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用生命奔跑的信使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1917》海報

《1917》劇照

《1917》劇照

文\本刊特約撰稿 嚴鑫超

近日,榮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視覺效果三個獎項的戰爭題材影片《1917》登上國內大銀幕。這部製作精良的口碑之作,成為正在復甦的國內電影市場的一大亮點。

最後一分鐘營救

影片《1917》的靈感源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童年時聽爺爺講述的一個戰場故事。這個原本普通的給前線送信的故事被導演拍得跌宕起伏。

《1917》只用了開場幾分鐘的時間,寥寥數筆就交代了全篇的懸念:兩個年輕的英國軍人布萊爾與斯科菲爾德接到命令,要作為信使穿過死亡前線去阻止英軍落入敵人的陷阱,以挽救1600名士兵的性命,這其中就包括主人公布萊爾的哥哥。時間緊急、前方兇險,這兩個稚嫩的年輕人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影片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兩名士兵接到任務啟程後,一路波折不斷。出發沒多久,斯科菲爾德在地道裡險些被活埋,布萊爾拼死將他救出來。緊接著,他們又差點被一架被擊落的德國飛機撞到。善良的布萊爾在救助受傷的德國飛行員時,反被他刺傷致死。斯科菲爾德只能孤身一人完成使命,他為了逃脫德國人的追捕,在黑暗中跳入湍急的河流,上岸後意外遇見了自己拼命找尋的部隊。面對已經發起衝鋒的戰士,斯科菲爾德不顧危險在炮火轟鳴的戰場上瘋狂奔跑,在千鈞一髮之時阻止了進攻,上演了好萊塢電影中非常常見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影片整個過程節奏緊湊、情節飽滿,觀眾的情緒隨著主人公的境遇變化大起大落。猶如油畫般的畫面,讓整部電影充滿了質感。不過,這樣精緻的表達方式有些過於老生常談,反而會讓人有一種審美的疲勞感。這大概也是該片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評選中折戟的原因。

「一鏡到底」的魅力

《1917》在技法上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就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拍攝手法。從一開篇,影片鏡頭便一直追隨著主人公,沒有蒙太奇以及場景的跳換。當然,《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期間仍有鏡頭間的剪輯,只不過通過黑屏或是道具的阻擋等方式將剪輯的痕跡巧妙地隱藏起來,營造出一種一氣呵成的流暢視覺體驗。這種拍攝手法希區柯克在其作品《奪魂索》中很早就嘗試過。希區柯克採用「一鏡到底」的目的是為了讓命案中的屍體與作案工具一刻也不離開觀眾的視線,以製造緊張驚悚的氛圍。而在《1917》中,更多是為了讓觀眾有一種沉浸式的觀影快感。觀眾就像是兩位士兵的戰友一樣,陪伴他們穿越危機四伏的德軍戰壕、平靜安寧的農莊。緊接著,觀眾又近距離目睹了布萊爾的犧牲,最終又和斯科菲爾德一同抵達了充滿死亡威脅的前線。在完成信使任務後,觀眾跟隨他在傷兵中尋找布萊爾的哥哥,滿地傷員的痛苦哀嚎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這正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魅力所在。薩姆·門德斯是一位非常成熟的好萊塢導演,他此前的代表作《美國麗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有意思的是,薩姆·門德斯的長鏡頭有別於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所倡導的長鏡頭理論,後者運用長鏡頭的目的是再現真實,盡最大可能地接近真實,但奇觀疊加的《1917》很難稱得上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該片縱然是「一鏡到底」,也依然帶有很多象徵意味的藝術表達。法國莊園裡的櫻桃樹被德國人徹底斬斷。通過主人公之口,我們才知道櫻桃樹看起來相同,其實各有不同,象徵著那些在戰場上無辜送命的千千萬萬的年輕生命。黑暗中熊熊燃燒的十字架和教堂,在地下室裡養育孤兒的法國姑娘猶如聖母一般,暗示著戰爭讓人間成為地獄,美好雖然暫時隱藏卻依然堅強存在。黎明時分的落水戲份更像一場「受洗」,在充滿聖潔感的思鄉之曲中,斯科菲爾德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當然,「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用法並不是絕對的,儘管在本片中有炫技的成分,但這種沉浸式的觀影感受,卻讓遠離一戰的現代觀眾有了更真實的體驗。

