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年代,能有一頓飽飯,一個足以遮風避雨的屋子已經是一件奢求的事了,而25歲之前的張樂平先生擁有一個幸福而滿足的人生。
張樂平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母親就靠著刺繡、剪畫來貼補家用,雖然清貧,但他的父母還是儘可能給了他一個幸福的童年。
在他還上小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閒來無事畫的畫被老師看到,並得到了老師的支持與鼓勵,精神大振的張樂平決定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名大畫家。
於是,在他13歲那年,他的作品《一冢負五元》成功問世,也因此,他也打響了他的名號,只是,讀完小學之後,因為某些因素的影響,他只能出去打工賺錢。
張樂平就去了一個木行當學徒,幸而他的師傅也是一個好人,在知道他畫畫之後,就二話不說的支持他,給了他很多鼓勵。
一晃十幾年過去,已經25歲的張樂平先生已經成了個很有本事的木匠,一天晚上,他穿著破大衣縮著脖子回家,路過一條漆黑的小胡同,看到了讓他畢生難忘的一個場景。
在那裡,有三個六七歲的小乞丐,他們渾身髒兮兮的,穿的也十分破爛,吸著鼻子跪在一個小爐子旁邊烤山芋,大雪落在他們的頭上、臉上還有身上,懂得他們直打哆嗦跺腳,只能一遍遍的祈求爐火不要滅。
張樂平先生看到這三個可憐的孩子,十分心酸,可是當時他身上正好沒帶著錢,沒法幫助他們,只好先行離開,打算第二天早上再過來一趟。
次日早上,當他過來時,看到的卻是兩個小乞丐已經躺在草垛上沒了氣息,只有那雙被凍得漲紫的腳可以看出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痛苦。
張樂平先生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後,他躺在床上,腦子裡想的也是自己剛剛看的那一幕,輾轉反側之間,他起身開始創作以三個乞兒為原型的長篇教育漫畫《三毛流浪記》。
於是,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開始有了靈魂,那個無父無母悽慘一生,卻又不甘命運想要活下去的三毛出現在了我們眼前。
在漫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張樂平先生心中有太多的不甘心與壓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後來他咳出了血,這才去了醫院做檢查。
檢查得知他得了很嚴重的肺病,回到家後,他不斷的咳血,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創作,即使血滴落在紙上,他也堅持畫下去。
終於,在1947年的時候,《三毛流浪記》成功在《大公報》上連載,漫畫一出,頓時引起了一片譁然,乞兒的慘澹情況也引起了一些好心人的注意,張樂平先生的夙願一步一步在實現。
次年,《三毛流浪記》被拍成了電影,畢竟視覺比感官效果要好上很多,所以當電影出來時,還是讓全國觀眾大受震動,他們無法想像「三毛」是怎麼堅強的活下去的。
這本漫畫對孩子們很有教導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作,哪怕歷經幾十年,都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