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劇荒多年,再一次感受到震撼,也算是麻木的心有了短暫的波瀾。
2個小時「一鏡到底」帶來的流暢感,簡直不能更舒適。比起花裡胡哨的剪輯,這種無痕銜接的鏡頭語言是我的最愛,長鏡頭對場面調度的要求也更高。如果細心,大概能猜到剪輯節點,一堂很棒的剪輯課程。可以說是非常「唯美」的戰爭故事,既不失戰爭的熱血沸騰,又通過士兵們悲歡交集的日常顯現這戰爭的內涵。劇終時主角拿出了家人照片,也透露出這場戰爭的目的和終點,是家。
電影講述了1917年,兩位士兵奉命穿越戰區前往前線傳遞情報的故事。1917,一戰結束的前一年。四年零三個月,死了1600萬人,1000萬人終身殘疾。而戰爭的起因,不過人的貪婪。而更諷刺的,結束這場戰役的不是勝利,而是瘟疫。上帝之手用一場25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結束了一場死亡1600萬人的戰爭。當滿目戰爭、細菌、鋼鐵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從一開始就和一般的戰爭主題片不一樣。兩個普通的士兵,臨時接到拯救1600人的緊急任務,必須立刻奔赴。不容你思考和反應,更不給你驚訝和部署的時間。這是士兵的日常。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包含更多的血肉與人性的真實。
不同於《敦克爾克》和《血戰鋼鋸嶺》,《1917》幾乎沒有什麼戰爭的大場面,它把戰爭的側面拍給了你。不知不覺,觀眾被帶進這個充滿硝煙的世界,仿佛置身其中,你害怕戰火,戰火不留情,你同樣害怕安靜,因為安靜背後藏著的也許是一把刺刀。為什麼說它高級呢?就是它所有直擊人心的東西,都藏在了細節裡,它沒有刻意去放大那些慘痛的畫面,但你知道,這就是戰爭的一部分,它就在那。
熊熊烈火燃燒著的教堂,小鎮忽明忽暗,地窖裡一個法國女人抱著一個陌生的孩子,他拼盡全力奔走在在殘垣斷壁之間,像是向死的人,又是求生的鬼。 還有落滿櫻花和屍體的河流,還有義無反顧的奔跑。我沒想到,一部戰爭片,竟然美的像一首散文詩。
影片中有很多細節的處理,畫面的衝突,給人一種頹廢和揪心的美感。在戰爭中每個人都只是螻蟻,甚至只為了一些可笑的、輕率的決定,就讓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去實現。人在戰爭中淪為工具。以小見大,整個事件,貫穿始終。所有的意外,驚險都以一種意外的平靜結尾。反映了人性的多面和情感衝突。我喜歡。完成任務和兩個人走成了一個人,主角的情緒很多時候都用了沉默和留白,來給觀影人自己想像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