「你就是整個世界」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創傷。從戰爭結束至今,從最早的《西線無戰事》到去年根據真實戰場影像拍攝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反思一戰的文藝作品一直層出不窮。《1917》這部影片同樣通篇貫徹著反戰主題。該片並未直接展示兩軍交鋒的血腥殘酷,甚至連一場戰役的全貌都未顯現,時空也被壓縮在了幾個小時內,只是通過不經意的細節無時無刻不在顯現英國軍人對這場戰爭的厭惡與麻木。沒有人關心戰爭的勝負,戰壕裡的軍官在酒精的麻醉下渾渾噩噩,只等著換防的命令。行軍中的英國戰士談及德國人時表示,「難道他們不想回家麼?」1917年,一戰接近尾聲,戰爭的絞肉機吞噬了眾多年輕的生命,人們不斷質疑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布萊爾為了拯救自己的哥哥,所以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危險的任務,但最終卻沒能見到自己的哥哥。這種至親生死離別的悲痛感讓每個觀眾感同身受。這也正是電影在表達上的巧妙之處。一個戰士相比於一場世界大戰是無比渺小的。但是,他們並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一個符號,他們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孩子、丈夫或兄弟。一戰已經過去了一百餘年,橫屍遍野的描述顯得有些蒼白了,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才會讓觀眾有更深的感觸。在影片中,斯科菲爾德用自己獲得的戰爭勳章換了一瓶葡萄酒。面對布萊爾的質疑,他認為那只是一塊毫無意義的錫片。斯科菲爾德把家人的照片時刻都帶在身上,歷經生死也不離不棄。電影的最後,他在夕陽的餘暉中坐在樹下,小心地摩挲著照片,照片的背後只有親人寫下的一句話:「回到我們身邊。」

