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2020-12-22 澎湃新聞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2020-08-14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

2020年的奧斯卡有一部熱門影片,它就是英美兩國合拍的戰爭電影《1917》,一舉奪得包括最佳攝影在內的3項大獎。

| 電影《1917》劇照

圖片來源:sohu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故事主線是兩個英國士兵穿越德軍戰壕,給前線送去停止進攻的指令。它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殘酷、血腥的拼殺場面,但全片採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跟隨主演的視線和腳步,一起參與到派信任務中,真切感受戰場的驚心動魄。

簡單的電影劇情背後,不僅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而且充滿著災難面前人性救贖的意味。這種救贖還與主演在送信途中的見聞相呼應,營造出強烈的戰爭美學。

最令人動容的,是同伴死後,活著的士兵接過送信任務,路上遇到敵軍追擊,緊迫關頭他跳入湍急的河流,恢復意識後發現身旁櫻花如雪,他想起同伴曾說過,故鄉也有如此唯美的景色。最後他踏著浮屍上岸,在踉蹌尋路中,他聽到一位士兵的歌聲:

「我只是一位可憐的流浪者

獨自穿越這個世界

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

沒有疾病,辛勞或危險

我將回家去看看母親

還有所有我所愛的人

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這首《遊蕩的異鄉人》(Wayfaring Stranger)是英國的傳統民間歌謠。在戰地唱起,歌者的音色中,還有聆聽的士兵眼中都帶著一股悲涼。起身後,這些士兵就要上陣殺敵了,戰爭膠著,生死未卜,回家遙遙無期。

所幸,那位士兵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一路狂奔,在最後一刻把信送到了前線指揮官手中,阻止了這場進攻戰,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電影故事到這裡結束了,但歷史沒有,還有下一場戰爭等待著他們,直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在歐洲大陸倖存的英國士兵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場戰爭摧毀了歐陸的幾個主要帝國,英帝國也元氣大傷,面臨解體。正如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所說:「整個歐洲的燈光都在熄滅。」

但是,對於經歷過的每一位士兵來說,這場戰爭又意味著什麼?

他們是逝者、傷者、倖存者,都曾被狹隘、自私,又彼此對立的國家機器裹挾,最終連同他們的國家深陷於戰爭泥潭。可是,在戰場外,他們依然是一個個普通人,一個個思念母親的孩子,抑或是被深愛的妻子的丈夫。可是,在戰爭面前,所有打動人心的故事都不值一提。

電影《1917》結尾,接到指令的指揮官對士兵說,結束戰爭唯一的方法,是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名指揮官不是不愛惜自己軍隊的士兵,但他深知,停止進攻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因為國家之間沒有和解,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理念。

1918年11月11日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而是下一次更慘烈的戰爭前的中場休息。

所以在國家之下,一批又一批普通人被迫穿上軍裝,踏上徵程,在戰場上廝殺過後,成為新的逝者、傷者、倖存者。等待他們的,難道只有一朵鮮紅的虞美人花嗎?

電影《1917》把殘酷戰爭下渺小而偉大的人性揭露出來,借士兵之口告訴他們的國家:「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參考文獻

