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回家記」點亮流浪少年回家路

2020-12-16 中國金華網

「太感謝了,要不是你們,我們一家人還不知道到哪裡去找她。」11月30日,家住衢州市衢江縣的汪某對送回孫女的金華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不住地道謝。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的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持續推進「三毛回家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品牌建設,助力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項目實施4年多來,流浪未成年人如今生活好嗎?會不會出現「二次流浪」?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採訪。

流浪女孩收穫愛心救助

「阿姨,你在金華好嗎?」「小妮子今天怎麼想起阿姨了?」「一直都想的呀。」「你最近怎麼樣?」「挺好的,一直在上學。」「今後繼續加油努力……」這是11月30日上午來自貴州女孩小吳與金華社工汪虹娟的微信對話。

小吳是一名初中生,出生在貴州省安順市。小吳出生一年後,父母離異,父親重組家庭,小吳的生母也已再嫁生子,不願意讓小吳與自己一起生活。長大後,住校的小吳對學習不感興趣,常常與男生一起出校,到KTV唱歌、到網吧玩遊戲,身上多處紋了刺青。

前段時間,小吳與父親發生口角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帶著500多元來到我市與網友見面。近一個月時間,小吳幾乎都在網吧玩遊戲,後因無錢食宿,便用電話聯繫父親,其父親隨後報案,在當地公安機關幫助下,小吳進入市救助站。

針對服務對象實際情況,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社工汪虹娟運用了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在救助站期間,她帶領小吳洗頭洗澡,整理床鋪,還加了小吳的微信與QQ,跟她說平時可以多聯繫,多溝通。「如今,小吳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維度均大有改善。」汪虹娟說,之後,他們會進一步追蹤和跟進小吳及其家庭的情況。

無獨有偶,離開市救助站前,來自貴州畢節的女孩阿蘭主動和大家交流,並遞上了疊好的「愛心」,感謝救助站員工給予的愛與溫暖:「我會記著你們的,回到家後我給你們寫信。」

原來,阿蘭也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母親已改嫁,家中兩個姐姐早婚出嫁,她與父親、弟弟一起生活。一個月前,阿蘭竟被「結了婚」,對方比她大6歲。「丈夫」嫌棄阿蘭年紀小,不會幹活,偶爾會打罵她。忍無可忍的阿蘭為了逃避現實,想來到金華打工。沒想到,由於年齡太小,不符合企業招工標準,一心想找工作的她處處碰壁。工作沒著落,身上的錢也已花光,阿蘭開始在市區流浪。

阿蘭進入市救助站後,市救助站第一時間聯繫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的社工陸雪娟跟進開展工作。阿蘭的情況是典型的留守兒童流浪問題,阿蘭目前面臨的短期問題是吃、住、回家車票,最根本問題則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女性如何自我保護?女孩性保護教育有多重要?遇到家暴時,有哪些可以尋求幫助的途徑?陸雪娟耐心地開展對阿蘭的教育,漸漸地,阿蘭的眼神從防備、對抗轉而變成了感激。她的情緒也放鬆下來,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離開時,她主動留下了QQ和家庭地址,並願意和陸雪娟建立互助關係。

為了阿蘭之後的生活,陸雪娟給阿蘭所在村的村支書打了電話,希望村裡提供社會保護,為阿蘭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在阿蘭回到貴州後,陸雪娟還寫了一封《致阿蘭家長的一封信》,希望她的家人關注這個缺少安全感、缺愛的孩子。陸雪娟說,這次的相遇只是一個起點,他們將長期跟蹤關注阿蘭回歸後的情況。

為流浪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

「市救助站不僅對市區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同時還承擔市區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工作。」市救助站負責人金利榮介紹說,2016年以前,來市救助站尋求救助或者經由其他部門轉接救助站的未成年人達80多人,這些未成年人來自省內外多地,涵蓋全國多個省市。在這些未成年人的背後,都是家庭的悲歡離合,青少年成長障礙和迷茫,直接影響著80多戶家庭的和睦幸福。

據了解,「三毛回家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項目是我省首個社會組織介入流浪未成年人幫扶的服務項目。市救助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與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站社聯動」,在解決流浪未成年人基本的吃穿住行之外,提供信息採集、檔案建立、行為矯治、身心輔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跟蹤回訪,並幫助其順利地回歸家庭生活,教會孩子助人自助,學會珍惜和感恩。

「我們在陪伴中教育,打開流浪未成年人的心鎖。」社工劉欣是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她說,自從悅欣社工介入後,社工和孩子們面談傾聽,通過互動遊戲、填寫心願等形式建立信任關係,逐步打開流浪未成年人心鎖。

「相信每一個生命的美好,我們用行動去改變。」劉欣說,受助未成年人回家後,社工將不定期進行回訪調查,通過電話、QQ、微信等多種聯繫方式,與受助者本人、社區村鎮或監護人聯繫,了解受助未成年人回家後的生活學習情況,給予家庭支持指導、給予受助未成年人鼓勵,促進家庭融入,避免二次流浪。

