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優秀影片雲集,《寄生蟲》創造了歷史,並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大獎;雖然《愛爾蘭人》沒有成功,但我們仍然被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演員所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值得被授予影帝稱號。
其中,印象不太深刻的技術獎頒給了《1917》,他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故事片。
《1917》的主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整部影片由數十個長鏡頭組成,營造出「一面鏡子到底」的視覺效果。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猛烈的時期時,兩名16歲的英國士兵被命令在天亮時間通過躺在屍體場的無人區到達死亡前線,並向那裡的將軍傳達「立刻停止進攻」信息。武器彈藥有限,沒有支援,前方敵情不明,兩名少年開始了長達8小時的生死終極考驗。
我很少看戰爭片,他太新鮮了,把觀眾都吸引住了,似乎VR特效絕對是非主流的魔法體驗
(1) 「一鏡到底」有多好?
其實,《1917》就是巧妙地運用偽長鏡頭——採用後期特效,隱藏編輯加工成只有「一個鏡頭」的高科技內容直播——給觀眾營造「一鏡到底」流暢的連續性,緊張刺激屏住呼吸。
這把劍走偏鋒是由著名的攝影師羅傑·迪和著名的奧斯卡「無冕之王」連續13次被提名卻。代表作為優秀作品:《肖申克的救贖》《冰血暴》《神槍手之死》《老無所依》《朗讀者》,《大地驚雷》《007:大破天幕殺機》等。
他是科恩兄弟和Sam·門德斯的攝影師。他最終以《銀翼殺手2046》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這是他第二次獲得這一榮譽,這是他應得的。
頭髮花白,略帶羞澀羅傑,這次非常有創意,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鏡頭就像沉默的追隨者,這讓觀眾有兩種不同的感受——同時,從第三視角和參與者的身份進入故事,超越外在,進入內心。跟隨主人公穿越障礙,突破敵人的進攻,在槍林彈雨的天空中匍匐前進。
這似乎是短短的8個小時,更像是一條充滿了81個困難的道路。這裡不僅有敵人,伏擊,事故,還有與時間賽跑,突破極限。橋塌了,車壞了,朋友走了,敵友難辨,信任被踐踏了,語言不通,一切都是生死考驗,一面鏡子到底,不能讓觀眾放鬆警惕。
(2) 用技術傳達情感,用物鏡表達情感和思想
著名導演馬塞爾·carnet說:「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
僅有令人眼花繚亂華麗的遠射不足以吸引人,他需要結合和對比。
1、場景調度
系統的場景調度包括15種元素:(1)對比度最強的區域(2)照明方式(3)鏡頭與相機的距離(4)鏡頭角度(5)顏色(6)鏡頭/濾鏡/底片(7)對比度較小的區域(8)密度(9)構圖(10)形式(11)場景框(12)景深(13)演員位置(14)性能位置(15)距離關係。
由於鏡頭長度較長,雖然會刻意減少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但《1917》具有其他戰爭片無法比擬的詩意美感因為出色的場景安排和美感充滿了整部電影的構圖
比如,途中,兩位主人公遭遇墜落的飛機,慢慢畫出一條完美的對角線;主人公還在發呆,下一秒,致命的危險,隨著斜線的消失突然轉向,衝出平靜而遙遠的畫面,迅速衝向主人公和觀眾。因為觀眾沉浸在畫面中,震撼感更強,也會突然醒來--
2、光與影:
在Schofield獨自突圍的下半場,當他向門外望去時,無情的槍聲照亮了絕望的夜晚。他像白晝一樣明亮,照亮了人類前進的道路,但要想逃離死亡卻看不到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致命的,那人是逃不掉的。光和硬的強烈衝擊創造了一種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極端氛圍。
當Schofield為了救自己的命不得不自殺並衝破幾個敵人的防線時,攝像機巧妙地把他一直藏在黑暗中——此時此刻,他被黑暗包圍,不再像他一樣。這種秘密黑化是完全空白的。
3、配樂:
《1917》不僅完美地還原了戰爭場景的音效,而且與不同節奏、不同情緒的多條動線似曾相識的長拍相匹配。觀眾一直被鎖定在情境中,音效與劇情的無縫銜接也可以預測會發生什麼。
電影差不多在路上有90分鐘,長拍依賴於音樂,音樂使之更具特色和條理,不再單調乏味。刺激和緊張的程度是不斷進步的,從緊張到恐懼,再到最後的興奮,由於音樂的對比,主人公的動作更多地體現在情感的變化上。觀眾因音樂而興奮,當他突然停止時,他們更加緊張期待繼續反轉情節,下一秒的考驗是什麼。
4、顏色
受題材的限制,雖然都是暗色,但仍充分展現了殘酷的戰爭美學。偶爾放鬆一下,總是不忘在一片廢墟中,尋找自然的生機。漂浮在水中的凋零的花瓣,雖然下一秒是水中死去的戰士。影片一開始引入的自然美和結尾呼應的相似場景,讓人感受到比血腥的直接戰爭場景更具衝擊力。
(3) 通過「一鏡到底」成功,被丟棄的鏡頭是失敗的嗎?
梁文道對《1917》的看法代表了一群人的評價: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拍攝?