戰場上的士兵,對於他們的家人而言,最珍貴的不是他們在戰場上拿到勳章,而是他們能活下來。正如一塊一戰士兵墓碑上的碑文所說的:「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你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對於我而言,你就是整個世界。」與《1917》這部電影一樣,話雖樸實,卻充滿了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的祈願。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影視《1917》:戰爭與和平,只有奔跑才能活下去
    電影《1917》講述了一個與《拯救大兵瑞恩》與人性考驗、與《血戰鋼鋸嶺》聖人傳記都不同,本片用一個長鏡頭(即使不是真的長鏡頭)的戰爭藝術片,想像一下你只有一次機會去參與一個大逃亡遊戲,遊戲中有各種關卡、敵人、陷阱,一次機會無法重來,唯一的優勢就是兩條命(兩個士兵)。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大片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故事的背景是1917年一戰西線,睡夢中的兩個年輕人接到了一個送信的任務,送達一條撤銷進攻的命令,以挽救1600人的生命。其中一人的哥哥恰好在前線 ,而另一個人雖然在戰鬥中獲得過勳章但在路上遇到困難時還在抱怨為什麼選擇了他,直想放棄回去。
  • 本周熱門影視,《1917》的歷史背景,一戰時期不尋常的一天
    那麼本周的熱門影視,一定要提到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並一度成為熱門備選的影片《1917》。儘管最後獲獎的是來自韓國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蟲》,讓熱門選手《1917》成為了陪跑作業,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擋《1917》的經典地位。
  •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
    羅傑·狄金斯擔任攝影師、英國籍電影人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至上主義的反戰電影,總評價為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基礎是因為形式和內容都處於高階。《1917》有兩棵樹,一棵樹在開頭,一棵樹在結尾,那個少年在樹下睡著、醒來,電影如同一本摺疊的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1917年的某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八個小時,兩個英軍少年,送達一封停止進攻的信。
  • 《1917》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殘酷
    《1917》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以兩位英國先驅的視角,帶領觀眾回到1917年的西線戰場。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獲得10項提名。最終,他只獲得了三項技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獎和最佳混音獎。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這個人類歷史上無法原諒的愚蠢錯誤、這場奪走了超3500萬條生命的慘劇。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電影《1917》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量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裡,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的任務,他們必須穿過封鎖公路,帶著屍體穿過交叉區域,隨時攻擊德軍,向前線發送信息。信息應在八小時內發出,否則,1600人將被摧毀。最終,他們完成了任務,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寶可夢劍盾》信使鳥單打帶什麼技能好 信使鳥單打配招推薦
    導 讀 信使鳥是《寶可夢:劍/盾》中的搬運寶可夢,屬性比較平均,沒有特色,單打出場率極低,娛樂向精靈,下邊就給大家帶來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於是只剩下斯科菲爾德一人繼續前行,他心懷拯救友軍生命的信念,在充滿敵軍的村鎮與戰壕中穿梭。最後,斯科菲爾德終於將軍令送達,一場剛剛開始、但依然還來得及收場的進攻被叫停,1600名士兵的生命得以挽救。槍林彈雨中的奔跑被漫天櫻花打斷,命懸一線的疲憊跋涉被歌聲喚醒。而影片所引發的哲學思考是:若一個士兵,在戰友犧牲、缺乏組織後援的情況下單獨執行任務,他真的是一個人作戰嗎?電影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失去同伴後,斯科菲爾德偶遇了一群其他部隊的友軍。出於袍澤之誼,友軍對他噓寒問暖,還讓他搭了一段順風車。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影片名稱:1917豆瓣評分:8.5分影片時長:119分鐘 綜合影評:好於89%愛情片1917主要演員>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 豆瓣8.5《1917》「一鏡到底」背後的故事
    由薩姆·門德斯指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效效果獎,最佳視覺效果獎,金球獎的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還有很多提名獎。對《1917》的大部分讚譽,都集中在其大膽的電影風格上:整部電影感覺像是一次連續的拍攝,將觀眾帶入了法國北部戰場的激烈而且是幽閉恐怖的旅程。當然,這部電影實際上不是一次拍攝,而是一系列連續的,未切割的鏡頭,它們可以無縫地連接起來,看起來感覺就像是連續拍攝一樣。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豆瓣8.5,奪下金球獎,領跑英國電影學院獎,奧斯卡還看《1917》
    《1917》1917年4月6日,原本中立的美國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為由,向德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陣營。此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相對正義的協約國一方傾斜。《1917》一開場,薩姆·門德斯就用簡單的一行白字,將電影的時間背景設定在了這一天。如此刻意強調,導演是要講述美國與德國間大國博弈的秘聞,還是模仿羅蘭的《中途島海戰》,為廣大觀眾普及一戰史?都不是。
  • 《1917》的失敗與偉大
    此時的1917年,戰爭已經進行了3年,布雷克與斯格菲爾德正要帶著我們去經歷一場命運遊戲——贏了,活著;輸了,死去。 在戰場上,為了儘快找到上校,斯格菲爾德奔跑起來,一個為了救人而狂奔的個體與為了戰爭奔襲的無數個個體之間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十字交錯。
  • 《1917》中長鏡頭帶來的沉浸感
    《1917》是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戰爭片,憑藉導演個人化的風格以及攝影師精良的技術,這部全片只有一個鏡頭的神片被稱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遺珠。在人們關於劇情薄弱或是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的爭論中,《1917》所帶給我們的更多是技術上的啟發。
  • 看看《1917》就知道了
    8月7日,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3項大獎的好萊塢戰爭大片《1917》正式登陸全國院線,用119分鐘的「一鏡到底」帶觀眾穿越大銀幕,抵達103年前的「一戰」戰場,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槍林彈雨間的殘酷與慘烈。截至8月11日晚7時,《1917》票房已經突破4500萬元,其中首周末票房接近3300萬元,成為全國影院復工後首周末票房最高的新片。
  • 《1917》一鏡到底並不是簡單地炫技,但它確實也限制了故事
    而《1917》講的是兩個士兵在一戰中的一次送信之旅。如果說《俄羅斯方舟》是對一個鏡頭進行時間深度的嘗試,是對人類未來的探索,那麼《1917》更像是對一個鏡頭對空間廣度的嘗試,是對人類戰爭的思考。一鏡到底並不簡單雖然《1917》不是真的一鏡到底,但其製作難度不亞於真的一鏡到底。
  • 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也無法挽救平庸的《1917》|百家故事
    在前不久結束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10項提名的電影《1917》只拿到了三項視覺技術類獎項,這部講述了兩位英國士兵被委以重任去拯救1600名戰友的電影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這種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的方式,給《1917》帶來了關注與討論,但卻並沒有使它成為更優秀的電影。
  •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雖然和《鳥人》一樣是偽一鏡到底,但攝影上為了完成這種視覺效果用了大量巧妙的鏡頭設計,也讓老爺子再提最佳攝影小金人。 回歸電影,《1917》本身的觀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