打造「三位一體」救助新模式

近年來,我市完善工作機制,保障品牌創新;改善硬體設施,優化救助環境;開展個性服務,提升品牌質量;強化跟蹤管理,發揮品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市民政局牽頭,聯合政法委、公安、財政、衛健等12家部門,制定下發《金華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完善了我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機制和我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項目階段性評估指標細則。

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毅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救助模式已不能適應現階段的社會需求。為此,市民政局不斷探索加強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途徑,在「三毛回家記」品牌的基礎上引進「智慧媽媽」項目,從「心理輔導+道德教育」提升到「心理輔導+道德教育+親情陪伴」,構建了由政府部門主導、社會組織輔助、志願者參與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三位一體救助新模式。

據介紹,「三毛回家記」流浪未成年人服務項目實施4年多,市救助站已先後接待服務流浪未成年人106人,家庭回歸率100%。其中,32.6%流浪未成年人回歸學校讀書。截至目前,跟蹤率達70%左右,均未發現二次流浪。下一步,市民政部門將為流浪未成年人編織更加完善的城市救助保護網。

相關焦點

  • 《三毛流浪記》—死於寒夜的孩子背後,是張樂平的流浪尋家的歸途
    如果說《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有著流浪兒般的孤獨,1935年的張樂平在面對著山河破碎的境地,無異於一位在家中流浪的人。在這一點上,張樂平和三毛是一致的。只不過,三毛的家在遠方,而張樂平則是在殘破的家裡尋找未來的家。
  • 《三毛流浪記》背後的現實事件:流浪兒凍死路邊,張樂平忍痛創作
    在我國當代漫畫家張樂平的筆下,《三毛流浪記》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代人;而且張樂平夫婦也曾收養過不少孩子,張樂平曾經說:「有人問我,你的小孩子漫畫這麼愛看,有沒有什麼竅門?想起來也沒什麼竅門,只有一點,我喜歡小孩。」
  • 三毛流浪記:一無所有的孤兒,卻有一顆最純淨的心
    樹葉推薦:趙明 / 嚴恭《三毛流浪記》 1949大家好,好久不見!歡迎來到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電影《三毛流浪記》故事,起源於人間悲劇,結束於明星盛宴
    抗戰爆發後,張樂平讓三毛「參了軍」,在抗戰勝利後他創作了諷刺漫畫《三毛從軍記》。 1947年初,冬日的上海寒風料峭,張樂平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三個衣衫襤褸的流浪兒童圍在一個已經滅火的烤紅薯爐子前取暖,為了不讓手凍僵他們將手伸進尚有餘溫的爐子裡。
  • 「三毛流浪記」系列整理,看這篇就足夠了
    三毛流浪記是中國漫畫家張樂平於1935年創作的,其主角「三毛」到現在仍然是中國最著名和受人喜愛的虛構人物之一,也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版本。12-15歲少年三毛因為日本侵略而失去了父母,淪為孤兒。三毛流浪記(1984)- 動畫片大大的腦袋,頂著三根頭髮,普通人家的小孩三毛原本擁有幸福的童年,然而戰爭卻讓他淪為無依無靠的孤兒。
  •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邊,作者見狀,含淚堅持完成創作
    「三毛」可以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經典人物了。不管是《三毛流浪記》還是《三毛從軍記》等系列作品都為大家展示了1個可愛又悲催的小孩形象,他的喜劇色彩裡又帶著幾分無奈與悲催。在那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三毛年齡雖小卻依然頑強地與無情的命運抗爭,其中很多問題都值得人深思。
  • 《三毛流浪記》原型慘死路邊,作者見狀痛哭,邊咳血邊堅持畫畫
    一晃十幾年過去,已經25歲的張樂平先生已經成了個很有本事的木匠,一天晚上,他穿著破大衣縮著脖子回家,路過一條漆黑的小胡同,看到了讓他畢生難忘的一個場景。 張樂平先生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後,他躺在床上,腦子裡想的也是自己剛剛看的那一幕,輾轉反側之間,他起身開始創作以三個乞兒為原型的長篇教育漫畫《三毛流浪記》。
  • 上海書展·現場丨張慰軍:《三毛流浪記》如何從漫畫變身電影
    1992年9月27日,張樂平在上海逝世,但「三毛」及其故事依然活躍在圖書中、電影裡,並延續至今。張慰軍8月13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永遠的三毛,不朽的經典」《三毛流浪記》(電影繪本版)新書分享會在2020上海書展召開。
  • 《三毛流浪記》:舊社會的苦孩子,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真相
    「你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最渴望擁有的。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和「三毛之父」張樂平三毛的系列影視劇作品都是根據張樂平老先生的同名漫畫改編,包含不同年份系列的多個版本,這一系列作品通過描寫流浪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凸顯了舊社會城市流浪兒的悲慘命運。
