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
2020年的奧斯卡有一部熱門影片,它就是英美兩國合拍的戰爭電影《1917》,一舉奪得包括最佳攝影在內的3項大獎。
| 電影《1917》劇照
圖片來源:sohu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故事主線是兩個英國士兵穿越德軍戰壕,給前線送去停止進攻的指令。它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殘酷、血腥的拼殺場面,但全片採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跟隨主演的視線和腳步,一起參與到派信任務中,真切感受戰場的驚心動魄。
簡單的電影劇情背後,不僅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而且充滿著災難面前人性救贖的意味。這種救贖還與主演在送信途中的見聞相呼應,營造出強烈的戰爭美學。
最令人動容的,是同伴死後,活著的士兵接過送信任務,路上遇到敵軍追擊,緊迫關頭他跳入湍急的河流,恢復意識後發現身旁櫻花如雪,他想起同伴曾說過,故鄉也有如此唯美的景色。最後他踏著浮屍上岸,在踉蹌尋路中,他聽到一位士兵的歌聲:
「我只是一位可憐的流浪者
獨自穿越這個世界
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
沒有疾病,辛勞或危險
我將回家去看看母親
還有所有我所愛的人
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這首《遊蕩的異鄉人》(Wayfaring Stranger)是英國的傳統民間歌謠。在戰地唱起,歌者的音色中,還有聆聽的士兵眼中都帶著一股悲涼。起身後,這些士兵就要上陣殺敵了,戰爭膠著,生死未卜,回家遙遙無期。
所幸,那位士兵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一路狂奔,在最後一刻把信送到了前線指揮官手中,阻止了這場進攻戰,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電影故事到這裡結束了,但歷史沒有,還有下一場戰爭等待著他們,直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在歐洲大陸倖存的英國士兵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場戰爭摧毀了歐陸的幾個主要帝國,英帝國也元氣大傷,面臨解體。正如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所說:「整個歐洲的燈光都在熄滅。」
但是,對於經歷過的每一位士兵來說,這場戰爭又意味著什麼?
他們是逝者、傷者、倖存者,都曾被狹隘、自私,又彼此對立的國家機器裹挾,最終連同他們的國家深陷於戰爭泥潭。可是,在戰場外,他們依然是一個個普通人,一個個思念母親的孩子,抑或是被深愛的妻子的丈夫。可是,在戰爭面前,所有打動人心的故事都不值一提。
電影《1917》結尾,接到指令的指揮官對士兵說,結束戰爭唯一的方法,是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名指揮官不是不愛惜自己軍隊的士兵,但他深知,停止進攻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因為國家之間沒有和解,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理念。
1918年11月11日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而是下一次更慘烈的戰爭前的中場休息。
所以在國家之下,一批又一批普通人被迫穿上軍裝,踏上徵程,在戰場上廝殺過後,成為新的逝者、傷者、倖存者。等待他們的,難道只有一朵鮮紅的虞美人花嗎?
電影《1917》把殘酷戰爭下渺小而偉大的人性揭露出來,借士兵之口告訴他們的國家:「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參考文獻
電影《1917》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美] L·S·斯塔夫裡阿諾斯,董書慧 、王昶 、徐正源(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原標題:《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電影,1917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