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角色扮演遊戲。大多數時候,我們很難在其中產生任何情感。字符太薄了,雖然我們在現場,但那些平凡和士兵們都是什麼樣的人?那時候一個士兵會有什麼感覺?
我有不同的感覺:
也許鏡子最終是放棄了鏡頭來表達每個個體更豐富的情感和心理,然而隨著運動的軌跡和大量的對話,長鏡頭卻充滿了豐富的信息:個人經歷、家庭、成長、感情在這個不平凡的日子裡,所展現的人物個性和人性都是微妙而巧妙的,要使人物形象非常豐滿,我們必須仔細考慮,才能做到立體化。
包括這兩個青少年,舞臺上所有的角色都是普普通通,那些沒有打開的不是大英雄。
在流暢而緊張的敘述中,慢節奏的特寫鏡頭一直讓我想起他
例如,當Blake發現牛奶時,他驚呆了,突然,他看到了一些很久沒見過的東西,但對日常生活很熟悉,他有一會兒感到遲鈍。在那一刻,我必須想到誰,也許是家,也許是媽媽。
當上路時,他們就被路上的鐵絲網刺穿了——可能是此時此刻的痛苦,他們真的能感覺到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數字,任何疏忽都會把他們淹沒在危險之中。
如果一開始只是出於士兵的忠誠,在他的朋友死後,他懇求其他人幫他把車推出泥潭。那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太可悲了,畢竟我的朋友剛剛失去了生命,1600人的安危都在他身上,他只有自己。
想想看,1000個觀眾會有1000種情感,豐富每個角色。
(4) 這是電影反戰思想中最完整的精華部分
作為一部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更是血腥和震撼。《1917》是青少年完全可以接受的,沒有很多血腥場面和駭人聽聞的殘酷場面,感受到戰爭是什麼--
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一會兒聊天大笑,一會兒天人永隔。
戰爭無疑是將惡意放大到陌生人並傷害他人和你自己的最嚴重方式。
在火海中,很難區分朋友和敵人,你為什麼猶豫不決?主人公不想殺死無辜的人;另一方是最好的反例,不管怎樣,先下手為強。
戰鬥結束後,當我遇到一個來自其他國家的平民女孩時,我覺得他的身心已經到了崩潰的極限。然而兩個力量相距太遠、不講同一種語言的人可以進行和平對話:匹配和猜測,並謹慎地傳遞信任。女孩也勇敢地表達了她的好意。
這個短暫的十字路口,片刻的閒暇,給這個幾乎絕望的年輕人更多的勇氣,打開那扇門,迎接殘酷的現實。
有幾次,影片用大量短篇來描述戰士們的民謠:前線開始最後一站時,在進攻前,大家都在靜靜地聽著那首關於回家安慰團員的歌。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
是的,在保衛祖國之前,他們是只是人生剛剛開始充滿希望青少年,然後他們就呆在青少年時代。
(5) 殘酷的現實VS人性底線,何去何從?
戰爭是無數普通人的參與,戰場也是人們生活的地方,或是無數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在極端環境下,三年戰爭期間,大多數士兵處於麻木落後於嚴格執行的狀態,他們已經習慣了生離死別,人類的基本情緒,如恐懼、恐懼和悲傷,幾乎被抹去了。
雖然娛樂的方式簡單粗暴,但只是在閒暇時偶爾的行為過程中,隨便拈來和段子可以互相取笑。在戰爭中,也許只有這種不需要掩飾的原始的、直接的幸福,才能得到特別的治癒和放鬆。然而人們對戰爭的普遍反感仍然巧妙地融入了大家談論的吐槽。
對戰爭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精神的緊張和恐懼感。越是岌岌可危,下一秒就越糟糕,遇到敵人,不能掉以輕心。在安全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相互信任,才能取勝,將危機轉化為安全並生存。主人公一路走來的經歷,也說明戰爭是如何扼殺人性、敗壞意志、懷疑人心的。
有些人,善良的一面,被埋葬在無盡的絕望和反覆的殺戮中。
Blake出於人類本能,在飛機上救出了飛行員;飛行員卻報復了餵他的手——因為他的敵對姿態。兩人都因為好意和惡念而喪命。
我非常喜歡這部非主流戰爭片,有點像《美麗心靈》,他不晦澀,不那麼厚,不殘酷,不現實,但也很溫暖,但他真的打動了我,這樣一個非戰爭電影愛好者,長期沉浸在其中。
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堅持下去,仍然要靠人性最珍貴的地方——信任、同情心、勇氣、緊迫的信念。
天助自助者。命運會幫助那些即使沒有希望,也不放棄努力的人。
在大結局的亮點中,上述信念支持他跑完最後300碼。他就像《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永不停歇,永不動搖,相反,他不怕前方戰場的槍聲,而是克服了恐懼和疲勞,一往無前。
這一刻的音樂,甚至像一個人史詩,莊嚴而激動人心。
影片結尾,客串明星卷福,告訴Schofield,希望是危險的。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勝利的貪慾、欲望和利益,的確,抱著這樣的希望,使人喪失了理性判斷和人性;
然而和主人公一樣,他並沒有忘記充滿希望關於人、事、一切和未來,這就是人性寶貴。
用深思熟慮的練習寫一個多平臺10w+。通過寫作改變人生,我們決心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高五項原則。願意寫深度思考娛樂生活雜耍博客的戲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