電影《1917》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美] L·S·斯塔夫裡阿諾斯,董書慧 、王昶 、徐正源(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原標題:《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電影,1917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要去流浪,流浪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上自己的行囊,拉上自己的小狗一個人離開這紛雜的世界,去流浪。我厭倦了兩點一線的生活,辦公室是起點,家是終點,家是起點,辦公室是終點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要去流浪。不帶媳婦,不帶娃,就我一個人,再也不必每天早上八點起床,騎上摩託車奔向單位;再也不必下午六點鐘騎著摩託車往家趕。一個人走在青青的大山邊,綠綠的水波間,沒有領導齜牙咧嘴的批評聲和老婆的嘮叨聲;一個人攀上高高的山峰,暢遊在汪洋大海中,沒有生存的壓力和職場中的爭鬥;一個人走進浩瀚的沙漠,沒有人煙的荒漠,享受人生的寧靜和寂寞。我要去流浪,沒有目的的去流浪。
  • 《1917》中的一鏡到底只是「噱頭」?那是你不了解羅傑·狄金斯
    接下來,我將結合電影劇情,從「一鏡到底」的敘事手法、到殘酷戰爭中仍舊嚮往愛與和平的主題呈現、再到「小人物」的象徵意義來為大家解讀這部極具盛譽的「戰爭美學」電影。01「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成為《1917》最大的亮點和「噱頭」如果說劇本和臺詞,《寄生蟲》完勝眾多強敵;那麼《1917》毫不誇張的說,美學視覺、電影技巧足以傲視群雄。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 《1917》是最好的那類電影,很多批評都是錯的
    在我看來,質疑《1917》的一鏡到底是否有必要,即將十幾個小時的任務裝進一部2小時的電影,就像質疑《喧譁與騷動》中漫長的內心獨白是否有必要不加標點一樣。換言之,觀者應該去感受體驗一鏡到底在《1917》中能夠呈現什麼,而不是挑剔它做不到什麼。畢竟,任何一種形式風格,都有其美學局限性,簡·奧斯丁筆下配角的臉譜化被說了幾百年,也無損其小說的美學價值。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電影《1917》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兩位名不見經傳的英國演員喬治·麥凱和迪恩·查普曼,他們的知名度無法與片中客串出演的那些大牌明星相提並論。電影中演員的表演也完全沒有傳統戰爭電影中所慣用的煽情手法,並沒有刻意去展現士兵的勇敢和無畏,而是竭力還原在恐怖的戰場環境下人類的真實的情感。
  • 8月第一張電影票,為什麼要給《1917》?
    除了跟一戰相關、挖掘戰場人性、歌頌友情價值的主題之外,我大膽猜測,《1917》還是贏在講故事的方式。這是部「偽一鏡到底」的電影,鏡頭跟隨兩個士兵,在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之間來回切換。當我認為片長差不多需要兩個小時後,不間斷拍攝就成了最自然的選擇,你懂吧?它會讓你去思考,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默認電影要剪輯,而每一次編輯,每一次剪輯,都會讓你與片中角色的距離更遠一些。而我希望觀眾與片中角色以及他們的經歷之間的距離儘可能小一點。這是我做選擇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 《1917》丨 願希望不再害怕,願戰爭止步於此
    但此前已有心理準備,受疫情影響,很多電影拍攝剪輯都有很大影響,難免會影響影片上映,所以所上影片無非就是老調重彈,這對於一個一周能去四次電影院的人來說,並無多大吸引力。《1917》,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若不是出於無片可看的情況 ,戰爭題材的電影我本不會選擇。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三毛回家記」點亮流浪少年回家路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的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持續推進「三毛回家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品牌建設,助力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項目實施4年多來,流浪未成年人如今生活好嗎?會不會出現「二次流浪」?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採訪。
  • 電影《1917》促使我們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電影《1917》促使我們 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文:泰勒·柯蒂斯(Tyler Curtis) 譯 禪心雲起 一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士兵,我腦子裡就止不住聯想到他們被召喚去保衛他們的傳統敵人法國時必然發生過的對話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影片名稱:1917豆瓣評分:8.5分影片時長:119分鐘 綜合影評:好於89%愛情片1917主要演員————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電影《1917》:值得你八月份的一張電影票
    電影1917官方海報。 相信作為電影迷的你,一定期待《1917》這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很久了吧。 畢竟它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視覺效果三項桂冠,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十幾個電影獎項。
  • 《1917》,詩一般的電影
    正當我們要為他定性為一個文藝片電影的時候,突然畫風一變,山姆大叔連續執導了007的最新2部作品《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和《幽靈黨》(Spectral), 並且票房成績都相當不錯。但是2部分別是6.0和6.3的分數,也說明影迷麼對山姆大叔的動作片執導水平不太感冒。
  • 不再「流浪」的中國科幻
    這個春節,科幻這個看似十分小眾的文學門類,隨著國產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全國熱映,迅速成為全國各大媒體、眾多社交平臺熱切關注的話題。一時間,《流浪地球》及其原著作者劉慈欣、《三體》、人類命運等,紛紛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中國科幻也被捲入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文化狂歡。  對於劉慈欣,我並不陌生。
  • 流浪三十三天:歷經磨難的狗狗大黃終於不再流浪
    雖然女孩也很喜歡狗狗,但家裡卻是不同意收養的,所以大黃只能看著他們越走越遠,繼續著自己的流浪生活。在流浪的第十天,狗狗大黃在小區偷吃貓糧時被一名保安抓獲。正因保安大叔心地善良,他見大黃十分聰明,便帶著大黃一起值班,也希望大黃的主人能儘快將他帶走,不然大黃可能會成了別人的美食。這一晚他們還一起觀看了美麗的煙花,大黃的心裡也在此時泛起陣陣暖意。
  • 《1917》:用生命奔跑的信使
    《1917》只用了開場幾分鐘的時間,寥寥數筆就交代了全篇的懸念:兩個年輕的英國軍人布萊爾與斯科菲爾德接到命令,要作為信使穿過死亡前線去阻止英軍落入敵人的陷阱,以挽救1600名士兵的性命,這其中就包括主人公布萊爾的哥哥。時間緊急、前方兇險,這兩個稚嫩的年輕人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影片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 佳攝影奧斯卡佳攝影《1917》:一部新鮮的非主流戰爭電影
    他像白晝一樣明亮,照亮了人類前進的道路,但要想逃離死亡卻看不到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致命的,那人是逃不掉的。光和硬的強烈衝擊創造了一種希望與絕望並存的極端氛圍。當Schofield為了救自己的命不得不自殺並衝破幾個敵人的防線時,攝像機巧妙地把他一直藏在黑暗中——此時此刻,他被黑暗包圍,不再像他一樣。這種秘密黑化是完全空白的。
  • 電影《1917》視效出眾被贊「大銀幕專屬電影」
    今日,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曝光主演陣容劇照,主要角色全部亮相。該片擁有老戲骨坐鎮,實力派新星加持,被海外觀眾譽為「演技的盛宴「。此次曝光的主演陣容劇照,六位主演奉獻各自臺詞金句,令人振奮之餘,不乏驚喜。同時,影片為中國觀眾特別「加菜」,發布導演薩姆·門德斯的驚喜寄語。該片將於8月7日全國公映,全國預售已開啟,一場身臨其境的冒險徵程即將開啟。
  • 《西瓜果果》系列漫畫第八集:有我們在,你們將不再流浪
    我曾是你的肌膚,呵護著你的溫柔。我曾是你的粉黛,妝點著你的嬌豔。請別讓我,別讓我,一個人去流浪!脈脈子想回家,不想破壞環境,但脈脈子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無助求援卻無人問津,終於有人聽到了它的求助!他們的口號是——讓所有包裝物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