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
總有一些電影會提醒觀眾,為什麼你需要電影院。
8月7日,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3項大獎的好萊塢戰爭大片《1917》正式登陸全國院線,用119分鐘的「一鏡到底」帶觀眾穿越大銀幕,抵達103年前的「一戰」戰場,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槍林彈雨間的殘酷與慘烈。
截至8月11日晚7時,《1917》票房已經突破4500萬元,其中首周末票房接近3300萬元,成為全國影院復工後首周末票房最高的新片。
他們的名字值回票價
在去年的北美頒獎季中,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的戰爭大片《1917》一路所向披靡,風光無二。它除了在有「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金球獎上斬獲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重磅獎項,還在今年初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10提3中」,拿到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3項技術類大獎。
《1917》去年底在北美上映時,曾被主流媒體贊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而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1917》也是在宏大的戰爭命題裡截取了一個很小的切口入手,講述「一戰」期間,兩位平凡的英國士兵臨危受命,要冒死穿越火線,給前線部隊送去「取消總攻」的軍令,如果他們不能及時完成任務,1600位英國士兵將步入德軍提前設好的死亡陷阱。
這個故事源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為他講述的真實故事,但如何將這個只有2個主角的「生死送信」豐富成2個小時的電影,「細節高手」薩姆·門德斯做到了。
跟隨兩位年輕士兵的腳步,觀眾一起步入1917年的法國戰場,寥寥數語間便得知士兵的青澀與執著、戰事的膠著與殘酷。導演輕鬆掌控著觀眾的情緒,前一秒還是歲月靜好的農舍,下一秒便是突如其來的訣別。在最該煽情的橋段裡,電影沒有給人留時間平復心情,但觀眾卻淪陷在男主角刻意壓抑的痛苦眼神裡,陪他一起無聲嗚咽。
電影最華彩的時刻,出現在男主角進入德軍佔領區後,四面八方的燃燒彈撕裂夜空,殘垣斷壁如同籠罩一層聖光,光影變幻間,男主角在明與暗、生與死之間疲於奔命,耳邊響起的悲愴音樂如同在與死神談判。
河流裡的櫻樹花瓣、森林裡的悠揚民歌,這些神來之筆的細節,共同成就著《1917》的詩意,無愧為2019年最佳戰爭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1917》兩位主角都是新人,但看過超人氣美劇《權力的遊戲》的觀眾,一定會認出他們的「託曼大帝」。此外,科林·費爾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馬克·斯特朗等英國頂流演員的亮相助陣,也讓《1917》更值回票價。
來給「一鏡到底」找茬
一位觀眾在《1917》武漢首映會結束後告訴記者,「這樣的電影,必須要到電影院看。在家用電腦看,就白費了羅傑·狄金斯的心血。」
確實,《1917》在創作上最為人稱道的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代表作包括《銀翼殺手2049》《肖申克的救贖》《老無所依》的好萊塢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接受職業生涯新挑戰,實現了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痴心妄想」,在《1917》中為觀眾呈現了無間斷單鏡頭影像奇觀。
觀眾在看《1917》時,仿佛跟著主角一起行進、奔跑、逃生,直面他們遭遇的所有險境。這種如同現場直播的拍攝方式,也為觀眾解鎖了戰爭片的新體驗。
當然,這種「一鏡到底」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單鏡頭」,眼尖的觀眾還是能找到若干處剪輯點,只不過攝影師神乎其技,用最細微的小動作騙過了觀眾的眼睛。如今有不少網友在網上發起討論,合力總結羅傑·狄金斯到底在哪裡動了手腳。
不過,即便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1917》的攝影也是神級水準,拍攝難度無法想像,再加上電影音樂的烘託,每個鏡頭都牢牢牽動著觀眾的情緒,這也證明了:為什麼有些電影只能在電影院裡看。截至記者發稿時,《1917》的豆瓣評分維持在8.5分,是疫情後上映新片中得分最高的電影。
需要溫馨提醒的是,由於電影採用「一鏡到底」拍攝手法,部分鏡頭會比較搖晃,觀眾購票時可儘量選擇靠後排的座位,避免觀影時不適。