1917》拍攝中最難的地方不是角色的演繹,而是各種長鏡頭的拍攝和拼接,和要跟隨兩位主角的視角進行故事的推進。《1917》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三大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傷害堪比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人類與病毒的抗爭絲毫不亞於一百多年前的這場戰爭,而在國內疫情初戰告捷之後上映的首部大片就是這樣一部悲壯的一戰電影《1917》,對於所有接受了疫情考驗的人們來說有著格外不平凡的意義。
  • 奧斯卡最佳攝影《1917》的奧秘,這15個要點你需要了解一下
    2月10號上午,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即將在國內上映的《1917》斬下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
  • 《1917》兩天僅2550萬,將被《星際穿越》逆襲,為何票房不佳?
    《1917》由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榮獲今年奧斯卡10項提名,最終拿到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是很多影評人和資深影迷心目中的年度神作,被《觀察家報》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佳的戰爭片」,豆瓣評分8.5分,這樣一部佳作,上映之前堪稱備受業界期待
  • 《1917》8月7日上映,這是一部為大銀幕而生的電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近日,在今年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大放異彩的佳作《1917》曝光「爭分奪秒」版預告片和海報,宣布8月7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成為復工後的重磅大片。早在今年1月初,《1917》曾率先登陸北美市場,一經上映迅速成為「票房爆款」,首周狂攬3700萬美元票房,力壓一眾佳片,「仿佛重回現場,見證落英繽紛之處屍橫遍野」、「引人入勝又令人感動」等好評比比皆是。影片在國內未映先熱,不僅在豆瓣有著高達8.5的超高分數,在網絡上更是相繼被媒體和影迷刷屏式安利。
  • 電影《1917》:以高超的拍攝手法,帶你走入戰爭的殘酷
    2019年底上映的《1917》是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導演薩姆·門德斯與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的合作無間,拍攝手法極為高超,令觀眾猶如置身於戰場之中。為此,該電影榮獲了第7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等多項大獎,也成為近年來最經典的戰爭電影。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1917》是一部2019年的英美戰爭片,由山姆執導。曼德斯,主演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由羅傑拍攝。迪金斯,由李編輯。史密斯。如果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1917》,我會選擇「傑作」這個詞。這是一部開始吃熱爆米花,甚至在進入競技場後也開始吃的電影。
  • 從《影子武士》中,看見黑澤明的攝影功力,被電影耽誤的攝影大師
    如果說一部電影的畫面精緻好看,那麼這就是在導演的指導下的攝影優秀,如果導演或者攝影師本身就是畫家或者攝影師,那麼這個導演拍攝的電影至少畫面會精緻絢麗,每一幀都如同一張張精彩的攝影作品。《影子武士》就是黑澤明這位電影攝影視覺美學大家為我們呈現的經典作品,我們今天就從這部影片的攝影畫面中分析攝影藝術表達的具體方法和攝影創作可以借鑑的藝術元素。
  • 獲得三項奧斯卡獎的電影《1917》並不是只靠戰爭美學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現如今,又有了《1917》,相信許多影迷在看到《1917》的一鏡到底之後無疑是很興奮的,因為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員與攝像機需要持續穿越多個戰壕、農場、廢墟、河、樹林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配合後期剪輯、特效公司背景置換、數位化處理,將十幾個鏡頭整合成「一個」長鏡頭,據幕後解釋,光劇組演員編排的時間就達到了半年之久。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兩個士兵需要在一天內把信送到,阻止敵人的陰謀,拯救1600個士兵的生命。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1917》 2020導演:Sam Mendes攝影 :Roger Deakins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
  • 《天國王朝》:中世紀宗教戰爭的攝影畫面,用攝影視角解讀經典
    今天的藝術家,也有通過繪畫,建築,文字描述來還原歷史中的人物和社會面貌,比如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拍攝的蠟像館系列。 電影也是利用各種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的絕佳方式。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立的話,我們可以嘗試通過電影鏡頭中的攝影畫面,來想像一下中世紀攝影師的攝影創作可能性。
  • 速成的《1917》不是爆冷,是當之無愧的黑馬
    日前,《1917》在拿下好萊塢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動片/戰爭片、攝影和剪輯四項大獎後,又獲得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大獎,成最大贏家。有業內人士分析,該片在即將舉行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也是最佳影片的最有力競爭者。 請輸入圖片描述 「爆冷」這個描述是否合適?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既有充滿史詩氣度的《愛爾蘭人》,也有超英電影《小丑》,更有聚焦愛情的《婚姻故事》,同時,還有名著改編的《小婦人》,基於真實故事的《極速車王》,回溯加虛構歷史的《好萊塢往事》,批判階級對立的《寄生蟲》。而光是戰爭電影就有兩部:《喬喬的異想世界》和《1917》。其中,《1917》因為特立獨行的美學風格大放異彩,獲獎無數。今天,我就來盤盤它。
  • 《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大片,不如說是一部文藝範驚悚片。 看完電影,就像逛完一個遊樂園,娛樂完,什麼都沒留下。 甚至他們造了個詞,《1917》是一部「爆米花戰爭電影」。
  • 奧斯卡大熱門《1917》,全片「一鏡到底」開啟戰爭直播
    《1917》為2019年英美合拍的戰爭片,由山姆.曼德斯執導,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由羅傑.狄金斯負責攝影,李.史密斯負責剪輯。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1917》,我會選「傑作」這兩個字。這是一部進場後連屁股都還沒坐熱、爆米花都還沒開始吃,就知道絕對會屌到飛起的片子。
  •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1917》一鏡到底還原真實的戰爭
    今天分享的影響是今年奧斯卡最大遺珠《1917》,十提三中,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3項技術大獎。本片已確認引進內地,但想要在影院一睹風採,可能還需等待。影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穿越槍林彈雨,通過傳達重要情報而阻止友軍落入德軍圈套的故事。
  •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2020年的奧斯卡有一部熱門影片,它就是英美兩國合拍的戰爭電影《1917》,一舉奪得包括最佳攝影在內的3項大獎。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在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前,或許沒人能想到薩姆·門德斯的戰爭題材新作《1917》,竟然戰勝了廣受好評和矚目的老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和寡姐參演的《婚姻故事》,拿下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個最具重量級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