  • 三毛流浪記裡,三毛湊齊的108張兌換牌情節,現在看來諷刺感強烈
    你要問什麼動漫,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三毛流浪記》,這裡可不是說的作家三毛,對於這部影視動漫,我想對於某些人來說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三毛流浪記》的電影改編自張樂平連環漫畫《三毛》,開頭三毛就在流浪,為了能繼續生存下去,三毛被流氓騙去行竊,他寧可餓肚子也不去。
  • 教育部推薦小學閱讀書目逐本介紹之《三毛流浪記》
    今天介紹《書目》中文學類第18本——《三毛流浪記》(3、4年級)。作品光環:世界無字書「特別榮譽獎」,入選「中國原創繪本200」榜單,法文版獲第42屆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文化遺產獎」。故事:「三毛」,是一個身世悽涼,饑寒交迫,受盡欺辱、貧窮得只剩下三根頭髮的漫畫兒童形象,《三毛流浪記》創作於1947年,講述了三毛的流浪生活的故事,以及其中表現出來的異常的善良、正直、機智的品質。
  • 好久不見:記得劇版《三毛流浪記》的三毛嗎?因這事十年沒拍戲?
    ↓電視劇版的《三毛流浪記》拍攝於1996年,「三毛」的扮演者叫孟智超,1987年出生於上海,拍攝《三毛流浪記》時,他才9歲,三年級時,《三毛流浪記》劇組招聘小演員,六千多個孩子前來面試,最終孟智超和另外兩個小演員脫穎而出,導演一句「誰能剃頭?」
  • 《三毛流浪記》走進網絡直播間
    活動後續效應仍在持續,「三毛流浪記」在圖書類商品銷量中衝到了全網第一,還有效帶動了少兒社其他品種銷售。好書如何借力流量平臺「帶貨」,讓經典在當下持續發光?來看文匯APP的報導↓「昨晚是激動人心的一晚,發行同事激動得睡不著覺……這一晚,我們體驗了一把流量經濟,就像過山車!不過好書就是好書,經典就是經典,值得每個家庭收藏,能走進每個時代孩子的心中。
  • 《三毛流浪記》主演王龍基來沈 講述電影背後的故事
    本報訊  記者楊競報導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日前,玖伍文化城邀請了新中國成立第一部公映的國產故事片《三毛流浪記》主演王龍基做客玖伍文化城,為影迷和讀者講述70年前電影的拍攝趣事,帶領大家見證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巨變。 電影《三毛流浪記》上映於1949年,由當時年僅8歲的王龍基主演。
  • 小時候看很難受,長大後發現是悲劇,《三毛流浪記》你真看懂了嗎
    說起張樂平老先生,可能你還有些陌生,但要說起張樂平筆下的動漫形象——三毛,絮叨想不管你是90後還是00後都應該非常熟悉。接下來絮叨要給你講的就是2006年央視播出的動畫版《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給絮叨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實,動畫裡沒有完美的happy ending、沒有主角光環、沒有好人好報,有的只是在宏達的歷史背景下,底層老百姓的心酸和苦楚。
  • 「半生流浪,一生情傷」的放逐者——三毛
    陳家——三毛的全家福三毛的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和地區,歷經無數次刻骨銘心的情愛,也曾遭受過各種不公、承受過世間各種的苦痛……一生情傷,一生流浪,經受嚴重的抑鬱和精神分裂的煎熬在三毛19歲那年,因為父母和書籍的長期陪同與開導,父母決定讓三毛接受藝術的洗禮——跟隨臺灣知名畫家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學習繪畫。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三毛和顧福生都確定她不適合繪畫,但老師卻幫她找到了通往文學的路。在顧福生的幫助下,三毛開始真正地接觸寫作,並在《現代文學》刊出了散文《惑》。
  • 那不勒斯:聖保羅球場為馬拉度納點亮「回家」的路
    那不勒斯:聖保羅球場為馬拉度納點亮「回家」的路
  • 兒時讀過的三毛流浪記,過時了嗎?讓我們看看現在的孩子讀啥書
    共讀開啟課第一周,一年級進行了共讀《三毛流浪記》的閱讀課活動。在開啟課上,老師們先引導學生看插圖說故事,因為生僻字較多,老師們先選取一些片段給同學們讀故事;然後指導學生能夠根據插圖和拼音說故事,並布置作業,讓孩子在家觀看《三毛流浪記》的影片,要求孩子看完以後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三毛流浪記》的故事,並大膽講給家長聽,給全班聽,以此發展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二年級進行《中國古今寓言故事》共讀開啟課。
  • 還原真實的三毛!她其實並不愛荷西?為啥滿世界流浪?又為啥自殺
    而真實的二人是相遇是在一個聖誕節,那時的荷西只是一位普通的十四歲的少年,並不是三毛書中所說的潛水工程師,也從未上過馬德裡大學。1967年,二十四歲的三毛孤身前往西班牙馬德裡求學。期間,她住在了父親的好友,臺灣駐西班牙大使的專職廚師家,飲食起居都收到了這位好友的照顧,這名廚師有一個十四歲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少年時期的荷西。一年聖誕節,三毛正與自己的中國朋友玩耍,按照當地的習俗,這天的十二點整,人們要相互祝賀,而就在這時,十四歲的荷西就這樣出現了。
  •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2020-08-14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